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落在黄河故道里的北宋介休窑细白瓷

(2018-09-29 16:50:52)
标签:

文化

收藏

作者:孟耀虎


沉落在黄河故道里的北宋介休窑细白瓷

2011年春,河南浚县黄河故道内发现一批古代瓷器,缘起于当地居民挖沙。同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较为可信的地层堆积资料和一些实物,对研究埋藏地环境和这批瓷器的源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沉落在黄河故道里的北宋介休窑细白瓷

这批文物出土24件(片),收缴70件,共计94件;收缴的文物出自考古发掘范围之内,并经文物部门鉴定,应当不会有太大出入。“收缴的文物和这次发掘出土的主要文物皆为白釉瓷,胎薄质细,釉色白净”。“器形以水盂、碗、碟、盏为主”。都属于精细白瓷的范畴,没有大件器物。“从现有揭露出土遗物的区域和范围看,这些瓷器出土位置靠近黄河内堤的一段南北向窄长流域,南高北低,先后两次冲击而成,说明这些器物的落水地点离发掘位置不远。依据这些器物出土时多为完整和原地破碎,有的器物圈足内还粘结有较多窑沙,证明这些瓷器在落水之前尚未使用过。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两个和多个成摞出土,个别的器物与器物之间遗有植物相隔和植物绳捆绑痕。表明这些瓷器的落水与沉船有关”。

沉落在黄河故道里的北宋介休窑细白瓷


这批瓷器全部为细白瓷,“瓷器的器形、胎质、釉色以及烧造工艺在现有发表资料中极为少见”,介休窑(北宋洪山窑场)细白瓷器物种类繁多,就碗盘类而言,胎体较薄,胎质细腻但致密度不大,部分有酥松之感。采用三支钉摞烧或垫砂单匣烧造,器物的内底和足背留有三支钉痕或粘砂。釉水至少有薄厚两种;薄者釉面紧密不开片,厚釉者几乎都开片且有肥润感。器足外墙皆不满釉而露出胎体,这和自身施釉及烧造工艺有一定关系。经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这批瓷器几乎都是垫砂单匣烧造的,胎质、造型等工艺特征和介休窑完全吻合,可以确认为介休窑遗物,唯釉面有与常见遗物不相符的特征,是其辨别窑口的瓶颈。这批遗物出土在黄河故道内,严格讲是出在细沙内,这和出在土中是不一样的。由此使人联想到器物的埋藏环境,出水的有海捞,河捞、湖捞;都是水捞,但有截然不同的特质。有海水和淡水对物件的不同侵蚀,附着物显然也是不一样的。遗物的表皮形成不一样的效果。出土遗物也同样,南北方的不同土质,或者不同地域的土质及土中其他元素的不同、器物临近的材质等都会对器物表面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出土后不同的皮壳表现。浚县黄河故道出土的这批遗物,叫做出沙器物可能更为准确,它和在土中埋藏所形成的皮壳完全不一样。所有器物釉面柔和、温润,有如轻度磨砂质感,这正是埋藏在沙子中近千年所导致的一种别样面貌。我们无法得知它们在落水后受过多长时间的水流冲击,渐渐为流沙所掩,之后在沙中受流水的冲刷,乃至断流后静静地在沙层中蛰伏,我们仅仅知道了埋在沙里的瓷器,是这样一种造化后的温润。

沉落在黄河故道里的北宋介休窑细白瓷


历史上,介休窑的产品一般都向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一带行销,这是因为地理环境和当时的陶瓷产业决定了它的商业贩运模式。宋金时期,河北有定窑、磁州窑等大规模窑场,河南有登封、密县、鲁山、汝州、修武、鹤壁等,介休窑的产品无法在这里竞争,就只有向西部和北部陶瓷行业略欠发达的地区开辟市场,这是在长期观察有关介休窑瓷器出土地点的信息中得出的结论。而浚县黄河故道出土的这批瓷器,虽为个例,也不免让人觉得诧异和喜悦,这说明我们过去对介休窑瓷器行销地域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宋金时期,介休窑不仅在传统的西北地区皆有影响,而且在山东 、河南等黄河下游地区亦有市场。PICS

选自《映像》2018年第8期,欲知更多内容可购买本期杂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订购

方法一:邮局订购

               邮发代号  22~204

方法二:直接邮购

地址:太原市桃园北路12号纺织厅大楼318《映像》杂志社

联系电话:吴蓓蓓  18035177263

                   边    杰  18503512722

方法三:在线订购

               添加微信   18503512722

如何投稿

邮箱:sxyx0351@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