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
标签:
历史 |
分类: 记忆 |
原创: 薛振堂
炎炎夏日,酷热难熬。在过去,一把扇子在手,摇来凉风,赶走焦热。
扇子的种类样式很多,但是在农村,过去的人们,最喜欢用圆扇子。它的特点是,面积大,摇晃起来风就大,能给人们带来惬意的享受。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人们夏天驱热的主要工具就是扇子。特别是那种圆圆的粽叶扇,我们这里的人们称作蒲扇,人们最是喜欢,家家有,人人有。晚上人们出来乘凉,一手拿个小板凳,一手拿个大棕叶扇,大家围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一边聊天,一边摇着扇子,享受着田园生活。
粽叶可能是南方农村用途最为广泛的一样东西,粽叶一般在农村当作绳子使用。粽叶不仅非常长而且柔韧性也很强,夏天的时候还可以用粽叶来制作扇子。这种扇子,扇起来不仅不费力风也比较大。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供销社一到夏天就大量从南方调运棕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我们北方农村没有棕树,除了购买棕扇,自己还动手,就地取材,制作麦秸扇子和玉米皮扇子。这两种扇子都是正圆形,大小可随意。麦秸扇子也分两种,一种是把麦秸编成辫,然后把辫卷成圆圈,安上手柄,就成了扇子。一种就是很简单的麦秸扇,用上好的麦秸分成几等分,然后用线按圆弧形穿起来,就是一把扇子。
也可以在棕叶扇、麦秸扇和玉米皮扇,画几笔简单山水花鸟画,用毛笔写上几个字,或者写上一首古诗,那就更有韵味了。
旧时农村里少数富有人家的小姐也用精致的洋布团扇,但比较少见。这种圆扇,过去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刚过门的新媳妇,用的就是布团扇,大多也是自己制作的。选一块白色的绸布或者白官布,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在上面绣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用竹条制成一个正圆形,把刺绣好的布蒙在上面,按上一个手柄,就是一个漂亮精美的团扇了。夏天晚上新媳妇们拿着自制的团扇出来乘凉,大家都要比一比谁的手巧,谁的扇子精美漂亮。一把把团扇摇起来,香风习习,甚是惬意。PICS
前一篇:晋商会馆的精美戏楼
后一篇:冯骥才眼中的“梅花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