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漳平民间习俗

(2011-11-02 18:41:48)
标签:

宋江

漳平

历史故事

簸箕

采茶灯

文化

清代盛行于民间,有火龙、布龙两种。火龙流行于新桥西埔、云墩等地,长达110节,200余米,龙头、龙尾各3米多长,龙身每节长2米,底平,上呈拱圆形,安装3层灯座,上层装彩灯10盏、下层36盏。整条龙有彩灯1000余盏。龙头、龙尾各由8—10人肩扛,龙身每节6—8人抬扛,前面灯牌引路,接着是鲤鱼、龟虾等各式彩灯,10组鼓乐队,30多把响铳首尾相随。1987年春,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播放了这一巨龙奇观。 布龙有7节、9节,分青龙、黄龙、红龙,盛行于菁城、双洋、永福一带,飞舞穿行组成“福、禄、寿、全”字样。配鼓乐以壮声威。

  【舞狮】 即狮子舞,是漳平流传广泛的主要民间文娱活动形式之一。大体有狗头狮、杂艺狮、簸箕狮3种。狮的造型大同小异,不同的是狗头狮和杂艺狮的嘴、眼是活动的,而簸箕狮是固定的,狗头狮和簸箕狮的狮身均用布饰成,杂艺狮另披一层毛皮。3种狮的下嘴唇均有八卦图。在民间,狮子象征吉祥,是一种驱邪神兽。 表演时,由一人掌头,一人伺尾,用小堂鼓、马锣、大钹等打击乐伴奏。狗头狮与簸箕狮都有个嬉狮角色称小鬼或叫“逗弥”,带娃娃面具,穿羔羊皮背心,右手持葵扇,左手拿竹枝戏狮出场,而后由猴子和歪嘴两个角色出场与“逗弥”一块耍狮、驯狮、洗狮、量狮、抓虱子等。簸箕狮另有跳狮、杀狮、翻狮等武艺表演。舞后有矛、盾、铁尺、双刀、九节鞭、棍棒等武术表演。 【迎竹马】 竹马,又称竹马灯。明清以来,历代相传,流传于溪南、拱桥、新桥、永福、赤水等地。马灯采用竹篾扎成,糊以色纸,分红、白、黑、斑花4种,马分前后两节,系于马童的前后腰间,以12—24人组成队列。配上鼓乐,赋于一定的历史故事情节。马童按戏剧人物装扮表演,如“昭君和番”、“宋江入城”、“唐僧取经”、“薛仁贵征东”等。迎竹马,民间视为丰年之兆,祈求国泰民安。春节、元宵,迎竹马最为活跃。

  【采茶灯】 这是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在漳平城乡广为流传。采茶灯反映采茶姑娘上山采茶的欢快情绪,音乐优美轻快,散发浓郁的茶乡气息,民歌风味。舞女手持彩扇、花篮,以云步、碎步表演上山、踩石过山涧,运用兰花手,表演正采、倒采,将层次逐渐展开。扑蝶成为高潮。先以打击乐为前奏,到采茶时以笛子为主,三弦、二胡、扬琴伴奏,边歌边舞。

  【花船】 又称旱船、船灯。由闽南沿海传入漳平,流传于菁城、双洋等地。花船下部以竹片仿制木船,上部以花轿结构装饰,男、女

两人表演,女乘船,男撑船,反映开船、上滩等情节,表演中赋有历史故事情节,如桃花搭渡等。【闹宋江】 “闹宋江”是起源于明朝末期,流传于永福一带的民间舞蹈形式。古装服饰,八音伴奏,表现宋江组织出征、下船过渡、进攻战斗、胜利入城等历史故事情节。此一形式现已失传。
 

  【宝塔灯】 为永福龙车所独有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以木片为杠架,制成高10余米的宝塔造型,左右用竹竿支撑以求平稳,上扎各色纸花,数十名男子抬着游村过河,配以“战鼓”。而后翻倒在地,观灯者争抢纸花,带回家中,悬挂门上,以祈求吉利安祥,多子多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