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行路难》《水调歌头》《观沧海》
(2011-03-23 11:34: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专题 |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
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
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四个连续的动词,停 投 拔 顾,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一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
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济事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拓情怀。
1、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6.“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