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绘本《第五个》。
作者:恩斯特·杨德尔,绘图:诺尔曼·荣格。
曾荣获1997 “最美的德国图书”奖,1998 德国儿童文学奖提名奖,1998 波隆那书展最佳绘本 ,1998 德国基督教出版协会插图奖,1999 “银羽毛”推荐书目,1999 荷兰国家Vlag en Wimpel奖。
当然,无论曾经得过多少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桐桐是否喜欢。
和以前很多书一样,这本书我曾犹豫了很久买不买,因为封面给我的感觉太过阴暗,而且从内容上应该是接近数字敏感期的孩子会更合适,所以是否应该迟一些再买,诸多理由犹疑不决。也忘记了是什么情况下买回来的,也许是凑单,也许是遇到好的活动,买回来之后,在我公司的书柜里也放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日,带回了家。也不太记得第一次讲桐桐是什么反应了,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这本书便变成了她的心头好,只隐约想起,这2、3个月以来,几乎每天她都会要求讲这本书。
从一开始把书丢过来:“妈妈讲!”,到现在有模有样指着封面,一字一顿的说:“第!五!个!”;从一开始一言不发听我讲完,说“再讲一遍”,到现在有时自己翻着书自己讲给自己听,虽然简洁,但还是接近完整,只可惜每次我凑过去想偷听得更清楚的时候,都会被她发现,然后又把书放到我面前:“妈妈讲!”
早两个月就想为桐桐读这本书做个记录,一直没有时间,想要拍点照,也老不记得,即使是到今天开始动笔,还是没有家里的照片,权且从网上搜了些照片来补充吧。
http://pic04.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43/5/2cc7f847e200c5252907ba4_mb.jpg?1354852836
看封面就知道为什么我开始不喜欢了吧。阴暗、恐惧,残缺,怎么看怎么都不适合给小宝宝啊。
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坐在椅子上,关上的门缝里透出隐隐灯光。玩具们焦虑不安而紧张的注视着那扇禁闭的门。里面到底是什么呢?不知道。
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了。
http://pic03.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01/4/2cc7f847e3b7c5252905859_mb.jpg
我刚开始给桐桐讲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在开始过多纠结,我担心她会因为觉得害怕而排斥放弃,所以只是很简单的说:有五个玩具坐在椅子上,他们在等什么呢?桐桐照例回答:“不知道,看看。”然后我们便进入下一页。
后来等桐桐熟悉故事后,我们便放慢了速度,和桐桐逐个研究,每个玩具都怎么了?小企鹅的手少了一只,小鸭子的轮子缺了一个,小熊的眼睛和胳膊受伤了,小青蛙的背受伤了,小木偶的鼻子要断了。
http://pic04.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74/0/2cc7f847e369c5252903ae8_mb.jpg
下一页。(粗体字部分是书上的文字)
“门开了,出来一个”
小瓢虫“噜噜噜噜”跑出来了。哦?怎么有只小瓢虫跑出来了?
桐桐指着一排五张椅子说:“小瓢虫没座位了。”
我汗一把,小瓢虫要回家了,不坐了。
http://pic03.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19/7/2cc7f847e36fc52528ffcef_mb.jpg
下一页。
“进去一个,还剩四个”
小企鹅“啪嗒啪嗒”走进去了。椅子上还剩下4个玩具。小企鹅进去干嘛呢?会发生什么事呢?
桐桐的回答很简洁:“不知道,看看。”
http://pic04.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17/5/2cc7f847e7cc52528fd55f_mb.jpg
“门开了,出来一个。”
过了一会,门打开了,小企鹅又“啪嗒啪嗒”出来了。你看,小企鹅的手怎么样了?
桐桐很快回答:“修好了。”
跟着,少了一个轮子的小鸭子又“轱辘轱辘”滚进去了。……
“进去一个,还剩三个。”
“门开了,出来一个。”
“进去一个,还剩两个。”
随着小鸭子、小熊一个一个进去,又一个一个出来,外面的椅子上最后只剩下了小木偶。
http://pic05.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72/5/2cc7f847e38ec525292b612_mb.jpg
“最后一个”
http://pic03.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70/3/2cc7f847e10dc5252928c53_mb.jpg
“门开了,出来一个”
连小青蛙也出来了,小青蛙原本受伤的背上戴上了一顶金色的小皇冠,受伤的地方便看不见了。看,小青蛙“蹦跶蹦跶”,蹦得多高多欢。
http://pic04.babytreeimg.com/foto3/thumbs/2012/1206/67/8/2cc7f847e7ec5252926849_mb.jpg
“独自进去”
“医生你好。”
最后剩下小木偶,独自进去。里面原来是玩具医生啊,医生能把小木偶的鼻子修好吗?
桐桐回答:“当然能。”然后桐桐还看到了墙角的那个木头装置,问我这是干嘛的。我翻了翻,前面都没有,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于是把问题推回给桐桐,“你觉得这个是干嘛的呢?”桐桐想了两天,告诉我,这个是锻炼身体的。呃,玩具们要加强锻炼身体,就不会缺胳膊少腿来找医生了。
这本书的字数相当精炼,几乎就是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嫌少的地步了。在第一次给桐桐讲的时候,我没有过于渲染中间的悬疑气氛,因此过程比较快,基本是按书上的字读的,中间就每个玩具进出的动作加了些象声词,增加对桐桐的吸引力,这样尽快让桐桐看到大结局,并不是太难受。等桐桐了解这是个大团圆结局之后,再回讲的时候便把速度放满了,这时便可以和桐桐逐页仔细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这样再讲了一段时间,她对整个故事滚瓜烂熟之后,我又恢复到最开始的语言,基本忠实于书本,略微加上一些过场描述,不过桐桐还是喜欢我加上那堆象声词。
关于怎么讲绘本,是终于书上的文字还是用平时聊天的语言,这个也是各有各道理,我自己是倾向于忠于文字,尤其是原文本身不错的绘本,我觉得忠于原文更有利于宝宝学习语言的丰富性,当然,在第一次讲的时候可以略微加一些解释进去,等宝宝明白了,就可以按原文读了。像这本书,后来当桐桐自己悄悄读的时候,读到最后一页,我清楚听到她说“独自进去”,小小的惊喜,我们平常说话可从不会说什么“独自”,这完全是从这书上学来的呢。
再说回这本绘本,在看了许多次后,我感觉我当初的担心是一点不必要。对于两岁的孩子,他们已经逐步发现,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不可预知的事情,也许是一扇门,也许是一个陌生地方,如果不推开门进去看看,只是在门外揣测,心里的不安只会越来越大,而推开门进去,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勇敢、信任、希望,诸多正面情绪其实都暗含在了看似阴暗的画面和玩具们不安而略含好奇期盼的神情里,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解释,不需要更多直白的教育,孩子们自然会在绘本中找到答案。
这也许是所有好绘本给我们共同的感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