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2016-08-05 09:34:36)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专题
壹  英雄神话  孕育了晋国的担当精神

担当之三:善于会盟诸侯  执掌天下牛耳

    会盟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组合,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众侯盟,执牛耳?”历史关头,舍我其谁?晋国站了出来,携英雄无畏气概,举尊王攘夷大旗,风云际会,结盟诸侯,号令天下,尽显风流。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威风八面的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晋、鲁、齐、宋、蔡、郑等国携手共襄这个盛大的会盟,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赏赐晋文公许多珍宝和“虎贲”勇士三百人。晋文公曾辞让了三次才接受,并说,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发扬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命令。晋国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悼公为政,以其卓越政治家的气魄,八年内九合诸侯,拥有一呼百应的非凡号召力,率领诸侯联军南征北战。相比于楚恭王武力威逼郑、蔡参战,悼公的心战之策无疑棋高一着。公元前570年,悼公在鸡泽大会诸侯,二年后悼公又命鲁、卫与吴王等会盟于善道,同年九月又举行了华夏诸侯在戚的会盟,霸势之盛,威震天下。
    除此之外,晋国的黄池会盟、衡雍会盟、虫牢会盟、平丘会盟、扈地会盟、薄地会盟等,足以看出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引领诸侯国共图大业的博大气度。

晋人的品质——“信”和“义”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郝树侯(1907~1994),学名建梁。山西定襄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历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地名委员会顾问、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著述主要有《本国史纲》、《外国史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傅山的生平》、《元好问诗选》、《杨业传》等。

    山西从宋代开始就一天不如一天,说是让赵光义给“丁”住了。现在,能否好起来,我看是有希望。
    楚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屈原,我们晋文化可以把介子推捧出来,子推的精神就是“信”。君臣共事,人与人共事,得有“信”;你哄我,我哄你,那不行。还有“赵氏孤儿”,那是讲“义”,义气。“信”和“义”,我看可以看作是山西人的品质。

                     ——郝树侯在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信——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也就是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和祈福的日子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另一种起源便是介之推的传说: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绵山介子推母子冢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名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绵山风光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给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国君即位)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祀之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义——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孤儿”故事讲的是,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虽为国君女儿的丈夫也不能幸免于难。其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
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到司马迁《史记》,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载: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该剧以除奸报仇的结局,鲜明地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中国孤儿》(1735年出版),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在欧洲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被称赞为“来自东方之神”。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晋国六百年研究专刊》:晋国之风(1)-善于会盟诸侯
赵氏孤儿,壁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