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入门:第一课,先把这几方汉印当功课,把握学习进度,“印宗秦汉”的由来

(2018-04-14 07:58:17)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篆刻入门实操篇:入门第一课,把这几方汉印当成入门功课

原创 谈艺录 2016-09-16 21:06:07

最近建了群,拉了一些篆刻的同好进去,见到了好多篆刻爱好者,他们没有学习规划,而我算一个在篆刻上有长期实践的爱好者,当然,我也在入门处转悠,于是,想着帮帮大家,于是,打算凭着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点实操的办法。

怎么开始?

买回来工具之后,大部分朋友先是刻一方名印,这是找兴趣,无可厚非。接下来,或者因为石头太硬,或者因为笔画刻不直,于是就停下来了,很多朋友买工具时兴致勃勃,刻一方姓名印之后,兴头就下来了,这是因为没有计划,也找不到入门的方法。其实方法很简单,甚至不用单调地遵循《篆刻五十讲》上说的那样,先去枯燥地刻回字,刻完白文,刻朱文,这些都可以省掉。

办法就是直接从汉印开始

“印宗秦汉”是篆刻界最有知名度的一句话,一个初学篆刻的人,大致回到汉印上开始学习之后,就会发现,学三方汉印,要比乱刻各种内容,入门的快得多。

我写过一篇《初学篆刻的刻印全过程》的文章,把刻印全过程说过一遍,大家自行找来看,今天这篇文章的价值是举几方有价值的汉印来,供大家每日临一方印,刚好一周七方印,临完这几方印,再试着创作一下,会发现,大有进益。

http://p3.pstatp.com/large/ddd00062847b0804199

(三封左尉)

这个可以当作临汉印的第一方印,因为跳过了回字格的练习,把一条线刻直,就成了最基本的基本功,而这一方印,大致都是直笔画,而且,这一方印,横画居多,特别适合练习横画。

http://p3.pstatp.com/large/ddd00062849972adb27

(校尉之印)

这是第二方印,因为大部分也是直笔画,还有把笔画刻直的作用,但这一方印竖画较多,适合练竖画,有的朋友会说,竖划不就是横画转90度吗,转一下石头不一样吗?要记下来这个概念,横与竖是不同的笔画,不是简单转90度的事儿,因为,在刻印的后期,要体会每一个笔画的笔意,用以表现不同的风格,横与竖就不是转90度可以表现的事了。

http://p1.pstatp.com/large/ddd0006284805e95431

(骑司马印)

大致这是第三方印吧,刻到这一方印的朋友会多少找到点自信心,因为骑马两个字,在印面上展示出来的效果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刻完之后,会觉得成就很明显,找到点自信,便于提高自信心。但记着,刻这样的印,确实需要较细心,那两个字,太密实了。

http://p3.pstatp.com/large/ddc00058adea8d7dfcd

(武陵尉印)

这一方印,就有点斜笔了,斜笔通常不好刻,因为我们刚做完直画练习,很会把线刻直,但遇到刻斜线,就立马觉得找不到感觉,要不就是刻得粗,要不就是冲出刀锋工作面,划伤石头,稍急点的人,或者还会划伤手,但斜笔画在创作中会遇到,还是应当加强练习的。

http://p3.pstatp.com/large/dde000410d958e17d1b

(淮阳王玺)

终于到了玉印,我们不去找那个传国玉玺来刻,那个鸟虫篆,太难了,我们先跟淮阳王混熟,这是一方玉印,跟铸印、凿印不同,他更平直,每一个笔画更均匀,在这一方印里还会遇到一些熟手经常说的章法上的汉印三密一疏的常用章法,可不是吧,这方玺,太明显了,简直就是三密一疏的典型。

http://p3.pstatp.com/large/ddc00058adf0ca86802

(军司马丞印)

终于遇到五字印了,其实,如果你把它当成六字印,也无不可,因为章法上,就是按六个字分布的,刻同样大小的石头,字越多,当然是越难达到要求的效果的,刻这一方印,多体会小篆的纵横比特征,小篆的横竖比,大致如吾丘衍说的1:1.5,在六字印里,是不是体现得非常明显?

http://p1.pstatp.com/large/e4d0001c8aabf543883

(弋居丞印)
第七方印,还是三密一疏,其实,右上角的弋字太简单了,临的时候,如果印稿写得稍有不准确,忽视了稳定必要的无形的十字形界格,就会把这方印刻成不稳定的一方印。

七方印临完,一周时间过去,回头检查一下自己刻的作业,是不是跟原印非常像,原印的细节,包括破残是不是完全临出来,一遍临不像,可以磨了重临。要在这七方印里学会汉印的风格,章法,刀法是不足的,但从这七方印开始,给自己的汉印临摹开个好头,完全没有问题。

汉印的特点非常明显,肥不显臃肿,瘦不显枯干,庄重,不怪僻,就如我们学习书法临习楷书、隶书、篆书一样,先从稳定的开始刻,将来创作,大有助益。

(【老李刻堂】之48)

篆刻入门:该如何把握篆刻学习进度

原创 谈艺录 2016-09-21 15:10:42

从买了刀和石头开始,就动手开始学篆刻了,甚至还因此买了成套的工具,印泥,砂布,印床,印规,连史纸,甚至还买来了参考书,买来了各种印谱,终于开刻了,但,学习篆刻是个系统和缓慢的过程,新手入门应当如何把握这个进度呢?

今天就来说说这件事,结合全国美术考级大纲,仔细解说一下,篆刻学习如何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从入门到精通。没有写准确的时间,因为篆刻学习,很多朋友都是业余学习,时间控制上各不相同,大家自己掌握,以效果为标准。http://p3.pstatp.com/large/e8f0002c7b1c1b90831第一个阶段:临摹汉印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体验和初步实践刻印的全过程,从磨石头,写印稿(通常是摹印稿),上石,奏刀,修改,到最后的钤盖,当然,这通常也是第一方正式学习的印,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事情还不少,比如:

1、石头怎么磨才能磨平,磨石头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磨到位又省石头。

2、印稿要如何钩描,最终定稿,确定印稿之前多写几个稿子,从中优中选优。

3、找到自己适合的上石方法,不管是指甲油上石,还是水印上石,总之,找到自己喜欢和习惯的上石方法,能把印稿清晰地渡到印石上。

4、能刻出来第一方汉印,不刻错,不刻反,效果跟原印能大体相似,知道跟着原印做细致的比较,进行修改。

5、知道正确的钤印方法,能钤盖出来清晰的印蜕。

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第一个阶段就算过了,可以进军第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临刻的汉印作品:

http://p3.pstatp.com/large/e900002bc180f21fbbf

(校尉之印)

http://p3.pstatp.com/large/e8f0002c0bc59a27deb

(三封左尉)

第二个阶段:临摹汉印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已经临过一些汉印了,大致都应当是2-4个字的,能达到的要求大致是这样的:

1、不刻错,不刻反,熟悉整个刻印过程。

2、所临刻的印章与原印基本相似,笔画的长短、粗细、文字的大小、比例也基本相似。

达到这样的要求,第二个阶段也算平稳,可以走进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可以临刻的汉印作品:

http://p3.pstatp.com/large/e900002bc7401faa83e

(骑司马印)

http://p3.pstatp.com/large/e920002bde8980b1785

(武陵尉印)

第三个阶段:临摹汉印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临刻一点5字印,6字印的汉印,开始有刀法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冲刀,明确知道冲刀出来的效果。

2、知道什么是切刀,明确知道切刀出来的效果。

3、所临刻的印章与原印相比,效果相似,原印的布局、疏密、粗细、笔画长短、笔画变化都高度相似。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刀法的区别,两种刀法在印面上的表现,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

第三阶段可以临刻的汉印作品:

http://p3.pstatp.com/large/e8e0002bebf15862606

(淮阳王玺)

http://p3.pstatp.com/large/e8e0002bec0a8b5c296

(弋居丞印)

第四个阶段:尝试创作和坚持临摹阶段

总是临摹,会对兴趣造成挫伤,于是,这个阶段,可以尝试着进行初步的创作,比如刻一方自己的名字印。但这个阶段,还是应当把临摹做为主要任务,摹印可以临多字印,对临刻过程非常熟悉,临刻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好,基本可以做到毕肖原印。

1、临摹水平达到临摹作品跟原印极似,形似神似。

2、可以用流派印的风格创作自己的姓名章,完全仿照章法亦可。

3、创作出来的作品文字大小比例合理,位置合理。

第四个阶段可以临刻的汉印作品:

http://p3.pstatp.com/large/e900002bd3b034e23db

(军司马丞印)

http://p3.pstatp.com/large/e8e0002bf4d554baaa8

(新西河左佰长)

第五阶段:创作与临摹并行阶段

这个阶段是可以开始创作,但同时要坚持临汉印,把汉印的章法训练成自觉,把汉印的工整气度也训练成自觉。创作可以借鉴名家印里的作品进行仿作。

1、临汉印要求跟上一阶段一个,要求神形酷似。

2、自己创作的印文字排列要规范,不能颠倒、不能刻反,不能有错字。

3、文字的大小合理,笔画精当,位置合理,笔画长短得当,朱白关系处理较好,不歪斜、不狂怪。

以上五个阶段都针对篆刻入门者,达到自行创作之后的篆刻爱好者,不在此列。

第五个阶段,则汉印的大部分作品均可临摹,但仍要以工整一类为首选。

http://p3.pstatp.com/large/e920002bf0bceaf5501

(朔宁王太后玺)

http://p1.pstatp.com/large/e8e0002bfbaa60242a6

(广汉大将军章)

临摹的作用,其一是使我们在对刀的掌控上完全自如,从而心手相应,心里怎么想的,就能刻到相应的位置;其二是使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掌握汉印的章法工稳,笔画匀直,如练书法里写楷书。http://p3.pstatp.com/large/e8e0002c5597699df88去名家印里找作品仿刻印章,是突破框框,接受新章法布局,不使自己捆死在汉印里。

大致受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学习,篆刻基本可以说是入门了,尽管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

(【老李刻堂】之5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学习:“印宗秦汉”的由来

原创 谈艺录 2016-08-30 20:32:34

几乎每次提到学习篆刻,对一个新学篆刻的人,都会被老师告知:“印宗秦汉”,我的系列文章里也多次提到汉印的好处,并建议初学者,要学好篆刻,须先临刻上500方汉印再说。但,“印宗秦汉”的由来,多不为新学者得知,今天就说说这个被初学篆刻者奉为至理名言的“印宗秦汉”!

一、先说“印宗秦汉”的形成过程

1、篆刻鼻祖的倡导

自元代赵孟頫及吾衍开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真正走入篆刻创作的行列,匠人们代为执刀刻石从此成为历史。而文人们当时用印风格,还没有一定之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于是大家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新奇,表现出来的印风开始走向流俗,于是吾衍等人整理秦汉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规范,从而为文人创作篆刻作品立定规范。

我们看看两人的篆刻作品,或者这还不是两人的亲手创作,但从印章风格来看,两人对印章的要求,一定是向秦汉的平正工整看齐的。

比如赵孟頫的“赵孟頫印”,就基本接近平整方正:http://p1.pstatp.com/large/d0000017ae8a2fd0939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问题,那再看吾衍的书画用印"吾衍私印“、”布衣道士“、”鲁郡吾氏“各印:http://p3.pstatp.com/large/d0400015ea5e41097a2
http://p3.pstatp.com/large/d02000176f52d89e12b
http://p3.pstatp.com/large/d0000017b01827341f1这简直是汉印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但这个时候,赵、吾等人的提倡,并不能行成风气,倡导归倡导,距离“印宗秦汉”成为文人篆刻创作的理论依傍,还需要时日。

2、名家整理理论,辑录印谱

时光飞逝,到了明代,汉人重新掌握政权,文人们对篆刻兴趣高涨,同时对吾衍等提出的“印宗秦汉”的创作理论开始广泛响应。

先是印学理论开始大量印行,朱简的《印经》、《印章要论》;甘旸的《集古印说》;沈野的《印谈》;周应愿的《印说》;徐上达的《印法参同》……
http://p3.pstatp.com/large/d0600017d4f1d31310b最重要的是,这些印学著作,都将“印宗秦汉”奉为圭臬,并且在著作中大量研究汉印的技法特征,并进行归纳整理,文人创作,无不依照汉印风格入手,印宗秦汉,一时蔚然成风。

更重要的是,文人们学习篆刻要找汉印临摹的印谱,也在此时被大量印刷了出来,比如《顾氏集古印谱》、《印薮》、《集古印正》等,文人们既找到了理论依托,又找到了实习材料。
http://p3.pstatp.com/large/d0000018081a9f6704a由此,文人创作篆刻沿着“印宗秦汉”的大道,一路狂奔!

3、流派印兴起,印宗秦汉终成理念

到了清代,流派印大为兴起,流派印的创始人,流派印的后继人,都无一不在汉印里找到理论及技法依托,使越来越多的文人在创作篆刻作品时,从汉印里汲取营养,并因此形成各家流派印的古拙、苍古、浑厚的坚实根基。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大量古代印玺出土,大量金石原石得以面世,金石研究者更直接地从秦汉三古印中找到技法源头,印宗秦汉,终成印人创作篆刻作品不二的营养源泉,也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和创作理念。

二、印宗秦汉的特殊原因

我们说,学书法,去找李斯、锺繇,去找二王,去找唐楷,但古人很多墨迹原件已不存在,就算存世的碑刻,也经过了第二人或第三人的转刻,因为,写书法的人是不会去刻碑的,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作品,就算再好的拓件,终究是隔了一手。

http://p3.pstatp.com/large/d0600018439c15b6a4a
http://p1.pstatp.com/large/d020001824b10d5606d 篆刻则不一样,流传下来的,就真的是古人一手刻出,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无不全出本人之手,古代文人们看到的秦汉印章,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汉人印章,都是秦汉人本人所作,这比学习书法去找前人法帖,直接多了。

(【老李刻堂】之3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