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画上猴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忆 |
文_介子平
一只猕猴,脖上圈套绳,绳之另一端绑系于钉在地上的桩环。两只猫,一为猴挟持,一则惊避回顾。猴性躁急,凶蛮中仍有调皮一面,尽管被圈绑,行动受限,却也无法阻挡活泼捣蛋本性。被环抱在怀之猫,侧脸瞠目,张嘴直叫。已避至另一侧的小猫,全身拱起,充满警戒,回头对着顽猴怒目嘶叫。猕猴则神态自若,鼓吻闭唇斜乜之,奈我者何。
图中画一美妇人(水星神)坐于榻上,右手执笔,左手握纸,作欲写的沉思之状。右边一猴高举石砚,供她着墨。图中人物以勾描填彩绘出,造型准确,线条师法吴道子,流畅自如,有意动韵飞之感。小猴几乎全以没骨法写出,富有质感,表情天真有趣。
水星神衣纹飘举,运笔劲捷有力,富有质感,线条疏密聚散,节奏分明。由于衣纹线过于密集,让人有沉闷之感,因此作者将脸部及头上部分,以细线勾勒而成,头部扬起的装饰部分,更以疏笔轻松写出,将下半部的过分密集作了疏导,尤其头上圆光,更以简捷而富有弹性的中锋笔一拂而就,显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右下角所绘黑灰色小猴,用笔极为轻细,笔法虚灵飘忽,将猴身上细毛随势绘出,在笔法上与衣纹线描法有截然不同,由此减缓了下部分衣纹过于繁密对空间分割所造成的压力,使整幅作品上下呼应,连贯一气。注重疏密对比,上下呼应,是此图构线造型特征。由于人物采取坐姿,作者有意将衣纹线条的密集处排在中轴线附近,且呈S型向下流动,是线条聚集处,为密处。膝部、胸部、颈部、头部则成为疏处,疏密对比,极富动感。
用色上,也注意彼此的呼应和聚散。作者将头发作为用墨色最多的地方加以处理,但为避免因过重而有的沉闷之感,以头饰将其隔断,遮没头发。如此,在空间处理上显得透气,既沉稳又虚灵。小猴上举的砚中之墨,与水星神手中所握毛笔笔头之黑色,所占比例虽小,但在构图上,形成了一个稳定三角形。
白粉和朱砂的运用,亦颇为巧妙。作者将水星神脸部、颈部、胸部、手部,均以白粉晕染,由于上部空白太多,白粉使用量过大,手部白粉晕染,亦不能与之作恰当的呼应、连贯,面对这一情形,作者将衣袖等几处以白色晕染,中和了上部用白粉过多的不谐调之感。作者将小猴的眼睛,除黑色瞳孔外,填以白粉,顿有呼之欲出之感,更是一绝。

为三幅一套。三幅图有机结合,从内容上看,《观音图》是正面说教,而两幅动物画中,猿图有劝世之衷,揭示生灵本性之爱,潜台词为“万事皆空”。猿在禅林中具有象征性,“心猿”指妄心发作,“猿啸”指自忧。鹤图则有喻世之意,暗示人间之险恶和遁入佛门之超拔,同时也深藏着法常企求解脱的心曲。
图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沉思。身侧随侍小沙弥,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扔下的石榴,极富生活情趣。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罗汉满脸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层次分明。
图绘三只猿猴攀援栖止于树枝上,其中两猿正品果嬉戏,另一猿右臂抓树,左臂摘取红果,形象生动可爱。点景中枯黄树叶、红色果实及丛生的小草细竹,打破了山石之呆板,且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增添了画面的自然之趣。
挂岩老树上着两猿,一猿抱干,一猿挂枝,树枝因负重而下垂,犹有低昂摇摆之态。树下画细腰蜂十四尾,两猿目视,表情既惊又喜,作好事而又畏缩之状,形象真实生动。
宣德帝朱瞻基善画,尤喜画猿。此图描绘了猿猴一家嬉戏情形。母猿抱幼猿于怀,幼猿左手搂母猿右肩,右臂伸向雄猿,画面因此照应起来。而雄猿隔溪攀援在树,摘果逗小猿。三猿体态各异,神情生动,且皮毛因墨色浓淡枯涩的变化而显质感。画面自题款识“宣德丁未御笔戏写”,丁未为宣德二年(1427)。
画一猴在树间捅马蜂窝,两猴在树下注视,情节紧张而有趣。猴子的画法精工,形态生动,自识中提到是仿宋代画猿猴大师易元吉笔法。背景山石绘制粗放,点苔先用墨点再用石绿,树叶多用夹叶法,再涂以白色或浅绛色。整幅画工笔与写意结合,色彩与水墨搭配。所画蜂猴,也谐音“封侯”。
此画绘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绘制的是一只进贡到宫中的环尾狐猴,系产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但画上乾隆却在题字中指称其是来自交趾(今越南)的果然兽,此兽或经由越南进贡而得名。
古松间一猴探头嬉戏,尾部藏于松枝后。其位于画幅上部,老柯延伸至下端,挽画面于陡峭之险。猕猴表现率性,下笔有风,顿挫枯润,皮毛似乱皴,却有致。
画幅之上绘五猴,四老猴在上,表情惊恐,正在召唤下方一小猴。五猴者,“五侯”之谐音。画中老松,枝杈穿插,起到了架构画幅作用。老干枯枝用笔粗重洒脱,虎虎生风,与猿之细写形成强烈对比。
画中黑猿左臂紧握直立的松树干,右臂自然垂下,身躯佝偻,双腿蜷缩在树干上,表现出长臂猿的体态特征。猿之五官刻画,先以细笔勾勒,加以淡墨层层晕染,又以白粉渲染面部,厚而不腻,薄而不失其色,生动自然。毛皮以浓墨写成,凸显出绒绒厚重质感。树干松针用笔,苍老洒脱,与黑猿的细写形成对比。整幅作品构图巧妙,形神兼备,寄寓长寿之意。
在描绘动物上,刘继卣的劈笔丝毛,细腻入微,质感十足,系由其父刘奎龄独创。
1956年,刘继卣以《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创作出《闹天宫》组画。整组画有八幅,分别为降石猴禀议天庭、弼马温怒归山中、齐天大圣战神兵、蟠桃园内问真情、醉罢瑶池食仙丹、下界为王会新朋、火眼金睛千钧棒、大闹天宫孙悟空。画中的孙悟空,昂首挺胸,神形俱佳。此作曾以年画形式广为发行。PICS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