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安印话: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品赏

(2018-04-15 08:28:39)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石安印话(第04期):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品赏

2018-03-10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3/1013/126802346_1_20180310011032691


在印章史上,皖派和浙派是我国明清文人印流派中最重要的两大流派。石安今天所推荐佳作的作者是皖派的开宗立派人物邓石如。


众所周知,皖派以冲刀刀法称雄天下。冲刀之外,邓石如所倡导的“以书入印、印从书出”治印思想对后世印坛产生深远影响。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3/1013/126802346_2_20180310011032878


这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石质印的尺寸为3.3*5.4*6.8cm,是邓石如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具备邓氏风格的典型面目,从该印可以充分感受到邓石如乃至皖派印风的独特魅力,所以引为范例品赏之。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3/1013/126802346_3_2018031001103335

邓石如印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篆法。本印印面文字采用邓石如擅长的小篆书体,很好地保留了邓氏篆书笔力雄强、刚健劲挺的书法韵味,同时和书法相较而言,又能因印随形,字体线条在细劲流美方面得到强化,使该印文字既刚健劲挺又有种特别的圆转灵动之美,形成邓氏印章特有的刚健婀娜之风。在字法的处理上,邓氏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比如右上的“岸”字简化掉山字头,左下的繁体“声”字将耳字挪让置于声字下方,以及该字右上角线条对笔画增繁加曲的挪让和叠文处理,左上的“断”字竖折的加曲处理等等,这些字法的变化处理更好地满足了章法设计的布局需要,形成更加强列的大开大合、大密大疏的视觉对比效果。


章法。这方印很好地诠释了邓石如所倡导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章法设计理念。当我们品赏这方印时,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就是强烈的疏密对比和对角呼应关系:右下的“流、有、声”和左上的“断”密,右上的“江”和左下的“岸、千、尺”疏(对“岸”字的简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关系并形成更稳定视觉效果的“三一”布局。强烈的疏密对比和对角呼应的处理,是这方印章法设计的最大特色和值得称道之处。


当代印家叶一苇曾评此印说:“密处颇有‘江流有声’之感,疏处令人有‘断岸千尺’之态。”是为的评。


刀法。邓石如在刻制该印时采用其典型的皖派冲刀之法刻成,即刀锋入石后,以刀为笔,持雄强腕力,推刀果敢,一根线条一刀或少数几刀连接刻成,冲刀运刀时往往要求刻者对线条形成做到成竹在胸,切忌犹豫不决,这这一方面要求刻者要有很好的使刀如笔的功力和手感,另一方面也必须对线条表现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把握。和切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冲刀对运刀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刻者对书法有更深的理解,邓石如是此中高手。“篆刻家首先必须是书法家”,此言不虚。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3/1013/126802346_4_20180310011033160


边款。该印顶端有龙饰云纹,刻有三面边款,文字上方以边对齐,下方则根据印面纹理随形刻制,若悬崖壁刻,别具巧思。


该印边款采用行草书体刻就(也是邓石如边款特色之一)。款文曰:“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


邓石如刻印之余,兴之所致,通过边款记述了刻制来由。这篇文字简短精致又声情并茂,字不多,却是很有味道的佳文,大大增加了该印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为此印增色不少。


从边款可知,该印是时年40岁的邓石如于癸卯菊月(即1783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的秋天),在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赠送给当地友人毕梦熊(字兰泉)的。两人之间的交往有不少轶事佳话(如两人相识过程、“意与古会”“笔歌墨舞”赠印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搜索或者查阅各种资料赏读,可对增进对该印背景及邓石如的了解有大裨益。


此外,品赏此印时,除了关注邓氏“以书入印”印学理念、印中书法表现手法、运刀之法、等显性因素外,邓氏人生经历对该印的影响也值得一提。


作为我国古代布衣艺术家的典型代表,邓石如持“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的处世理念,虽有机会广交社会名流,但他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一生以布衣之身行世。研究艺术之外,喜欢云游四方,足迹踏遍祖国名山大川和名城胜地。 他既遍研经典,又道法自然,养成从自然景观中激发创作灵感的敏锐嗅觉,这也是他厚积薄发创作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章佳作的背景成因。


据闻,此印由近代收藏大家葛昌楹先生1962年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现藏于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

作者简介石安,号印山民,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精书印,擅艺评。


【印人】邓石如传

 (2018-01-20 21:17:30)
标签: 

篆刻家

 

篆刻

 

邓石如

分类: 篆刻文集

前言:石安周三前往上海博物馆书法馆和印章馆参观,得观清代邓石如书印原作,心有所感,回来写写这位篆刻大家的传记。


邓石如者,安微怀宁人氏(1743-1805年),清代书印大家也。原名琰,字石如,年五十有三为避清仁宗嘉庆名讳,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大龙山西北之皖公山下,故号完白山人、龙山樵长。余号若古浣子、笈游道人、凤水渔长等,或以地域、经历名之,不一而足,皆有道于其中焉。

 

石如才高八斗,书印之名显于当时,披于后世,世人推之为皖派宗师。然其心清意淡,孤高欲寡,耿直任侠,且无意入仕,一生布衣行于世也。


石如出身塾师寒门,虽家学渊源,祖父邓士沅、父亲邓一枝皆精于书画,然潜德不耀,学行笃实,耕读传家,以布衣之身终老穷庐,皆一时高士也。石如幼承庭训,好学乐书,又喜篆刻,家贫而有博学,少时有成矣。


据闻,石如九岁之年,从父学,因家贫,未及一年弃学从耕,采樵、贩饼以鬻家用。然贫吼不坠其志,樵耕之余潜学苦读,勤学不辍,于研学一域几近痴迷。居于屋内则遍阅典籍,作于田间则悟书思理,又以芦为笔以地为纸,篆临峄山芝罘,隶习史晨孔羡,印宗秦汉,“效其父为篆隶,摹其印卖诸市”,日久书印技艺精进,未及弱冠已声邑乡里。


岁在舞象(17岁)之时,石如尝为当地名士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篆书,颇得赞誉,乡人称其“双李”(李斯、李阳冰)再世,后遂以书刻为生。


及至弱冠(20岁),石如设馆于乡里,任童子师,后因不耐蒙童憨跳而去,旋即随父往寿州设馆授业,次年又因丧妻辞馆,遂负笈游学四方,不复设馆教学耳。


三十而立,石如因为寿州循理书院诸生书刻之故,得识当时名士、书院主讲梁巘。梁公见邓书,赞曰:“此子惜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凌轹数百年巨公矣。”又云:“笔力横绝,吾所不能;惜其见所不广,若得见汉唐碑迹,何患不出入冰斯!”


梁公视石如若璞玉藏于山石,对其喜爱有加。因惜其才,遂效伯乐,荐石如至江宁(今南京)梅缪处。梅氏,江左望族,收藏大家也。梅氏兄弟三人待邓友善,家中庋藏皆示石如。邓寓梅家八载,纵览博取,精研苦习,尽摹梅家所藏金石善本,所临每种竟至百本。其自谓“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乃有大成,四体皆工,自成家法,时人以为神品;又悟得书印相参之理,印从书出,以书入印,其印得劲健婀娜秦篆之趣、雄沉朴厚汉碑之味,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其书既成,印亦蔚然可观、门户乃立耳。

 

论及山人学书经历,其弟子吴育所著《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中曾引山人自述曰:“余初以少温为归,久则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暇辄求规之所以圜,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是为可参。


乾隆四十五年(1780),石如三十又八,别梅家,戴草笠、着芒鞋、扬鞭策驴,游于长江、黄山等地,又访徽州、杭州、休宁、歙县诸城。途中登山川之巅,揽江河之胜,观书于庙亭,觅碑于岩野。每览前朝上古碑刻,必心摹手追,又悟道自然,化为己用,其书印雄浑豪迈之气生焉,遂执碑学牛耳也。

 

石如游别黄山,客居歙县,某日卖字于市,逢状元金榜府中塾师张氏惠言游于贾肆,张见其书,惊为上蔡真迹,乃荐于金榜,邀入金府寓居年余,两人皆从其学,金氏尽废家中自书匾额楹联,只用邓书耳。此后,与时贤名流方君任、程瑶田、姚鼐、曹文植、罗聘诸人交游,广览各家所藏,技艺更得精进矣,又得诸生助力,石如书印之名遂日隆于斯。


曹氏文植,当朝重臣,时任户部尚书。见山人书,推崇备至,称其“四体皆精,国朝第一”,并善待有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邓为曹书四体千字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无一败笔,曹氏为之叹绝,即以十两白银致谢,后更以重金五百为山人寿礼!后邓刻“一日之迹”印以为记念。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邓受文植盛情之邀,入京游艺,名震京师。当朝重臣刘墉、陆锡熊、纪晓岚等皆尊山人为布衣高士,盛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然有中堂翁方纲,以邓氏入京“不至其门”恶之,乃诬其书“无书卷气”。石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不愿苟迎逢且,遂顿踬出京,登居庸关、谒十三陵、登泰山、过扬州、金陵等地,沿途遍访秦石汉碑。以文植力荐故,于次年(1791年)入两湖总督毕沅府为幕僚,为时三年,深得毕所器重,后因不满幕府同僚孙星衍、洪亮吉等勾心倾轧,愤而离去。


乾隆五十九年(52岁),山人由武昌归故里,购置田产四十亩,建屋一栋,并亲书“铁砚山房”匾额置于门首。山人性直好侠,常将书刻售资救济乡人,有济世之声。然又心性散淡,乐游于外。此后十年,虽渐年迈,仍往来于京口(今镇江)、江宁、扬常苏杭等地,会友人,磋技艺,彼时山人书印技艺臻于化境,已为“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康有为语)之宗师者矣。


嘉庆元年(1796),邓五十有四,客居丹徒袁廷极家。袁以雌雄双鹤相赠,邓以灵鹤为伴,相处甚欢。不意五载(1801)雌鹤没,邓葬雌鹤于集贤关僧院中并书“鹤冢”碑,且并寄雄鹤于院中。


暮年山人,游于镇江、泾县诸地。嘉庆七年(1802),收包氏世臣为入室弟子,授其毕生所学,传其衣钵。包氏者,其时青年才俊,后之大学者也。世臣口才精绝,传邓师之名不遗余力,又收吴氏熙载为弟子,再传邓氏书印衣钵。世臣不以印名,然邓氏书印延绵传世,震古烁今,包氏功不可没也。


嘉庆十年(1805),山人客泾县时闻所寄雄鹤斗蛇而亡,遽病渐衰,是年初冬,邓于家中仙逝,一代艺术大家落幕,时年六十有三。


石安曰:观山人一生,所遇贵人多矣,然其襟怀若雪,视富贵如浮云,以布衣之身行于世,浮鸥独翔,负一笈而遍览名山大川,养天地浩然之气于笔端腕底。艺术一域,书印精绝,雄冠天下,又有戛戛独造之功,书为领袖,印乃宗师。虽为布衣,却凭艺名动朝野,各方尊为巨擘,此数百年独邓氏一人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