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2016-06-02 15:48:41)
标签:

文化

分类: 先锋
文_ 刘淳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郭俊生,1955年生于山西太原,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协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山西省及全国各类美术作品展,受到广泛好评。出版有《好山好水——郭俊生写生册》、《当代山西中国画画家——郭俊生》、《水墨心象——郭俊生作品集》等。现为山西画院专职画家。


刘  淳:应该说,在山西的山水画创作和整个语境中,你的作品,特点鲜明,笔墨独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你在创作上的与众不同?
郭俊生:这个可能是性情使然,我喜欢散淡的、不刻意雕琢的绘画风格。就山水画而言,如何找到适合自我的绘画语言,是每个画家长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画画时我追求画面的“书写性”,并将其强化,画中的笔墨、造型、意趣等因素与“书写性”相接,就会气格超然。近年的山水画中,我一直想捕捉一种既沉郁厚重又不失灵动雅逸、既朦胧混沌又“其中有象”的画面效果,在点线面的交织构成中,在笔韵、墨韵、水韵的映衬对比中,让作品进入一个更为自由的呈现精神天地的物外之境,这也是自己内心深处对山水概念的理解。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家山秋意》 68cm×68cm

刘  淳:最初接触山水画时,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个人情趣吗?
郭俊生:年轻的时候画的比较杂,什么都想画,后来逐渐发现山水画更能体现人的性情,而且深沉博大,山水画中那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笔墨状态也与我的心性暗合,自然而然,重心就转向了山水画。
刘  淳: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你的山水画明显受到黄宾虹的影响,你在黄宾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郭俊生:黄宾虹是传统的集大成者,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黄宾虹是笔墨大师,其实黄宾虹不是为笔墨而笔墨,他的画传达的是一种精神和气质,即绘画的民族性。他站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之上,所以,他的画强调“内美”而直入山水画的真髓!黄宾虹对笔墨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可随意生发,他对笔墨、造型的理解已经进入了“大化之境”。他求画法于书法,运书法于画法,笔墨的自如,才能保证画的品质,而且他的笔墨还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寄托,中国画的气、象、意、阴阳太极、筋骨血肉一应俱全,内涵丰富,这些,都使我受益非浅。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风淡秋高 68cm×68cm 2014年

刘 淳:这些年,你的山水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水图式和笔墨逐渐摆脱了黄宾虹的影响。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方式和个人风格。你对自己的转变怎么看?                                      
郭俊生:好画叫人怦然心动。每个人看画的角度不同,好画一定是能够经得住品味和赏玩的。一幅画能抓住人,并让人欲言又止,就是最大的看点。我认为,好的写意画家,其特点就在于他对笔墨结构的自由把控,尽情尽兴。我很庆幸地知道自己的路子没有走偏,画画这条道与干别的不同,如果态度不端,方法不当,认识不高,或误入旁门左道,毛病养成容易,改正却难,一晃半生已去,后悔晚矣。
刘  淳:说得非常好。从你的山水画的形态上看,依然具有一种传统特征。但是,所不同的是,你的山水画彻底抛弃了温文尔雅的描绘,用笔用墨大胆而抒情,还有一种中规中矩蕴藏在画面,你究竟要建构一种怎样的绘画世界?
郭俊生:古人称绘画乃“案头山水”,因为中国山水画是理想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再现自然。我的画,从本质上说还是传统的,对传统不离不弃,自由地出入,最大限度地酌取自己之所需。对传统的尊重并不等于为传统所拘,不需迷失自我,而是自由变化而不逾矩,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自家笔墨。另外,我不在“斤斤细巧”上做文章,“斤斤细巧”就会媚弱,气格、骨力自失。
刘  淳:我同意你的说法,那么你的山水画,到底是注重笔墨情趣,还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郭俊生: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它是相辅相成的,笔墨情趣也是精神的外化。当一个画家画到一定的境界时,就没有固定的画法可以约束他了。这种从心所欲、随意生发的境界,其实已不单是技术了,而是天赋、认识和性情的展现,也就是他精神的表达。心中有“道”,体现在“技”上却是下意识的,在创作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是即兴的,潜意识的释放,而不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套路。技进乎道,就是这个道理,没有高超的笔墨能力,再好的想法也无从表达。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山林品逸之一 45cm×40cm 2014年

刘 淳:你的山水画在笔墨上有大胆突破,也有对传统笔墨的跨越,尤其是那种随心、随情、随性和随意中,流露出你对传统水墨的理解和认识。这些都是你作品中非常突出的特点。但是,我感觉你在创作上依然停留在笔墨的层面而没有进入观念的表达上。
郭俊生:这个是我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以笔墨为主,倡导笔墨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有当代性,同样是当下中国水墨画家实践的主题。我的作品中,没有刻意追求当代艺术蕴含的观念,是因为,我认为写意绘画的过程中,即包含了自由的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个性化的语境展示,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也包含着观念,而不必把观念强加在画面之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拒绝当代艺术,我也不愿意故步自封,至于怎样调整,调整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期待自己能有一些新的突破。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水墨心象——山川如沐 68cm×68cm 2014年

刘  淳:有人说水墨的出路在于观念的更新,你怎么看?
郭俊生:水墨画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多样化的,在多样的前题下才会有新的突破。对于中国水墨艺术而言,不仅是材料媒介上的创新,更应该是精神内涵上的突破,只有致力于观念上的深刻揭示,才能使水墨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水墨艺术的出路,不应仅仅是题材之新,技法之新,更应该是观念之新,文化之新。
刘 淳:从形式上说,你在笔墨上不拘一格,放笔直下,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觉得这都是你汲取传统营养之后的一种超越,从而体现出与传统水墨之间的再度链接。这是你的作品最独特的地方。
郭俊生:画是无需图解的,画中的“意思”,只可领悟,不可言说。心知肚明,自然韵味悠长,若是直截了当地图解,定是寡而无味。画本来就是用来看,而不是用来说的,看画的人若心有灵犀,画就读出了意思。我一直以为,关注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远比作品本身的技法、形象、构图等可见因素更为重要。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烟雨山村 136cm×68cm

刘  淳:我以为,你的创作并不在意是否符合山水的自然规律,而强调的是笔墨。
郭俊生:中国山水画是文人心中的自然,而非眼中的自然,只有当形象的因素退到其次,笔墨才能尽心尽兴,自如自在。但绝不是说不要形象,形象是画面构成的重要框架和依傍,它能引导观者进入画家营造的氛围中去品味和欣赏,画家的个性才能凸显出来。笔墨写心,既是技术的,更是精神的。
刘 淳:尽管你的山水还有传统因素,但在创作上不受约束,拒绝被传统教条捆绑。这才是你在山西山水画坛的高度,也是你创造的文化江山。
郭俊生:绘画是寂寞之道,对于一个艺术的信徒而言,画画不仅仅是一种陶冶和享受,也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其中的苦与乐只有自己知道,它渗透到你生命的过程之中,你无法将生活和画画分离。由人及画,中国山水画最终的修为还不是风格、图示的表面问题,而是一个重内修、重体悟,对自然对内心的真心关照的境界。

文化江山的视觉表达——郭俊生访谈录
雨意空濛 68cm×68cm 2014年

刘  淳:你说的这些都是在传统的范围之内的某种长期的修炼,如果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没错。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再大胆一些,能够走出具象的山水,使其完全进入一种抽象的状态,又不失传统的气韵等,我想你会走得更远,或许能创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郭俊生:中国画有史以来即徜徉在似与不似的情景之中,山水画是把眼中的真实转化为心里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比眼中的真实有更加强烈的内容,是通过“笔墨”传递到画面的“形而上”的真实。当然,我也会考虑将抽象的因素作为一种探讨,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心性而又有独特意味的笔墨语境。
刘 淳:我们回顾赵无极等前辈大师,都是从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吸收营养,于是走出一条全新的并且带有东方艺术特征的抽象绘画之路。
郭俊生:是的,赵无极从西方的抽象绘画出发,又溶入了中国的意向造型理念,形成了中西融合的体系,将东方的审美思维融到抽象绘画的形式当中,为我们开拓了一种新的视觉表达形式。
刘  淳:中国传统水墨在经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艰难的现代转型以后,已经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活力和柳暗花明的前景。新水墨的走向当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留意到,一些处在水墨界外的当代艺术家与我们遥相呼应,在激活传统的努力中与我们形成“里应外合”之势。这一富有戏剧性的现象,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水墨艺术家,以及寻求水墨精神的当代艺术家,构成了新水墨的阵容和学术成就。
郭俊生:既然叫新水墨,可能是有别于以往而说的,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艺术现象,如何转化自己的艺术表达,并且通过创作来彰显对当下的观照,展现艺术家的独特面貌,这是我们对“新水墨”艺术的期待。
刘  淳:水墨在“介入当代”这一向度中,主要呈现的是一直关注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现实的艺术家。他们借助水墨这一传统表现方式,立足于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立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人性欲望的揭示。你觉得这一点是不是水墨在当代语境中的主要任务?
郭俊生:水墨因其材料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当代水墨以其鲜明的时代感、突出的视觉张力、勇敢的探索精神立足于当代,成为当代中国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代水墨有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艺术表现力。当代水墨的发展趋势应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创造性,是最有潜力进入当代语境的艺术方式。
刘  淳:水墨在“激活传统”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那些专注于在传统文化转型中深入探索的艺术家。他们意识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个处于休眠状态的巨大库存,谁能有效地发现和激活某些元素,谁就有可能将传统转化为一种当代方式。在这一进程中,文化批判和文化延续是同步进行的。你觉得文化批判在当代社会中重要吗?
郭俊生: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地继承传统,并且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资源,我们就可以不断地丰富完善而得以更好地延续。在绘画过程中,如果我们认可笔墨形式的生成是中国特定文化和审美心理的产物,而且还有一个探索、调整、完善的过程,那么,批判和延续就都不是问题了,它们同等重要。
刘  淳:目前,水墨探索中有一种“切换媒材”的现象,主要是指那些在水墨原有媒介之外工作却与水墨传统有关的艺术家。他们采用的媒介材料或载体虽然不再是毛笔、墨和宣纸,但依然有水墨精神在画面上飘扬。在你看来,这种所谓的水墨精神存在吗?
郭俊生:水墨最纯粹的艺术形式就是抽象水墨,也可以不用毛笔、墨和宣纸。水墨探索中,任何方法都可能有突破,不一样的技法和材料,可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当中,只要有中国元素和水墨的味道,水墨精神就会存在。“水墨精神”并不局限于水墨画之中,它有更多的存在形式。
刘  淳:所谓的“终极本体”,指的是那些多年来孜孜以求水墨语言可能抵达的极限。这些艺术家或将一个点、一条线、一块面无限重复,去除一切杂芜,将画面单纯化到极致,这种终极水墨语言本体的努力同样昭示出一种挑战自我精神和类似于修行的禅宗体验。对此你如何看?
郭俊生:在水墨艺术中,“计白当黑”是它所体现出的简约的形式语言,虽然简约,却寓意丰富。中国画妙在“以少胜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画对形式美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水墨艺术看似无色单一,实为天成自然,体现了自然物象的虚实和气韵,赋予了自然物象高度的精神和生命。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确实类似于禅宗的修行。
刘  淳:前些年,有人提出 “中国画”作为一个概念可能被取代,作为一个画种也可能会消失。但我觉得不会这样,我相信“中国画”的回归,应该是在涅槃中获得新生。
郭俊生:中国画是一种艺术系统,也是一种哲学系统,有它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这个基因是不可改变的,如同我们的汉语言。当然,中国画也必须面向当代,必须与时俱进。不过,再怎么样向前发展,中国画也必须是中国文化精神基因的延续。中国画是西方文化、西方绘画不能取代的,就是因为在世界文化历史中,有它的唯一性。只有这样,“中国画”的回归,才能保持和发扬民族的精华,获得新生。
刘  淳:很多年前,吴冠中先生曾经提出过“笔墨等于零”这样的概念。作为一个专业从事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家,你如何看?
郭俊生: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吴冠中认为笔墨只是技术不等于艺术,换句话说,他觉得笔墨技法没有标准,只要能打动人就是好作品,不能用技法套感情。殊不知,中国画中笔墨与情感并不矛盾,好作品都是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灵相统一的。我个人认为笔墨之所以重要而不“等于零”,是因为笔墨负载着中国画的审美内涵和精神特质,这原本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是优秀文人画家应有的品质。笔墨是心灵的物化,我们必须重视这一传统。
刘  淳:其实,无论中西艺术,所谓的创造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理解、认识传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艺术家都有对继承传统的选择。祝愿你在今后的创作上有新突破,以视觉的方式再塑文化江山。
郭俊生:谢谢!绘事漫长,我将依然潜心求索,以期走得更远、更高……PIC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汾阳围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