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阎扶
水神山蕊珠宫
看水神山景色,最好是秋天。那山左山右、山前山后的红叶,仿佛要将整个山掷于大火当中,要将整个山给烧掉。红叶簇拥周身,进入烈女祠。抬头仰望端庄、威严的柴花公主塑像,一袭红袍披挂,怎不让人觉得祠外灼灼之色,就从这里燃起。
水神山在盂县县城东北不远,坐西北朝东南,两侧山梁如翼振起。有松柏四季常青,有灌木春夏开花,有碧草同时成茵,尤为令人惊叹的是秋天,一山红叶似火烧。水神山应当祭祀水神,抱泉楼下有泉。水神山也叫烈女山,因为山中烈女祠,祠中柴花公主。时光久远,当地百姓说起水神山必谈山中的烈女祠,仿佛水神、柴花公主合二为一了。
陈桥兵变的故事,知道一点儿历史的人都清楚。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契丹南侵,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奉命北征。军队刚刚出了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陈桥驿,将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挂在赵匡胤身上。大宋王朝取代后周,垂手而得天下,没费半点儿力气。周恭帝柴宗训当时才七岁,登基不到一年。宋太祖将他封作郑王,迁到房州(今湖北房县)。
周恭帝的姐姐柴花公主,周世宗柴荣的女儿,目睹国仇家恨,带了几名贴身侍女,逃出京城,渡过黄河,登上太行山,直奔泽州(今山西晋城)而去。周检校太尉李筠拥兵泽州,不承认赵宋。赵匡胤亲征,城破,李筠自焚而死。可怜柴花公主,再次逃出城去,沿着太行山继续北上,一路到了盂县水神山。
水神山不大,但很秀美,又藏于万山丛中。柴花公主停下,落脚于此。一个女子,手中无一兵一卒,只有将满腔希望,寄托在后周旧臣身上。之前,藏山藏过赵武,最后平了家恨;之后,藏山、李宾山藏过傅山,没有复了国仇。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柴花公主这个刚烈女子,她在等待。传来后周旧臣李重进兵据扬州,对峙赵宋的消息。可惜没过多久,势单力薄的李重也是城破而亡。眼看着复国无望,柴花公主自缢于抱泉楼侧一株枣树上。那细瘦而坚硬之树,将那浓烈热血收束下来,化作殷红果实,化作暗红木心,郁结于形单影只的树干中。
光绪版《盂县志》收有一篇《水神辨疑》,中有“水神山即烈女山,庙祀柴花圣母,俗称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经于此山为神。”柴花公主由人而神,得到庙祀。但奇怪,没有一丁点儿事迹,也不见国仇家恨,只说性子贞烈,不想嫁人而自缢。这位死后成为圣母的女子,似乎与贞洁连在了一起。
在新旧《五代史》与《宋史》里,也无柴花公主只言片语,仿佛周世宗根本不曾有过她这个值得书写的女儿。
有人考证,周世宗五个女儿,长女柴银花,次女柴梨花,三女柴花,四女柴桂花,五女柴金花。柴桂花早死,柴银花、柴梨花分别嫁到浙江、福建,柴金花是杨家将中杨六郎妻子、那位识得大体的柴郡主,柴花便是柴花公主。从名字看,柴花似乎应当叫做柴某花。周恭帝柴宗训是周世宗的四子,三个哥哥被后汉所杀,因此继位。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排名第十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是他的后裔。书中说道,因为祖上陈桥让位有功,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
看来赵匡胤似乎也觉有愧,故对柴家不薄。柴花公主死后建烈女祠,当在北宋一朝。山中现存40余通碑碣,属于烈女祠的在35通以上。据一碑碣,最迟金泰和二年(1202)建庙。现存建筑多为明代所造,清代多有修建。供奉柴花公主塑像的正殿石台壁上,写有“石台内系圣母真体所藏,后人修葺不可轻动”的字样。据传,柴花公主死后,当地百姓捐钱捐物将她埋葬,其上建烈女祠。
大凡女性死后成神,在民间总免不了要做娘娘,给人送子。柴花公主死后成为柴花圣母,烈女祠也称圣母庙,俗称奶奶庙。庙西之泉,叫做捞儿泉。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山上三天庙会,山下西吉村里唱戏三天,商贾小贩叫卖之声吸引妇女儿童。那些不生育的夫妇,会到捞儿泉边祈告,男的用手去泉中捞取,捞上石块预示生男,瓦片生女,用红布包裹,揣于女方怀中,下山,一路不可回头,也不可与人交谈,回到家中将红包压在女方枕头下,直到生子。生后上山还愿,再将石块或者瓦片放回泉中。
泉上正是抱泉楼,也叫梳洗楼,相传为柴花公主对镜理妆处。想来当彼时也,国破家失的公主,常常对着铜镜,停下玉梳,心头之恨涌起。楼前石缝有枣树根突起,树已不存。那树便是公主自缢处。据载,清代盂县知县赵蒿年曾写有《登水神山抱泉楼》一诗:“楼抱清泉松抱楼,泉中交影斗龙虬。草萦危石柔苔滑,云幕飞檐曲径幽。但使贞心留五代,岂知山色秀千秋。芳名惆怅埋青史,藻井朱栏任眺游。”PIC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