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9-05-20 10:15:2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郑楼小学“进阶三部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备课组

数学组

项目负责人

陈华萍 李琼琼

备课时间

2019.4.29

备课地点

四楼会议室

备课主题

折线统计图 小数的认识

徐丹丹 蔡小君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申请学时

2学时

 

 

 

 

集体备课过程记录

1. 备课组长陈华萍老师阐述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各项内容及流程。

2. 主备人蔡小君就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小数的认识》阐述教学理念、目标及教学思路和存在的困惑。陈海欧老师给予积极建议并指出在小学三四五年级都有小数的相关知识教授,各年级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应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有所侧重和突破难点。

3. 主备人徐丹丹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练习的设计思维,对自己的教学流程中的目标达成征求大家的宝贵意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发言,针对课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雷丽周老师和金芸茜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活动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徐丹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不同方法去实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再调整教案。

4. 全体教师集体谈论后,主备人吸纳意见修改教案。

5. 李琼琼老师分享《我们仨》的读书体会,全体教师认真聆听并分享了各自的读书心得。

6. 组长陈华萍总结发言:希望数学组的各位高手们多多发表见解,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也希望年轻教师多多尝试,在课堂中实践,在课前预设,在课后反思,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好奇地心,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不断突破自我

备课建议或反思

此次活动,大家围绕“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困惑”为核心,以“合作引领”为主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激发了数学思维的碰撞,促进了自身的进步。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周彬彬

 附件1签到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附件2 活动照片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附件3 教师记录材料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附件4 教师集体备课记录表

2018学年第学期数学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记录人            

课题

折线统计图

主备人

 徐丹丹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数学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你的设想

 

 

 

 

 

 

 

 

 

 

 

 

 

 

 

 

活动内容

及进程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老师搜集了一些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作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调查、统计)

这是我收集到的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课件出示统计表)现在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这些数据还可以用学过的什么来表示?(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哪年参赛人数最多?哪年参赛人数最少?你是怎么这么快看出来的?

预设:看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

看来我们只要观察直条的长短(高低)就可以知道数据的多少,直条越高说明参赛人数越多,直条越低说明参赛人数越少,谁多谁少一目了然。

师:两种整理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预设: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直观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师:你能用手指试着比划一下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吗?

(教师手指条形统计图,从2006年开始)

师:如果把大家手势运动的路线画下来,想像一下会是什么呢?

预设:弯曲的线,一段一段的线。

3 揭示课题

师:老师把大家刚刚的手势画了下来,请看,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1同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预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轴、纵轴、标题、单位和

日期都相同。图中所表示的数量的多少都相同。

预设: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它们的方式不一样。小结: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是他们的表示方式不一样。

2)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这么说来,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特有的部分是什么

预设:折线统计图上有点和线。

师:刚刚有同学说同样能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每一个参赛队伍的数量,你是根据什么看出来的?

预设:2007年上的点表示那年的参赛人数是394人。

师:除了这个还能发现什么吗?  预设:这一年的参赛人数最少。

师:非常正确,我们能从一个点观察到这么多的信息,那别的点又表示什么呢?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能知道点的高低代表什么了吗?预设:表示参赛人数的多少。

小结:点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统计图上的线,请你找一小段线,说说这一段表示什么。

预设: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09年到2010年的这段线,表示人数增加了

师:很好啊,现在我们一起拿出我们的手,用手势来比划一下表示数量上升的线。

师:都表示好了吗?既然这样倾斜是表示数量上升的,那你还能从这个统计图中找到别的上升的线段吗?谁能来找一段人数增加最大的线段?

预设: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表示人数增加最多。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用两点的人数减一减;看这条线上的格子数。

师:都同意吗?倾斜的角度越大,表示增加幅度越大。那你能找到表示人数减少的线段吗?

预设: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06年到2007年这段线表示参赛人数减少了。

师:如果一条线是平的“”表示什么意思?不变。

:所以,你现在知道线段的作用是什么吗?

小结:折线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的趋势。

师:看来啊,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表示数量多少,看出数量增减变化。 

3)分析发展趋势

1.利用趋势,合理预测

师:从整体上看,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何感想?

   尽管从折线的变化情况来看,2007年参赛队伍数量有些下降,但总体来说,从2006到2012年,参赛队伍是呈上升趋势的。

   现在,你能预测2013年参赛队伍可能是多少吗?为什么猜的都比519多?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线段的起伏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从中发现数据的发展趋势,利用趋势合理预测。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2.对比感知,强化特征

折线统计图很有用,能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是不是在哪儿都能用呢?下列两组数据选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对于不同的个体,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个体数量的多少。陈东0-10岁身高的变化趋势用折线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来。

看来,有的数据需要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有的数据则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好,关键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我们的需要来选择。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1.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0-10岁的身高情况)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师: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什么?

学生展示完成情况并说说画法。

师:小结方法:描点、标数、连接。 学生自主动手,教师巡视

2.阅读思考:请你从画好的折线统计图中找一找、填一填。

1)陈东从(  )到(  )岁时长得最快,长了(  )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是(  )岁。

3)陈东11岁时的身高可能是(  )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2岁时?

4)陈东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考虑生活实际。要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更有价值。

四、联系生活体验特征

同学们,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折线统计图吗?

你们真细心,老师也搜集了生活中的常见的折线统计图。一起看一下。(课件出示股票分析图、心电图等)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附教材页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主备人

 蔡小君

年级

 年级

学科

数学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你的设想

 

 

 

 

 

 

 

 

 

 

 

 

 

 

 

 

活动内容

及进程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 生活情境引入,读、写小数

1.谈话导入,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这个小朋友是谁吗?

师:她是老师的小侄女,名字叫毛毛,大家想认识她吗?

师:毛毛今年4周岁,每天散步20分钟.早饭吃了1/3 块蛋糕,喝了1/2杯牛奶。这里的4、20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整数)

师:这里的1/3、1/2又是什么数?(分数)

师:大家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毛毛?

师:毛毛体重是18.18 千克,每天看绘本0.75小时,画画0.5小时,喝1.2升水。这里出现的又是什么数?(小数)

师:你真聪明,这就是小数。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小数。

   (板书:认识小数)

2.对比整数分数,认读写小数

师:仔细观察,你觉得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小数都有个小圆点,整数和分数都没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它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师:你会不会读这个小数?

师:你同意谁的读法?谁还想再读一读?

师:谁还能像他一样再读一读?

师:读的时候你会提醒你的同伴注意什么?

生1:读的时候多了个小数点。

生2:小数点边的数按以前的方法读, 右边的数只要顺着数字读就可以了。

总结:小数点我们就读作,小数点左边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读数,右边部分要按顺序一个数一个数的读,就读电话号码一样。

师:谁会读下面这几个小数?

   请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都会读小数了,你会写小数吗?

师:老师读小数,你们写小数,可以吗?

师:青岛恐龙体重0.5吨。身高低于1.2米的儿童免费。鸡蛋价格每千克9.96元。刘翔110米跨栏仅用12.88秒。

二、理解以米做单位的小数含义

师:毛毛身高1米3分米,你能把它写成只用米作单位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两个单位的形式改写成一个单位的形式。

师:这是1米长的纸条,我们把它平均分成10份,这一份是多长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1分米  1/10米)

师:为什么这一小段还可以用1/10米表示?谁能解释给大家听?谁听懂他说的?谁还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

师生小结: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所以也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这三份是多长呢?可以怎么表示?还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3分米  3/10米  0.3米)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都挺快的,接下来敢不敢跟老师玩一个快问快答的游戏?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师:口答得这么好,你有没有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内在秘密?

师:如果老师把前面的分米去掉,这里的单位米也去掉,你发现了吗?

师生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毛毛身高是1米3分米,就是在1米的基础上多个3分米,那合起来就是1.3米,所以毛毛的身高只用米做单位就是1.3米。

三、理解具体单位下小数的意义

师:毛毛小朋友特别喜欢吃零食每次去超市都会买一大堆所以每次不得不买个购物袋已知小号购物袋1角一个。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师:为什么可以用十分之一表示?你可以结合这个图说说看吗?

师: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师:有时候我们会买特别特别多的零食,这时候就要买个大号的购物袋了,大号购物袋是3角一个,你会用分数表示吗?你会用小数表示吗?

师:毛毛最最喜欢吃薯片了,这个薯片是5元3角一包,你能把它改写成小数吗?

师:毛毛不仅喜欢吃零食,而且也喜欢画画。你能根据毛毛涂的阴影部分面积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吗?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五、巩固练习,深化对含义的认识

师:你能填写这些小数吗?

六、全课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话要说的?

想听听老师有什么收获吗?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2018学年(二)数学组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