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做志愿者的学生在邮件里提出问题,原话见下:
有一个改错句的题目:“师傅问我的时候,我常常没知道。”这个错误很明显,应该说“常常不知道”。不过有学生改“我从来没知道过”,问我对不对,我告诉他可以说。我觉得,“没”可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所以可以说“我从来没知道过”,是一种客观的叙述。
当即回复:现代汉语普通话不能说“没知道”;应该纠正这样的说法。过后查北大语料库,“从来没知道过”没有符合条件者;“没知道”28条
,像“都搬完了,怎么我都没知道呀?”“我还没知道今天的辩论题目是什么?”“我还没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等,“不知道”则有42167条。
“没知道”是不是可以说?语料库中出现符合条件的句子,应该是有人这样说,尽管例子不多。那么,碰到这样的情况,汉语教师要不要按照汉语规范予以纠正?如果要纠正,怎样对学生做解释?假如他/她周围确实有人这样说的话。
偶见吕叔湘先生一段文字,尽管老先生说的是语法研究,但感觉对于语法教学也很有启发。抄录如下:
研究语法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有人说可以这样说,有人说不能这样说。这里边实际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确实不能这样说,一般人都不这样说,偶尔有人这样说了,要是你指出来问他,“可以这样说吗?”连他自己也不敢肯定。可是有的研究语法的人就予以肯定,因为符合他的理论的需要。这是不妥的。另外一种情况是:这样说确实不符合一般规律,可是确实有人说,而且多数人都认为可以这样说。这就不能算是错误,只能说是“例外”。这种“例外”,有的确实说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有的却能够为原有的规律做一种补充:就是说,一般不这样说,但是在某种情况即某种条件下,可以这样说,甚至非这样说不可。这就对原有的规律加以补充,使它更加全面,更加丰富了。我一时间举不出例子,但是我相信是存在这两种情况,并且在语法研究的历史上是有过实例的。总之是要区别“例外”和“错误”,虽然有时候会有不同意见,会引起争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