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拍: 基隆市

(2014-05-13 07:29:13)
标签:

旅游

台湾

基隆市

随拍: <wbr>基隆市
基隆市(Keelung)是位于台湾东北部的一个都市,为台湾的三个之一,古名鸡笼,以深水谷湾之天然港湾著名。其为台湾最北端都市,境内的基隆港又是北台湾首要航运枢纽,因而有“台湾头”与“台湾北玄关”之称,亦因气候而别称“雨港”。 (上图: 基隆港)


随拍: <wbr>基隆市
人口约38万人。全市百分之95为丘陵地,东、西、南三面环新北市相邻,仅北面有少量的平原东海毗邻。


随拍: <wbr>基隆市
其都市发展起始于清治末期,在日治时期港口开发而兴起,人口曾跃居台湾第四、80年代曾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但由于市区与港口发展腹地受限、加上邻近台北,今日已发展成为台北都会区重要之卫星都市


随拍: <wbr>基隆市
基隆古称“鸡笼”,此名应来自原居住于此的原住民凯达格兰族。17世纪时,西班牙人荷兰人曾先后占领过基隆,并以“大鸡笼屿”(今和平岛)为基地殖民台湾北部,为鸡笼开发之始。(这样的生活环境南非更糟糕!)


随拍: <wbr>基隆市
之后,郑氏王朝南台湾打败荷兰人之后,也于1668年挥军北上,将残余驻守在鸡笼的荷兰人驱离,至今在和平岛还有荷兰人临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遗迹。


随拍: <wbr>基隆市

进入清治时期后,鸡笼大部分地区仍为蛮荒之地,直到1723年,来自福建漳州的移民开始入垦鸡笼,并兴建崁仔顶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创建之始,之后逐渐有汉人移民移入开垦。


随拍: <wbr>基隆市
19世纪西方列强东来后,美国海军调查到鸡笼拥有丰富的煤矿层及优良港湾,建议其政府派军占领,在鸦片战争时也有英国军舰前来叩关;在英法联军之役之后的1863年,鸡笼终于随着台湾开港而开放为贸易港。

 

随拍: <wbr>基隆市
1867年12月18日发生台湾史上罕见的严重海啸,数百人被冲走丧生。而后于1875年正式设治,并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为基隆。


随拍: <wbr>基隆市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台湾战事(俗称西仔反)爆发,法国军队曾多次攻占基隆以作为封锁中国大陆的跳板。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于1885年建,由同治中兴名将刘铭传担任首位巡抚。当时因淡水港口逐渐淤塞,刘铭传计划将港湾形势优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为台湾北部的主要门户,以基隆纵贯铁路起点、着手于基隆港兴筑港口设施,并积极整顿台湾第一座官方煤矿,但其计划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实行。


随拍: <wbr>基隆市
日本于1895年开始统治台湾后,日人为将基隆建设为台湾与日本本土的转运枢纽,从1899年开始到1935年进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基隆成为一座军、商、渔三用途的港埠,也是台湾日治时代的第一大港。由于周边地区的矿业在日本人的积极开发下逐渐发达,基隆也成为了矿产主要的输出港口。港口贸易加上矿业的兴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础。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设立,并另划市区部分设置基隆街(类似今日之“”);1924年基隆街升格为台北州州辖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40年,基隆市计有9.5万人,仅次于台北市32.8万、台南市14万、高雄市12.7万,为台湾第四大城,其中市内就有2.3万为内地人(日本人)。日本人还实施“市区改正”,大幅重划市区街廓,并积极整治市内河川。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


随拍: <wbr>基隆市
二战结束,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基隆为日本人撤退及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主要出入点。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时,基隆为影响最剧的地方之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基隆涌进大量军队与眷属,并负责接收逃难台湾的大陆移民,之后美军开始驻扎,基隆也进入新的都市成长期,市区开始向周边丘陵地带外延。基隆的矿工业经过复建后再度兴盛,采业在1968年达到高峰;而基隆港因应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从196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次扩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


随拍: <wbr>基隆市
80年代以来,由于腹地过小加上邻近国家港口的竞争,基隆港的运输量逐渐衰退,连带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因为邻近台北,基隆市转型成为台北都会区主要的卫星城市之一,而位处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观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入1990年代后,为了使基隆市从原本纯粹的港口都市转型,基隆市政府陆续推动多项都市更新计划,冀望再度将基隆打造成台湾的门户都市;除此之外,亦有将基隆市并入台北的构想。


随拍: <wbr>基隆市
基隆市的地势多丘陵而少平地,东侧及西侧各被基隆火山群五指山山脉环绕。市内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线及基隆河河谷一带,其余地区大多为山坡地所密布;全市山地虽然普遍不高,但大多为陡坡,对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造成很大的阻碍。


随拍: <wbr>基隆市
丘陵地遍布的影响,导致基隆市的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处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


随拍: <wbr>基隆市
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碇内、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台湾东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着水利之便而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河岸的各个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为基隆市对外联络的主要通道,纵贯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万瑞快速公路纵贯铁路宜兰线铁路皆沿着基隆河岸兴建。


随拍: <wbr>基隆市
基隆于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湿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风要越过山岭才能到达之因,虽位居台湾之最北端,但相当炎热。基隆的气候多雨阴湿,“雨港”之名因此而来。进入冬季时,基隆正好处于东北季风从中国大陆北方南下至台湾的迎风面地带,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扰季风进入内陆,导致基隆在每年12月进入冬季后,便垄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但下的雨多为绵绵细雨;特别于冬季和春季交际之时,基隆港区及市中心时常发生大雾,严重时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务运作被迫完全停摆,但也有不少人将这种天气赋予“雾锁雨港”的美称。不过,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迁的影响,进入1990年代后,基隆的年降雨量有开始递减的迹象,其中有几年还出现过严重干旱。  (基础设施看起来像80年代初的广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