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水关忆事

东水关是我童年时常去玩的地方。东水关偏安于人民公园东南一角,水关旁古木森森,关内流水潺潺。险峻的城墙,高大的拱形门洞,透出些许神秘和撩拨人的野趣。
那时的我,“玩”是头等大事,至于东水关建造于什么时间?做什么用的?我则是想也没有想过,更不用说去了解它了。
后来长大了才从县志了解到:东水关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其后,因倭寇拥众哗言从水道来攻,于是下令塞关,城新坚不可拔,寇亦遁去。关自是无复言开者……
东水关除了给予小城人输运之便和屛障堡垒的作用以外,它对于古城如皋独特的双水绕环的城市布局和如皋文化的清新、灵秀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水关泽被乡梓的功绩之最便是它的“水”。建关初始的输运之便,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水文地理的变迁,早已湮没很久很久了。不过我们站在高大的水关门洞下,想象着当年舟楫繁忙的景况,依稀还是可以听到历史之声回响的,船帆争流的摇橹划桨声,船夫们相互招呼的玩笑声,吆喝声,彷佛还在耳边飘荡……当年金陵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从弦歌笙舞的秦淮河畔远嫁到东水关旁的水绘园,那披红挂绿的画舫,怕不也是从东水关下过来的吧?不然董小宛、冒辟疆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水一般清纯?为什么会如水一般源远流长呢?他们画舫式的水明楼,又为什么依依地泊在东水关旁不启帆开航呢?
东水关的水滋润了古城如皋的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又养育了如皋一方人……
宋朝的曾巩先生,曾在洗钵池边的隐玉斋内,读书吟史,临池练笔,晨曦初起之时,他面对着一池静水,遥思静想,暮色四合之际,他又提着笔砚来此洗砚,故此得名“洗钵池”。清雍正年间胡香山有赞:“中禅东偏池水清,林下蓊翳春鸟鸣。曾公何年来此地,数椽筑作诗书城。”一代又一代名人雅士,在这秀水之中培育灌漑了如皋文化,形成如皋文化的灵秀、清纯的特征。
作为时代坐标的东水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已不复往日的风采和魅力,留下的只是一种古老和陈旧,它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小了,站在关顶上再也不能一览古城无余了,它昔日的高大,它过去的辉煌,后人也许会从史书上找到,但是这只能说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种挡不住的潮流。
东水关的北首新建了九十余米的城墙,城墙外尴尬地造了一座也名之为“东水关”的水关,不知决策人为何不在修复完善老“东水关”上下功夫,让这小城的名胜古迹和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新时代服务呢?
东水关,作为古老的水上关门,也许是江苏境内唯一的遗存。驻足关下,悄然远思,往事如烟雨般缥缈,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不知目睹了多少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目睹了多少朝代的更迭兴衰;风流人物的崛起败亡……东水关是无言的见证,对时代的兴衰,自身的荣辱,它保持着沉默的尊严,它把一切都留给历史,留给后人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