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和谐发展课程-----科学领域的价值、方法、策略

(2011-07-13 22:53:46)
标签:

育儿

分类: 幼儿教育(教师篇)

 

科学领域说明----价值与方法、策略

(马柳新   张俊)

 

     科学领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帮助幼儿认识有关自然现象,同时教会幼儿怎样学习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课程领域,有其系统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科学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建立联系,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  科学领域教育的价值

(一)科学领域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

幼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往往不需要成人的指点就会自发地开始学习科学,像科学家那样去看、去摸、去猜想、去验证。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给幼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体验、学习科学带来的喜悦,从而获得好奇心的满足。

(二)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学习科学,不仅是学习科学的知识,获得科学的经验,而且要通过科学学习一种思维方式,科学倡导的是一种实证式的思维方式,科学掘弃主观臆断,科学讲究尊重事实。我们引导儿童从学习观察开始,根据观察得到的信息做出对事物的初步判断,然后设想、筛选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并付诸行动,检验结果,再反思和修正行动方案,进行新一轮的探究……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科学教育,对于幼儿科学思维的萌发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 )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

     人类崇尚的所有美德,譬如善良、宽容、坚韧、求真……都可以在科学的学习中得到最具体的培养,科学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引导幼儿探索真理,同时也鼓励幼儿和同伴友好合作,激发幼儿欣赏自然、敬畏生命。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活动、体验科学发现和成功的乐趣,将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独立、自信。

二、  科学领域教育活动得方法与策略

(一)科学领域教育的方法

    科学领域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方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的介绍和引导,通过展示、讨论、游戏等方法向幼儿介绍有关的信息,帮助幼儿丰富、总结或提升他们的科学经验,下面就主要方法的内涵作简单说明。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看、听、闻、触、尝或这些方法的综合,获取事物各方面的具体信息,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而进行的科学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才可能提出可供调查的问题和现象,才可能在调查过程中提出研究的程序,才可能根据调查结果做出推断并得出结论。因此,观察法是幼儿学习科学得基本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猜想,并通过动手操作和尝试,从而验证事物的变化及其因果联系的方法。实验法是一种在教高的认知层次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3、制作法

制作法是指幼儿通过学习使用某些材料,借助简单工具,通过动手活动做出产品的方法。幼儿通过科学小制作活动,可以从中了解技术、体验技术,体验、思考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

    4、展示法

展示法是指幼儿以记录和实物展示自己的想法、作品或所收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展示,幼儿可以发现他人的想法或作品与自己的异同,从而丰富自己的个人经验。这在形成科学概念的活动中经常运用。

    5、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围绕一个科学问题,通过平等交流,陈述自己的发现,观点与困惑,质疑他人的发现与观点,并在协商中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或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讨论法也是教师用于总结幼儿经验、提升幼儿认识的常用手段。

    6、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幼儿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通过隐含科学原理的游戏活动进行科学学习的方法。游戏法最符合幼儿天性,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科学领域教育的策略

在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集体教学仍是最主要的途径。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供教师参考。

    1、以问题为先导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幼儿园的孩子尽管生活经验有限,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却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着对周围世界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这些朴素的认识通常是不科学的,我们称之为“迷思”概念。幼儿科学教育就是从帮助幼儿转变“迷思”概念开始的。

    然而概念转变的决定因素在于内因发生根本的变化。当科学教育内容成为幼儿的一种需要、当幼儿发现他们原先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别时,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就会被激发,科学学习就会成为幼儿的一种内在需求。这其间,引发幼儿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内在需求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成功地将幼儿卷入到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为此,我们可以立足于幼儿原有的认识,采取设问、质疑的办法来引发幼儿产生自己的问题,为接下去的科学学习开个好头。

    2、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科学

成人认为年幼的孩子无法学习科学,通常是觉得很难将科学概念以及科学原理介绍给这么小的孩子。其实,立足于幼儿需要的科学教育,我们根本无需也不必将科学原理直接拿来灌输给幼儿,这不仅完全违背幼儿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无法接受,更会误导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他们越来越疏远科学而不是亲近科学。在对幼小的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或解答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种种困惑时,应该看到,最深奥的科学原理也是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之中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或借助于有趣的文学故事,以儿童的思维方式来呈现科学的现象,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其中隐含的科学。例如在介绍动物用保护色保全自己生存的权利时,我们就可以带领幼儿玩一玩“草丛寻宝”的游戏,帮助孩子理解隐藏在草丛中的宝贝为什么难以寻找。这样幼儿就可以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

    3、以追问来唤起幼儿深入细致的探究

在科学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但他们却不善追究事物的本质;他们对种种现象特别好奇,但却疏于对产生现象的原因做进一步追究。为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中,有必要认真仔细地设计我们的提问,当幼儿对基本的问题引起关注后,一定要有意识地追加提问,将幼儿的视野和思绪引向深入,这是持续保持幼儿探究热情的有效方式。

     4、让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给幼儿更多解释的机会

在科学教育中,有些教师常常会去关注幼儿得到了哪些经验,会说出哪些家长事先教给的“大道理”,而不太注意倾听幼儿自己对事物和现象是怎么解释的,更不关注如何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解释和修正自己的解释。这是科学教育的一个误区。殊不知现象本身还不是科学,科学其实存在于解释之中。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想法,给幼儿更多解释的机会。多一些倾听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教师发现每个幼儿独特的视角和他们丰富的感悟,还可让每一个幼儿立足于自己的基础来学习科学,使他们都能从科学学习中真正获益。

     5、反复求证,在多种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抽象和概括

科学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一次科学观察得到的结果、一次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代表真理,只有那些经受住屡次科学论证考验的结果和结论,才是令人信服的。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我们不要怕活动的重复,而是应该鼓励幼儿对某种具体事物或同一个科学现象进行多次的科学探究,让幼儿在多种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  科学领域教育目标与内容

(一)科学领域教育总目标

1、 获取周围物质世界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水平的初级科学概念。

2、 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思考、实验、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对探索周围世界、学习科学技术充满兴趣,热爱大自然、关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责任感和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小班科学领域教育目标

1、知识方面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常见的个别自然物(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初步了解它们与幼儿生活、周围环境的具体关系。

(2)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常见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并感受它们和幼儿生活的关系。

(3) 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个别人造产品的特征及用途,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2、方法技能方面

(1)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2) 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3) 帮助幼儿学会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的区别。

(4) 引导幼儿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5) 帮助幼儿学习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3、 情感方面

(1) 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和摆弄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 萌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3) 引导幼儿喜爱动物、植物及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中班科学领域教育目标

1、知识方面。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 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2、方法技能方面。

(1) 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2) 帮助幼儿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4)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5) 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3、 情感方面。

(1) 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大班科学领域教育目标

1、 知识方面

(1)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向幼儿介绍周围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3) 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季节、人类、动物、植物与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

(4) 引导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5) 让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方法技能发面

(1) 使幼儿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会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

(2) 使幼儿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3) 帮助幼儿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4)引导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愿望,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以及能够表达发现的愉快,能够和他人交流和分享。

(5)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能够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3、 情感方面

(1) 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

(2) 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的广泛兴趣,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3) 使幼儿喜欢并能主动参与、集中于自己的科学探索活动和制作活动。

(4) 培养幼儿主动关心、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三)科学领域教育内容

在科学教育中,每个年段的教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生命科学:包括认识动物和植物以及生活环境的内容。

2、地球科学:包括认识地球物质(沙、石、土、水、空气等)、天气、气候和季节现象的内容。

3、物理科学:包括认识常见物理和化学现象的内容。

4、技术及科技产品:包括了解技术和常见科技产品、学习使用简单工具等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