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组第2次教研活动

分类: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组第2次教研活动
备课组
|
数学组 |
项目负责人 |
雷丽周 鲍成娜 |
活动时间 |
2021.11.18 |
活动地点 |
录播室 |
活动主题 |
|
分享人 |
池玮玮 王蜜婕 杨小仙 余荣群 宋凌云 雷丽周 |
参加对象 |
全体数学组老师 |
申请学时 |
2学时 |
教研过程记录 |
二、池玮玮老师执教《认识整时》,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感悟整时,学会读写法,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雷丽周老师点评。 三、王蜜婕老师执教《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王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宋凌云老师点评。
四、杨小仙老师围绕《解决关键问题
五、余荣群老师从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特点及教学建议三方面解读《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
||
活动建议或反思 |
解决关键问题 ,助力减负提质。赛课凝聚了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采,提升了教学水平。 |
||
|
科研处负责:孔丹丹 |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
第一课时,教材先给出了一幅妈妈叫女儿起床的情境。图中呈现了一个7时的钟面,并注明了时针和分针;床头柜上还有一个电子表显示7时,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并初步认识整时,紧接着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并使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早晨有9时,晚上也有9时。
第二课时,练习十九中练习的形式多样,并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设计基本的巩固练习外,还有稍难一点的习题;如第3题不仅练习整时,还练习整时的顺序;第6题安排了接近整时的练习,第8题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再画出时针和分针。
本单元的内容为后续学习的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时、分、秒;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
解决关键问题 助力减负提质
——《分数初步认识》单元解读
郑楼小学 余荣群
儿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分数概念的能力即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最初接触分数时,先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行为”“图形”“符号等表征方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有来有回”。帮助学生既能读懂操作过程和图示,会用符号表示;又能根据符号,用操作活动和图示进行解释。例如,认识几分之一、先利用教材创设的具体情境,在4次平均分物活动中给出分数的“符号”,分别用“”表示。然后,进行变化“拿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则是根据给出的符号回溯操作活动。在“有来”又“有回”的过程中,使“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几分之几”两重意思的理解得到深化。教师可适当增加“回”的过程,如“想一个像这样的分数,用图形纸表示出来”。让学生充分经历这样的过程,建立起“行为(图示)”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分数含义。
二、评课
《认识钟表》评课
雷丽周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池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池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以到钟表王国逛逛引出各种漂亮的钟表,再以“12个数字宝宝,在去往钟表王国的路上找不到家了,原来他们的家是在钟面上的,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钟表王国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池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上的钟面,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池老师还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了”富有童趣的说时间方式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池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在认识整时时出示学生早上上学进校门图、午餐图和午休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通过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既能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又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进校门,晚上8时刷牙,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些许不足之处。比如:
首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拨钟时,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其次,由于是刚上学的学生,不是经常进行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王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具体表现在: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老师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而一个蛋糕的“一半”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王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再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 从而认识几分之一。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大胆让学生选择不同形状的纸折自己想认识的几分之一,通过折四分之一,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纸的形状不同,而其中的一份都是四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
四、一些建议
1、对于几分之一的意义,老师说的太多了,建议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加深理解。
2、建议练习可以多一些,通过课件出示,加大巩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