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综合组第1次集体备课

标签:
集体备课 |
分类: 技能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郑楼小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综合组第一次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组 |
综合组 |
项目负责人 |
林静 陈梦娴 |
备课时间 |
2021.09.22 |
备课地点 |
录播室 |
备课主题 |
科学团队:基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 英语团队:学习活动的优化设计 |
主备人 |
金光敬 黄一灵群 |
参加对象 |
全体综合组老师 |
申请学时 |
2学时 |
集体备课过程记录 |
一、备课组长陈梦娴阐述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流程。 二、金进球校长发表讲话,金校长提出集体备课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同学科教师应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多提意见;集体备课要将课堂与备作业相结合。 三、综合组主备人交流:两位老师对各自教案进行阐述。 金光敬老师阐述了自己《感受空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科学老师们纷纷献策,提出宝贵的意见。邱伊娜老师提出:“教学课件应展示具体操作要求”、“选择容器的依据要充分”、“传递的具体方法,如何操作需要明确”。倪日业老师提出:“教师应点明实验要求,明确试验方法,提高实验效率”、“在不断的活动中不断发现空气的特征。” 接下来黄一灵阐述了自己《Unit3 My friends PB Let’s learn》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英语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晓玲老师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has与is的不同用法,单复数is与are的不同用法”、“课前应该先激活关于friends的关联词汇”、“引入文本新授时,最好创设一个情景,整体输入,这样易于学生理解”。黄丽云老师提出:“long hair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特征直接描述自己I have long hair会更直观”、“has short hair在操练时,直接让学生用has short/long hair”。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四位老师的想法。并且建议备课不同于上课,不用预设学生的课堂反馈,把自己的精彩处亮出来给老师们看就好。 四、各个老师集体讨论后,主备人修改教案。 五、组长陈梦娴老师总结发言:组内教师们都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 |
||
备课建议或反思 |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因此,教研组要创设有利于教师沟通的氛围,鼓励教师发表不同观点,让大家思想碰撞。 |
||
过程确认 |
科研处负责:孔丹丹 |







课题 |
1.感受空气 |
执教教师 |
金光敬 |
|||
课型 |
新授 |
来源 |
自备 |
上课日期 |
|
|
教材分析 |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
|||||
学情分析 |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
|||||
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
|||||
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
|||||
过程设计 |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 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 (一)游戏一:感受空气
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 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4.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 (二)游戏二:传递游戏
1.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 (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分钟) 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 四、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 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
二度备课 |
||||
|
||||||
作业设计 |
1.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
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3.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
A.牛奶
|
|||||
|
1.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1.感受空气 |
执教教师 |
金光敬 |
|||
课型 |
新授 |
来源 |
自备 |
上课日期 |
|
|
教材分析 |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
|||||
学情分析 |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
|||||
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
|||||
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
|||||
过程设计 |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 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 (一)游戏一:感受空气
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 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4.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 (二)游戏二:传递游戏
1.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 (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分钟) 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 四、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 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
二度备课 |
||||
|
||||||
作业设计 |
1.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
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3.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
A.牛奶
|
|||||
|
1.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