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文化交际与案例分析

(2016-04-09 15:25:22)
标签:

教育

文化

1.“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是国际汉语教师的五个标准能力之一,排在第四位。证书考试的考查范围中,“中华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重要部分,要求考生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侧重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笔试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综合素质。101到150题将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讲解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常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面对不同文化冲突的态度&思路&方法&策略融合一处,往往一题而涉及两三个方面。

3.笔试、口试均涉及案例分析,不过回答形式有别:笔试均为选择题,口试则用回答问题的形式。相比之下笔试略显容易,口试案例较为复杂,汉英各二,且除了第一题可以事先准备外,其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场回答。

 

      “跨文化”一词在英文里是cross-culture;inter-culture,一般解释为: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跨文化成为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文化差异无所不在,而且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文化差异也呈现出多样性。国际汉语教师在工作中势必要面对这一类问题和矛盾,正确解决需要正确分析,正确分析来源于正确认识,正确认识基于正确思维方式。

  首先,把中国式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习惯做法留在国内,不要带到国外的工作岗位去。学习、了解所在国家的文化特点,思维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制度、规章、要求、做法,是每一个国际汉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这一点上要向西方传教士学习。切忌“想当然”——以自己惯常的思维方式看待新事物,切忌“以己度人”——我教你学,单向灌输。

  其次,放平心态,虚下心来,在问题面前学会倾听。先接纳,然后思考,再做出反应。拒绝听取,急于反弹,喜欢阐述甚至争辩,是中国人的坏习惯,往往被认为过于自信、骄傲自大,甚至蛮横。Stella 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中最要紧的是,Mind(在意),她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成败都受到交际者的“留心”(mind)程度和所持价值观的影响

  1959年美国人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出版了《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在书中他指出大多数外国人对美国外交官的敌意源自于美国人忽视他国期待,“以我们自己的标准与他人交流”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外国行为模式的忽视是美国外交官们在外国遭遇误会与麻烦的关键原因”。对此,霍尔声称,“是美国人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建议美国国务院外事服务讲习班(FSI,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实施跨文化传播训练计划。在当时此举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开端

  第三,端正态度,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态度是:做中国的中国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华文化与汉语言的历史辉煌与现实地位,不可厚今薄古,厚彼薄己;还要强调:做全中国人的中国人,而非自己家乡的那个中国人。同时,做世界的中国人——学习、尊重、理解所在国文化:提高文化敏感性;预设文化差异的存在;根据情况调整观察角度;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体会能力;在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的国际意识。

  跨文化交流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文化中心主义”,包括“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和“异域文化中心主义”;另一是“犬儒主义”,拒绝学习、体会和理解。

 

  〇认识、理解不同的文化模式。中西文化模式的影响:注意西方文化对世界、对非西方国家的影响。

  课堂内:1.能够考虑学习者母语背景、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交流策略;2.能够注意学习者的民族、文化与社会背景,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3.能够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文化内容;4.能够选择适合学习者的课堂形式开展教学。

  课堂外:1.不回避接触当地同事、学生家长、社区民众、学校管理人员等;善于向老教师、先来者学习、取经;2.对当地不同文化感兴趣、愿意了解但又不盲从;3.在尊重的前提下对文化相异的部分采取包容的态度;4.尽快克服文化焦虑,积极融入所在地的文化圈子。

 

  〇考试中具体操作注意事项。

  1.扩展思路,避免狭隘,紧紧围绕文化差异,考虑寻找答题线索。要求给出建议时,最好做出环境条件假设。

  2.口试中,“中文问答”和“英文问答”都有“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无论是中文问答还是外语问答,考卷所给提示(“涉及以下方面”)不可忽略 它是正确回答问题的重要引导是答出“精准”要点的标志杆和引路灯。要花5分钟把这些文字看清楚、看懂。

  “中文问答”第一题是试卷上的案例一,一般是两问,要按两道题回答,一般问: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提出你的建议。很多考生只按一个问题回答,反映出过度紧张、逻辑思维不清楚、表述无条理。

  另一种情况是回答太简单,特别是外语问答,如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果想精准回答这类题目,要多使用此类词汇:学习、倾听、沟通、交流、请教、汇报、协商、感谢、歉意、应对、了解、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