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代遗韵,“红色”收藏--釉里红

(2019-04-12 17:31:46)
标签:

元青花

釉里红

收藏

文化

分类: 元代瓷器

元代遗韵, “红色”收藏--釉里红(原创)


鸿雁 (小提琴版)

元代遗韵,“红色”收藏--釉里红
                     元代釉里红拨白海马纹描金双耳瓶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 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

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

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钓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吉州窑也趋向潦草。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

(特别注明:以下整器为博物馆藏品,瓷片标本为本人藏品。)

釉里红是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即“釉下彩”。其制作程序是以氧化铜红料在素胎上绘纹饰,然后敷施透明釉,再在1250的还原气氛中烧成,与青花瓷制作工序大致相同,是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窑在青花瓷工艺基础上,受唐代长沙窑和宋代钧窑运用铜红釉作红斑装饰影响而创造的新品种。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尚蓝,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一、装饰与纹饰

1、装饰手法有绘画、渲染、勾勒、刻划、凸贴、雕塑等。绘画线条有粗、细之分,或只是勾勒纹饰的轮廓;渲染是在刻划纹饰轮廓线外涂染,成为釉里红地章留白纹饰,或是在刻划线内施红;凸贴是将捏塑件附加于器身,也有整体雕塑的人物、楼阁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2、元代釉里红瓷器有三种绘画技法:
(1)釉里红涂绘;
(2)釉里红拔白;
(3)釉里红线绘。
3、 纹样题材内容仅仅是青花瓷器中的一部分,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多采用元代的传统题材,较之青花瓷器更少些,且更简单、粗率些。
4、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基本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但没有青花瓷器上的装饰纹样那么丰富多彩,主要的都是元代的传统题材,如云龙、云凤、凤穿花、鱼纹、芦雁、玉兔、鹤、鸭、山鸡、凤凰、鸳鸯、花鸟、花卉、山水、人物、诗文、玄武、玉兔、蕉叶、竹石、莲瓣、回纹、锦纹、线纹、忍冬纹与红斑等。花卉纹中以串枝、缠枝形式来表现的,如莲花、菊花、牡丹、灵芝等,其他还有荷花、莲瓣纹、变体莲瓣纹、焦叶纹、葡萄、松竹梅、万年青、月季花、山茶、蔷薇、杂宝、十字宝杵、双莲回纹等等。
二、釉
釉面以青白釉为主流,釉面光润如境,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微见桔皮纹。元青花有釉层较稀薄的,釉面好像浸入胎里,合成一体,光线比较柔和,不刺眼。
1、青白釉。有的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润;有的釉色白中泛黄,大概是由于烧制的过程中窑室内的温度气氛控制不当所致。
2、白釉:有的釉色白中泛灰,有的釉色白中泛黄绿,应该与釉料的配制有直接的关系。釉层较厚,釉面的光泽类似于元代烧制的卵白釉瓷。有的器物上的釉面不够平整,有的釉面上有冰裂纹,还有的釉面上有浅褐色的小点。
3、卵白釉:有釉色浮浊与清澈两种。
4、施釉方法,分别是沾釉、淋釉、刷釉和荡釉。
(1)小器一般是单手沾釉。
(2)中、大器双手沾釉,然后口部以淋釉的办法补釉。
(3)特大器则完全择用淋釉或刷釉。
三、红料及发色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进行彩绘,然后施透明釉,在窑中经125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根据烧炼温度与铜红呈色原理,元釉里红少见铜绿色斑点(在清代及现代釉里红瓷中常见),元代鲜红纯正的釉里红瓷器数量较少,存世的釉里红瓷器也不纯正,大多呈黑红、紫红、灰红或红中带褐、红中飘绿。有:鲜红、大红、灰红、暗红、黑红、乳鼠皮红、淡青灰等多种釉里红发色。只有少量的精品呈色浓艳,彩料薄的地方呈色浅淡,有的釉里红的铜红彩料在熔融过程中有明显的流动和晕散现象。
四、器型
1、瓶分为:玉壶春瓶; 风首梅瓶;
2、罐分为:兽耳罐、直口园型罐;
3、壶有:带盖长颈执壶、短颈带盖执壶、方形扁壶、四系扁壶;
4、盘类有:花口边大盘、折沿大盘;
5、其他:高足碗和杯、匜。
五、胎
与元代的青花瓷器基本相同,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以胎质坚致、胎色灰白、胎骨厚重的为多,也有一部分胎色白而胎质坚致者。
1、有的胎质呈灰白色或者黄白色。胎体不太致密,里面有少量的杂质和很小的孔;
2、有的胎质呈灰白和黄白色,胎体厚重;
3、有的胎质洁白细润,胎体较薄。


高安博物馆青花高足杯,上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元代釉里红转杯,高安出土。

高12.8厘米,口径10.4厘米。
此杯,侈口,碗状深腹,细高足呈竹节状。胎质细腻,施青白釉,温润光泽。口内侧模印回纹一周,回纹以下至内底印梅花和缠枝菊花纹。器内底心及外壁饰有几块釉里红彩斑。彩斑周围有明显的晕散现象,呈色艳丽、活泼,加上彩斑内的绿色斑点,显得自然、洒脱。腹下部堆塑一螭龙,屈体爬行。
此高足杯的形状,从外表看,与宋元时期流行的普通高足杯没有差别,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此杯底与圈足结合处的构造极为奇特。圈足上端稍内收为“卯”,与杯底心上小下大圆锥形“榫”嵌合,两者之间留有间隙使之可以转动。与这件釉里红高足转杯形状相似的高足转杯,在江西高安县窖藏中还出土一件,唯纹饰为点缀菊瓣的折枝菊图案。这两件高足转杯,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实为酒器中罕见的珍品。

这是一件元青花高足杯标本,人物手上拿的应是高足转杯。

(本人藏品)

复习一下元朝历史: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
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