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磁铁的力量》教学设计

(2011-03-29 16:47: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

 

《磁铁的力量》教学设计

  

 

姓名

赵立改

科目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类型

实验课

课时

第一课时

节次

1

活动课题

磁铁的力量

一、本课概述:

本课由“魔术的手法”导入,设计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哪种情况吸得多?”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够吸铁的性质,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初步结论,验证结论,记录交流等过程,使学生对磁铁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和定量观测,引导学生认识磁力的大小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磁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没有一定固定的概念。

2、比较磁铁在不同距离吸引曲别针数量的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

3、对“拓展”活动会更有兴趣,都想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科学知识:能说出磁铁的基本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四、教学重点:

1、用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曲别针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六、教学支持:

条形、蹄形、圆形磁铁、钥匙、钉子、纸、大头针、石头、曲别针、塑料、尺子、小弹簧、剪刀、螺丝钉、橡皮、衣架等材料。

七、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行为

详细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实验步骤

学习行为心理和思维过程

设计思想

提出问题

演示谈话

教师: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喜欢吗?

演示完问:曲别针为什么会跳舞。

通过动作演示,让同学观察发现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很快猜到是老师拿着磁铁在下面来回动。

思考关于磁铁的知识,提出想知

道的问题。

通过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启动学生思维。

进行猜测

演示谈话

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猜想一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讨论打算用哪些材料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热烈讨论,

提出猜想计划。

准备充足的材料,为学生多问,创造思维,开放了空间,也是学生探究的必要保证。

主题探究

谈话鼓励巡视指导

利用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研究的仔细、认真,合作的最好,教师参与在活动中。

学生分组制定计划,实验操作。

产生竞争心态。

分组操作,边讨论边操作边记录。

每次都注意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的培养。

多动手、细观察、勤思考。

归纳探究过程

谈话

请收好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得最快最好。

下面咱们听听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怎样?认真听学生发言,并适时鼓励评价。设计小插曲引入第二个问题的研究。

由学生配合操作,并归纳结论。

按老师要求,很快找好材料,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听其他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及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给予肯定或提出意见。

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会尊重他人。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使认识更上一个台阶。

应用与

拓展

谈话拓展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研究解决了关于磁铁的问题。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磁铁的吸铁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积极开动脑筋,找出生活中应运磁铁的例子。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五、课后反思

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验证假设、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猜想和假设的教学环节上。我感到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确实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占用了很多时间,但是这为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判断结论奠定了基础。

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怎样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我注意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

本课设计成功的体会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学生所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

本课按照“教—导—扶—收—放”五个教学层次,分别设计了多个活动,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本课不足之处:学生实验习惯欠缺,小组合作意识淡泊,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评析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重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自然观,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赵立改老师执教的《磁铁的力量》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主题探究——得出结论”为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维、自主探究的时空。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比较直观地诠释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新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教学理念。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赵立改老师在课的设计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创设了能使学生自由表达的情境。教师能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赵立改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探究得出结论,以及怎样更快地捡起撒落的大头针?”等一系列争论的焦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由表达、各抒己见,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主发挥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重鼓励、重引导、重启发,激发学生大胆猜想、提问、发言的兴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空。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猜想的机会。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全员参与,分工明确,有记录,有操作,有观察,在探究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人人发表意见,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得出结论等活动过程,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增强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注重了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体现了教师是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定位。

赵立改老师能够转换角色,摆正位置,课堂上不是以命令约束,而是以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以诱导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引领,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了知识的发现、创造与分享。

首先,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能利用鼓励性的语言、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有所得。

其次,有效质疑,激发兴趣和指导学法。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层层设疑问,步步留悬念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过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索道路;并通过“看了这个魔术,大家有什么问题要让老师和同学来帮你解决?”“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我有了磁铁就能吸各种各样的东西了。”“怎样才能取出掉在水杯中的缝衣针呢?”等几个悬念和问题的设计,既指导了学生探究的方法,又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这样的理念,从而真正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三、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教学理念。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从教学的效果上讲,以前我们重结论、重知识,轻过程、轻方法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培养的是千篇一律的像模子浇铸出来的相同的学生,而不是充满自己个性的鲜活的人。

科学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过程。引用张彦桢副局长的话说就是:“要求教师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关键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在‘知其然’之前有一个‘知其所以’的体验。”赵立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哪种情况吸得多?”展开实验,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也正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所在。

四、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在教学建议中又明确指出,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赵立改老师在执教《磁铁的力量》时,按教材内容,活动2的知识点是“那种情况吸得多?”教材设计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蹄形磁铁与铁钉的距离,通过观察记录磁铁与铁钉的距离和吸起的铁钉的数量来发现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可赵立改老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由于不慎,把大头针撒落在地,面对那么多听课老师,赵立改老师化尴尬为机智,化尴尬为生成,很快对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整,不难看出,赵立改老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也充分体现了阳泉市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郊区现场会上张昌海老师所要求的科学课堂教学要“求新、求变、求实”的指导思想。

此外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小魔术导入教学,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展开教学;准确、恰当地确定和把握三维目标;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比如对学生的指导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地体现出课标要求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这些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实践、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儿子的习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