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篆经验:选临汉印、先学工整、水印上石、石屑处理

(2018-04-10 18:05:22)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汉印为啥这么牛: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8)

原创 谈艺录 2016-01-23 18:44:21

接触过好多的学习篆刻的培训班,也接触过好多篆刻水平还不错的印人,提到要学习篆刻,都不由自主的给我共同的建议,就是:去找汉印,一方一方的临刻下来,等刻上几百方以后,差不多就有个样子了。可见,汉印是篆刻入门靠得住的法子,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

汉印为啥这么牛

要我说,其实汉印之所以牛的第一个原因是:汉印第一次规定了印的规格、字数、章法,并且以制度的方式约束下来。汉以前的印章形式或者很多,不管啥官职,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刻个自己喜欢的印章,印章的形式也五花八门,可是到了汉代,这样的做法就不行了。

http://p1.pstatp.com/large/cd0003efe5159823ff汉代规定了皇帝是什么材料的印章,什么印钮,皇后应当是什么材料的印章,什么印钮,接下来,诸侯王、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接下来不同的俸禄就是不同的印章,从印章的形式和材质上就可以断定你的官职大小,位份高低。再比如,什么样的位分可以称“玺”,什么样的职位可以称“印”,什么样的官位可以称“章”。连印章上的印绶都有明确的颜色和材料要求,这是印章被官方确认走向规范化的开始,也使多种潮流的制印渠道与制印风格一下子规范起来。

制作方法方面,汉印的制作有铸和凿两种方法,注意,一般人,特别是文人是没有这种本事的,而有铸造能力的匠人可能不识字。而汉代连铸和凿的方法怎么使用,都进行了规定,什么样的人需要铸印,什么样的人需要凿印,什么样的人应当铸凿兼用,甚至,凿的深浅都有规定。

http://p1.pstatp.com/large/cd0003eff04ef071f5大家想想,把印章的制作规范到这样的地步,甚至印章上的字数都有严格规字,这自然使制印这件事变得规范起来,因此,也自然影响了印章的质量。

以上说得大部分是官印

私印部分,因为汉代有较长时期的稳定社会时期,秦代文字统一后,朝代存续的时间太短,所以作品还没形成风格。汉代则有条件使私印也得以较大发展。材料上,金、玉、银、铜、犀、象牙、竹等都可能成为制印材料。当然,不同的材料也代表不同的身份。受官印的影响,私印肯定也非常规范。

这种制作制度的严格规范,导致汉印厉害的第二个原因:规范的制作制度,影响了创作风格。汉印由于受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印文多平实、方正、朴素,清晰、淳厚。而这种老老实实的创作方法,正恰好使作品显得端正,素雅,也使印章易识和易用,大大促进了印章文化的长足发展。

http://p3.pstatp.com/large/cd0003f0142ec28f30之所以学必称汉印 ,第三个原因还有前面几节我写到的那些元代文人们的推崇。赵孟頫、吾衍、王冕、乃至后来的沈周、文彭(这位大神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我们后面会提到他。)、何震,一脉下来,都受汉印影响极深,渐形成后来“印中求印”理论的发源之处,学印,就先去临刻几百方汉印吧。

当然,这种方法是可取的。至少,通过汉印的磨练,可以使你的印风变得朴实,刀法变得平稳,稳中求变是熟练之后的事儿。要打基础,刻汉印去吧。

 

篆刻入门心得:还是先学工整点的印吧!

原创 谈艺录 2016-04-15 17:09:16

我的微信朋友圈,还有微博好友圈,有很多篆刻爱好者。我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师友们在他们的动态里展示他们的作品,更有好几位朋友是“每日一印”的勤奋,我做不到每日一印,因此我非常佩服这些朋友,因为学印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勤练习,不练习,就算把各种《篆刻学》背到滚瓜烂熟也没有一点用。但有一个问题,只勤奋就够吗?

http://p3.pstatp.com/large/4840007e9c335e5c881篆刻是门综合艺术,只是勤奋显然不够。

1、工整点的印,用来打基础。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把印的风格分为“精金美玉式”和“野山荒原式”两个极端,不管是精金美玉式的妩媚、精工、劲秀、典雅,还是野山荒原式的奇诡、雄肆、老苍、古厚,都是极强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可能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我们刚刚开始学习篆刻时,就去明显地追求,往往达不到效果。原理很相似的比如书法:我们发现某个书法家的草书笔走龙蛇,惊风泣雨,看上去美到极致,怎么学习?还是要回到学习楷书去,不学习楷书,连基本的笔锋转换都还不会,基本的顿挫都不知,就算记全了草书的口诀,照猫画虎地写会了某些字的样子,照样写不出神采来。

移到篆刻上也是这样,看到明清的一些大家们的风格独特的好印,就去模仿,学习,既不打印稿钻研篆法,也不学刀法,更不去体会章法,就只求相似,有时甚至想一个词,找找词典,反写到石头上,就开刀来刻了,刻出来的印匆忙不加细心体会,就钤盖算做作品了,这样的作品,真的没啥价值,或者说,价值不大。

因此,在学习篆刻这门特殊的艺术之始,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工整的汉印,特别是字画平直的汉印,一方方临下去,临出上百方之后,再想着去找那些近现代的大家的风格印去选,选自己喜欢的印风下手去学。

 

http://p1.pstatp.com/large/4850007f4a368a626e5

http://p9.pstatp.com/large/4830007b57f92edd553

2、工整点的印,加以变化就是后期的风格印。有的朋友说,我就不喜欢临汉印,我觉得太土气了,不拉风,不爽快,我就喜欢齐白石的印,我就想先跟他学,一冲到底,怎么着吧!没办法,你要走弯路去,谁能怎么着你。自己考量一下齐白石的学印之路,师古之初,也是从汉印开始的。而他晚期的心手石相应,完全是熟能生巧,大匠已成的境界,你不栽树苗,想直接就有棵参天大树,怎么可能,哪一栋高楼都是从地基开始打起来的。

我不是说九叠印不好,也不是说鸟虫印不值得学习,他们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审美上也经得起时光的考验,但从他们入手,显然不佳。

比如,我们学习绘画,开头我们就说,我们要成为梵高,成为徐悲鸿,于是,我们下手就去学他的《向日葵》,着手就去大笔一挥画奔马,而不想着这些大师们都是从一笔笔的素描线条开始练起的,不掌握准确的线条,不对光线的运用细加琢磨,怎么可能有像样子的作品?我们回头去看一些大师们的素描作品,每一条线条出来的,都看似随意,其实却包含着深厚的基本功,正是这些基本功,造就了他们的那些成名作品。

长期的基本功的积累,就能得到随手一刻,就准确到位的线条,而不加练习的刀功,很可能为了达到某个表象,对笔画不断的刮擦,出来的必然是匠气十足的工艺作品,这不是说工艺品不好,工艺品好坏也有个艺字在里面。但毕竟,我们追求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做一个做工艺品的工匠。

 

http://p9.pstatp.com/large/4870007f3ca5a67f20b

http://p3.pstatp.com/large/4870007f3cc6add0a78

3、向汉印里找工整,从篆法入手。汉印工整者很多,仅满白一种刻法,就能找出可以临摹的百方不止,想刻好基本功,把这些印一方方下功夫学学就很好。为什么要从篆法入手呢?倒不是那句老话说“七分篆法,三分刻工”限制必须篆好才能刻好,而是在实践中,注重篆法刻出来的印,就处处有了经营,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细心谋划,呈现出来的印面的布白、章法都有根有据,不随意,不零乱。

我自己曾经有过一个阶段,给别人刻印,拿起石头,打好方格,查查字典,照样画到石头上,一刀一刀切下去,就算一方印了,完全不考虑篆法,只在刻成一方印,后来自己回顾印谱,真真不堪回首啊。

篆法有时可能需要我们写好篆书,有时则不必,因为我们在上印的过程中,可以对印稿反复增减,反复调整,动刀之前,往往已经把每个笔画都调整到位了。而这种调整的过程,其实包含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在里面,这种调整也是个慢功夫,这种慢功夫,其实也是一种把印“刻工整”的心态在起作用。

综合上面我想到的,大致得出的结论是,初学篆刻,最好从工整的汉印开始入手,每刻一方印时,都从篆刻审美角度做完调整再动刀刻。

 

http://p3.pstatp.com/large/4870007f3f9e455bb74

http://p9.pstatp.com/large/4830007b5ce496175a1

顺带说一下,每日一刻这种坚持做一件事的精神很好,但每日一刻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朋友的嘱托的塞责之作,是你自己在练习,你着什么急?想好了,写好了,调整完了,再动手刻,肯定能得出更好的作品。

 

没老师,篆刻自学有前途吗?

原创 谈艺录 2016-04-11 20:29:31

我接触了不少的篆刻爱好者。

有的是在火车上认识的,原因是他正在看一本《书法》杂志上的篆刻作品;有的是在帖吧认识的,回帖之间,就认识了;有的是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关注我,给我留言,几乎天天转发我的文章,就认识了;有的则是在参观书法篆刻大赛的作品时认识的,互相加了微信……

但有个大问题,好多朋友学篆刻,都是自学!于是,就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出来了,篆刻这门艺术,一个人自学下去,能有前途吗?今天就说说这个事儿。

http://p3.pstatp.com/large/487000406dbb8cd55521、历史上有很多篆刻的流派创始人是自学篆刻。对,没有看错,的确有很多。娄东派的汪关,浙派的丁敬,黟山派的黄士陵,邓派的邓石如,吴派的吴昌硕……我前面写的本系列文章里,把这些大家一个一个地介绍过,他们的成名成家经历,除去其他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自学。

我们把这些大家的任何一个人的经历拉出来,细细按年份去排,都可以找出一个独立的时间段,没有师从,完全处于自我追求,自我研磨,自我砥砺的状态,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甚至终身都是处于自学状态。比如邓石如,从小出生寒门,生活都困难,篆刻是谋生手段,自己也就读过一年的书,他的篆刻最初是完完全全的自学,这样的迫于压力的学习和大量的实际操作,成就了邓石如最终的成就,当然,邓石如的篆刻基于他相当高的书法水平,可是书法,也是自学的。

http://p3.pstatp.com/large/487000406ee2c7daa6d没有明师指点,或者是无缘拜师,成功的原因完全基于对篆刻艺术的全心向往,因此,学习篆刻完全是内因驱动的,兴趣驱动的,对于古人的艺术作品更易于潜心琢磨。

2、自学篆刻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篆刻自学者不易受直接老师的负面影响。因为是自学,所以,自学者不被他人的创作方法和审美经验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而自学者自学,两方面的影响都不接收,这种没有师承的自学方法,固然可能没办法较快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成熟的入门的技法经验,从而很快地达到相对的熟练程度,但有个问题,这些技法是现成的技法,不是篆刻者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法,所学到的经验全是老师的经验,而这类经验很可能受教学者的水平局限。

http://p3.pstatp.com/large/4830003cb3c50aebcc1还有,受老师指点出来的技法,很可能会是知道了如何刻,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刻,也就是说,很有可能让学习者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也因此失去了对于章法、刀法、篆法等几方面的创新,因为早有“成法”,老师说这样刻好,就一直这样刻,很有可能就此局限,从此没有更大成就。

老师很厉害,学生不如老师的例子很多,大都是这个原因。成大师的很多没有投师,原因正在于自学者思想完全不受局限,没有框框。当然,拜那些大师为师的人不在此列,有些大师,既会创作,又会授徒,他们带出来的学生,成名成家的可能更快,比如何震、苏宣,比如吴让之,比如邓散木。

3、因为是自学,自学者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当然,这种学习能力还是以兴趣为导向的。而篆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与创作过程中,需要强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古人的篆刻作品的理解往往更透彻,更彻底,更充分。一点一点地克服实际学习和创作中的问题,自学者往往能总结出来一些前人没有的经验和方法。

http://p3.pstatp.com/large/48700040708a8e7a4dd还有,因为是自学,篆刻学习者在其他领域积累的经验,相比较受老师指点的篆刻学习者更易“移情通感”到篆刻艺术上来。从而使篆刻触类旁通,这正是我们在篆刻最终发展的“印外求印”的最终阶段。不受约束的其他领域的艺术思考,都更容易“嫁接”到篆刻艺术上来。

综合我上面说的这些,如果没有条件或者没有缘份,不拜师也不可怕(当然,能够拜师让“师父领进门”更好。),篆刻不是一件必须有老师才能学得好的艺术,需要的是兴趣、勤奋和坚持,还有那些自秦汉以来,直至明清以及现代的篆刻大师们的作品,它们就是我们的老师,是不是更牛掰!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40)图片来自互联网

 


篆刻入门心得:初临汉印

原创 谈艺录 2016-05-04 19:15:28

学篆刻必从秦汉印开始几乎已在印学界达成共识,这也是我认可的理论,大体上的原因,我在前面自己的文章《汉印为什么这么牛》、《能从汉印里学点什么》里大致说完了。最近大致翻了翻手头上的关于篆刻学习的书,也大都是从秦汉印入手开始讲的,足以证明,临写汉印是众多印学大家认可的正确的学印入门路径。

那我们说说临摹汉印这件事儿的具体操作吧。完全是我自己的心得,不是权威教材啊,拍砖的轻些。

1、第一步,选印

这一步要做的是选印文清晰的,布局工整的满白白文印入手。如果没有其他资料,就从吴颐人老师的《篆刻五十讲》里的白文印选起,这本书的后面附有一些临刻的参考资料,印稿也大都选的清晰,找来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这本书,建议买一本)。

2、印稿放大或缩小

找到了印稿,往往这方印的大小不能适合石头的大小,我的办法是拿手机拍下来,放到电脑上再依照手头有的石头的大小缩小或放大,电脑里的图片处理工具(比如PS),很方便印文的放大或缩小,比如这方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四种尺寸。

http://p1.pstatp.com/large/5b10004fd1a7f861dbb也可以用QQ的截图功能放大或者缩小图片,总之,按照你手头有的石料的大小缩放印稿,做起来就好了,并不困难。

3、写印稿与上石

这一步的方法最初可以直接拿透明的白纸在印稿上用毛笔(或者也可以用水笔)描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只要足够细心,完全可以把印文描得跟原印近可能的相似,尽可能地保留原印的布局章法。当然,还需要再进行上石处理,如何上石,因为拍图不方便,我打算另外再写一篇文章;还有另一种方法,是把印文直接反写到石头上,写的时候,可以直接从电脑上看原印的翻转图,写到石头上就可以。如上面的“桓启”一印,翻转后是这样的:

http://p1.pstatp.com/large/5b10005010b6c952a59当然,最原始的方法也有,就是不拿电脑处理了,拿一面小镜子就可以做到,小镜子也算是学习篆刻的必备工具,又不贵,建议大家备一个 。直接拿镜子对着书上的印稿,然后从镜子里读取印稿,写到石头上就可以了,自然是翻转过的字。效果也一样,只是镜子可能需要用手拿着,不如在电脑上屏幕里直接看到的方便。

直接写在石面的这种方法,有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写印稿一定要细心,原印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印稿的上字是如何布局,笔画的粗细、长短以及分布都要完全忠实与原印稿,原印稿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写的时候,要逐字逐字的对照,写完之后,仔细比对,力求完全相同与印稿。

写印稿是临摹是不是成功很关键的一步,切莫草草了事。

4、动手刻时尽可能用切刀或短冲刀

印稿写完,只要石料还行,刀也选得趁手,刻出来的印章大致就不会太差。但最初刻的时候,不要急着用长冲刀,对,就是不要急着把印文中一个笔画从头刻到尾,尽可能地用短冲刀,一冲一停,或者一短切一短切地刻下去,对刀的掌握越不熟悉,就越用短切刀。

http://p3.pstatp.com/large/5d90003062b27370376也就是说,一个笔画,用很多个短切刀去组成这个笔画,再加上满白文笔画都较粗,一般也一定是双刀刻成,这样,一个笔画,通常是由相反的两个方向的许多个短切刀组成的。

其实,短切刀有一种凿印的感觉,如果见过凿石的工匠一凿子一凿子地在石头上下凿的动作,就会明白短切刀的应用。

这一条也很重要,刚开始学习汉印,刀法不熟练时,用短切刀刻出成功作品的机会要多一些,当然,如果你说,你已经非常熟练运用刀法,此条可以忽略,也大致可以忽略本文了。

5、观察,修整

整个印临完后,观察每一个笔画,修整每一个笔画,把印稿上写的东西尽可能完全忠实刻完,大致就临摹完了,可以找来印泥,钤盖一方印文看看了。

总结上面几步,最重要的两点:一、写印稿完全忠实原印;二、刻印短切上手。

篆刻入门:水印上石具体如何操作

原创 谈艺录 2016-05-23 20:10:08

其实,这个文章是欠了好久的文债,好多天以前就说要写,一直因为要配图,我自己又好久不用水印上石(我最近一直直接反写上石,但还是觉得水印上石,更靠谱些,虽然渡得有些麻烦,但真的靠谱。),今天有点时间,于是顺手就找了一块石头,写这个文章,还这篇债来了。

第一步,找个想临摹的汉印,这一步非必须,你也可能是创作,那就直接写印稿了。我找来的是这个很有名的:

http://p3.pstatp.com/large/6d000034459ff66f45f嗯,就是这个印,我是从书上翻拍下来的,这样看得更清楚。

第二步,找块石头,你打算刻上面这个印,当然是方印了,于是找来块方形石头。

http://p3.pstatp.com/large/6d00003458b695a1651第三步,拿石头在你打算写印稿的纸上用力按出来个“印”来,很简单,就是用力压一下就可以了。

http://p3.pstatp.com/large/6d1000345202c225f63压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http://p1.pstatp.com/large/6d10003453a7053b1e4如果功夫细,就做得细些,边界弄得清晰些。

第四步,写印稿。就是临摹上边我挑的那方汉印去临摹,临在那个石头压出来的方印里。当然,如果你想影印也是可以的,不过,最好写印稿的纸透明度要好,还要照顾原印稿的大小与石头大小的配合,这里只临写一个用来说明上石,写得也没有下大功夫,说明流程,高手别来较真哈。

http://p1.pstatp.com/large/6d1000346e728f0ba04以上需要注意的是:A、写印稿的纸最好用连史纸,最早也用过其他如拷贝纸、宣纸、透明的白纸等,以连史纸最好,宣纸次之,大致都可以操作;B、墨一定要用浓墨,我今天用的墨就是一点一得阁的墨干了后,我又稍加了一点水来的,平常的操作可以用墨汁配合墨锭的方法研出浓墨来。总之,浓墨。

第五步,等印稿墨汁完全干透,然后把写好的印稿蒙在石头上,四角对齐,折好。

http://p3.pstatp.com/large/6d000034af036ef8e25第六步,用毛笔蘸清水涂在纸面上。水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以完全浸透纸,让纸附着在石面上为止。

http://p3.pstatp.com/large/6d000034c3ea00d1186用单层宣纸盖上去,第一次吸水:

http://p3.pstatp.com/large/6d100034c0e2320cdac再用双层的宣纸盖在印稿纸上蒙好,用指甲、圆笔管、木勺子等光润又较硬的东西进行摩擦和按压,真到这两层宣纸上也透出印稿上的印文为止,注意,摩擦时印稿和石头之间不要有气泡。

http://p1.pstatp.com/large/6d000034dd78185b974拿掉两层宣纸:

http://p3.pstatp.com/large/6d100034d40e5ab8f8f再观察一下印稿与石头之间的粘连情况,是否充分结合。然后揭掉印稿:

http://p3.pstatp.com/large/6d100034e01b7e62d0b基本上石完成,如果觉得墨色浅,可进行补墨调整,如果觉得基本可以刻写,就动手刻写吧。

今天选的这块石头五块钱一块,又是砂丁又是粉,各种病症结合。大致刻完的效果是这样的:

http://p1.pstatp.com/large/6d00003506aea3b1259痛苦吧,那个“令”字的下半块右侧崩掉了一小块,直接把两处连在一起了,我索性补了刀,当成笔划用了。于是,坏结果出来了:

http://p3.pstatp.com/large/6d1000350db68183af9

本来“令”与“印”的下半部分是完全呼应的,这下倒好,“令”字完全改了样子,也就没有呼应了,好在今天的印不是为了展示印章的,重点在前面的“水印上石”,好了,就这样吧。

篆刻入门:刻印过程中石屑的处理

原创 谈艺录 2016-06-03 12:39:22

本文只说一件事:就是在篆刻实践中,一个字一个字,一刀一刀刻出来的那些石屑应当怎么处理。另外,这是个人经验,不是教材,仁者见仁,只是分享。

http://p9.pstatp.com/large/7230008d843f23c4d2e(写稿上石)

从写印稿到刻印完成,中间的整个刻制过程中,因为是对于石料的不断雕刻,于是就不断会有刻出来的石屑附着在印章表面,不处理,就看不清印文字迹,正确的处理方法:

1、不能用口吹掉。

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不用口吹石屑,用口吹石屑,因为用口吹会有三个坏处:首先是在呼吸之间,吹石屑会有可能吸入石屑,对健康不利;其次是吹的石屑,吹的时候,吹的时候是热空气,会使上石的墨迹重新变潮湿,反倒吸附新出的石屑,更不利于下刀;第三是吹起来的石屑会四下飞散,不利于整理和清洁。

http://p3.pstatp.com/large/7230008d863bd9c3110(填入石屑的整理稿)

2、用持刀手抹掉。

用持刀手(一般是右手)无名指或者小指抹掉,一边刻石一边用手指抹石屑。石屑抹掉的方向不一定是印章外,可以把石屑抹入刀痕之中,通常情况下,石屑的颜色与墨色相比,对比很清楚,印面上反而会因为石屑进入印痕而明显地显示出鲜明的字迹,便于对细节的再次处理。

http://p3.pstatp.com/large/71f00076b544e209942(道法自然,完成稿)

3、石屑利用。

对,石屑还可以再次利用,在刻印过程中,把所有刻出来的石屑收集起来,等大致刻完后,把石屑倒在印面上,抹入印痕,观察,再进行细节调整。

http://p3.pstatp.com/large/71f00076c6aa1d4ec30(我的小皮吹)

当然,在一些较大印面或者较多字数的印章刻制过程中,可以用专用的皮吹清理石屑,但对于一般的小印面,或者字数不多,或者刻印仅是爱好的业余篆刻者,只用记住上述三条即可,不必准备更多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