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的挫折教育
(2014-10-31 16:53:50)
标签:
育儿 |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导致幼儿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弱,或者不知所措。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们家的孩子不愿听到批评的话,这样他会不高兴等,面对老师的批评,幼儿常常会哭等情况,幼儿的抗挫能力弱,面对困难逃避。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1.父母的包办代替
现在的家长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例如我们班级的浩浩小朋友习惯了家人的包办代替,面对不会穿鞋子往往会大哭,而不去解决。孩子没有了任何实践的机会,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经验,遭遇挫折是难免的。作为大人不应嘲笑孩子,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的,而是应该在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3.过多或不符合年龄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的挫折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6.家长的处处迁就
家长的迁就对孩子的需要极力满足,给孩子造成错觉,让孩子误以为他想达到的目的,总可以一帆风顺的完成。
7.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
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之情,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让孩子受挫。当他们预见孩子可能碰到困难时,他们总是自己挺身而出,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得幼儿失去了尝试的机会。
家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事情,孩子是有能力独立处理的。父母应为孩子学会自理自立积极创造条件,适时适度地把一些问题、障碍交给孩子去做。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了,那么承受挫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同时,家长还要正确树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处的位置,不能一味的迁就和溺爱,既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又要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家长必须明确,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进入社会生活,没有自立意识和能力,不可能在社会上自由的生活。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能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