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行路难》《水调歌头》《观沧海》

(2011-03-23 11:34: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专题

 

行路难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

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

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四个连续的动词,停 投 拔 顾,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答: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一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

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济事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拓情怀。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本词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词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青天,下片问明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

 3.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的境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全是词人的内心独白,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抒情。

 4.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是说若是人能够健康长久的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训练题

1、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 ,最后写天空中     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

 2.本诗中“水何”六句正面描写大海,其中真正描写大海的诗句只有两句。采用了有实到虚的写,抓住了海水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洪波涌起”仅四字就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写出了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象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而这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他借此抒发想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宽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魄。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6.“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s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