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学习:汉印临摹实际操作(章法篇)从技法角度说说为什么临汉印(篆法篇)

(2018-04-13 06:53:07)
标签:

杂谈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篆刻学习:汉印临摹实际操作(章法篇)

原创 谈艺录 2016-10-20 16:46:34

汉印临摹一段时间,仍不能在章法上入门的同学,可以看这篇文章。

篆刻章法最不易表达清楚,很多时候,一听章法二字,紧接而来的就是一大部分术语,听上去玄乎得不能行,听完一大堆,记不住一点点,我们不这样,就说两点,好记。

上一篇我们写过,汉印用的文字是缪篆,就是典型的“方块字”,而汉印用的材料,也大都是正方形,正方形的印面,碰上正方形的缪篆文字,确立了汉印章法上最明显的第一个特征:

平分印面

当然,这个平分印面的特征也有来源,大致来源于秦印,因为秦依靠严格的法度治国,最后统一六国,这个国家的人,最能做的事情就是讲法制,于是,他们治印也特别讲法度,一方印应当打上边界,中间划上十字界格,然后四个字一个字一格,每个字就在自己的格子里,很规矩。比如:中司马印

http://p9.pstatp.com/large/10200000e7dc21e9b601四个字各占空间,法度严谨。到了西汉初年,觉得这样的格式也还不错,于是继续延续了一段时间,比如这方:文帝行玺

http://p9.pstatp.com/large/f770004cb32733e51a9注意,打从这个时候起,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汉印就基本定型了,虽然后来周围的界格去掉,中间的十字界线也去掉了,但平分印面的章法布局成为汉印最典型的章法特征。

很显然,这样的印面风格庄重、稳定、平和、端庄,这是汉印最重要的审美视角,其实也是中国人的最基本的视美视角,比如我们一个人,都说这个人五官端正、鼻直口方,大致是一个道理。由此而带来的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概念都基于平分印面带来的平衡。例如上节提过的这方:皇后之玺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0f06c51ef6640典雅、庄重、平和、宁静。

这种平分印面的章法特征,最终成为历代印人共同遵守的法则,大家都刻这样的章,以后几千年都一样。汉初一旦形成这样的审美标准,大家都跟着学。到了汉中期王莽改制,干脆把官印的六字印分成六等份,还是一字占一个格,例如:西海羌骑司马

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0f3f70146a272

例如:新西河左佰长http://p9.pstatp.com/large/f7a0002026c250ac6ff六个字各占自家地盘,安安分分,平平等等。遇到五个字的印,就最后一个字占两个字的地盘,像这方:安昌侯家丞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1ffdce4f57425工整,均齐,字与字之间互不侵犯,安份、老实。

我们在临刻这些印的时候,心底里自然就学习了这种均分地盘的印面布局章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大气,简洁。后来大家就越发追求印面整肃,文字工稳,格局平和的效果,比如汉官印中的典型:淮阳王玺http://p3.pstatp.com/large/f74000575eca8600663

再比如:军司马印http://p1.pstatp.com/large/10200000f8b015e893ee就算到了东汉的官印里,这种均分天下的平分印面章法,仍是主流,比如:平安长印
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0f851e76a34c2上面说的都是官印。私印呢,基本跟官印一个模子下来的。比如这方典型的:王义之印
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0f919f3679bf2略微有点相差一线的意思,但总体看上去,还是平分印面,两字印也照样,比如:魏嫽
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0fb7b3f1fce9f再比如: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20974f7634e69群里的朋友一定会说,不对啊,有的两字印不是这样的,比如:朱娆

http://p3.pstatp.com/large/101d0000fcd4cc16077a

再比如:田莞

http://p9.pstatp.com/large/10200000fe4ddeb184fb

没问题,理解了平分印面就可以了,我们看这两方私印,娆字与莞字各占印面的比例,大致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这两方印里,印面还是均分的,只是均分成了三份,复杂的字,占了两份,就像新莽时期的官印最后一个字,占了两个字的地盘一样样的。

以上这些,是汉印章法的第一个章法规则:平分印面,我们在临摹,在后期仿作,在最后创作汉印印式的作品时,平分印面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学会用,其实也不复杂,平均分田地就好了。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

马上问题就来了,只作平分,那么,繁简差异大的字怎么处理呢?总不能特别简单的字跟特别复杂的字还占同样的地盘吧,汉印采取的方法是疏者任疏,密者任密。啥意思,就是字简单的,任其简单,密的就让它密着,听其自然,不强作改变。

于是,汉印里出来一些失败之作,比如这方:侵骑千人http://p3.pstatp.com/large/f740005890c0d356aa2搭眼一看,问题是不是就出来了,印面不平衡,一边轻一边重,可见,汉印里也不全是精品,也有没有解决好章法问题的。那遇到这样的问题,汉印是怎么处理的呢,来看正方的印例:校尉千人
http://p3.pstatp.com/large/101d00010923019be101笔划粗细先不说,因为不牵涉粗细,只说章法。这一方印看上去平稳了,为什么呢?作者夸大了“人”字,“人”字不是最简单吗,占地却是最大的,把“千”字挤成压成扁状,与校尉二字成为一体,同时又对“人”字的字型进行了调整,基本改成了向下开口的框,以迎接其他三字送过来的拥抱,结果四个字合成一伙,环抱人字下边造出来的红地,大家不再争夺地盘,大家是一家子。而那块红地,像观众们围坐观看的足球场,像群山环抱的湖泊,又像是闹市街口的一片绿地,意境顿出,全印的亮点就在这一片红地,就在于对人字的改造,汉印的匠心,由此印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另外的办法,比如:闵胜之印http://p1.pstatp.com/large/f770004f1ed7e373d86闵胜二字过密,之印二字过简,怎么办,汉人有办法,闵胜二字故意放宽放大,之印二字空的地方大面积留红,密的地方挤在一起,印面一下子安稳了。

总体原则是啥?还是疏者任疏,甚至加强疏散,密的地方任其密,甚至加强密集。是不是想起一句话,对,你一定会想起清代大家,那位以书入印的邓石如的一句章法名言:“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名言是邓石如当年教给他的学生包世臣的,当时主要是指书法,而用以指导篆刻章法后,如今已成为篆刻章法中的经典理论。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甚至疏者更疏,密者更密,汉印,早就这样做了。最经典的印例可以说是到了极致的这方:司马丁
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114fee64e7a3a印面不大,共三个字,司马丁,司马二字相对繁复,丁字相对简单,但汉印匠人却将司马两字合占半边,最简单的丁字占半边,致使丁字留出大量的红地,与右边司马二字形成的白文密集相映照,简直将章法中的疏密关系处理到了极致。

除却平分印面和疏者任疏,密者任密两个章法原则之外,汉印的美,还体现在整方印的协调统一,这个不是汉印独有的章法特征,临刻时注意,但从思想上可以不过分强调。

除此之外,汉印的章法里,还有很多,诸如穿插、分散、巧拙、粗细、挪让、呼应等等等等,相对都是小章法,初学汉印,不应当在小章法上下功夫,要注重学习汉印最根本的一点,或者说临习汉印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汉印固定不变的程式,而不是学他的变化,这种不变的章法特征,组合在一起,大致就是1、平分印面;2、疏者任疏,密者任密。

用祝竹老师的一句话说:“汉印最为可贵的品质是老实,而不是机巧,虽然它并不缺乏机巧。”也就是说,临摹汉印,能从章法上得到这两点收获,足够了,对于后来的创作,起的作用是奠基作用。

预报一下,明天我们说临汉印在刀法上应当注意的事情。

(【老李刻堂】之7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步步高:从技法角度说说为什么临汉印(篆法篇)

原创 谈艺录 2016-10-19 20:15:00

学篆刻,现在大家已经公认“印宗秦汉”这个概念,但为什么要从临汉印开始篆刻学习,总是存在于一个模糊的概念里,具体的学习者往往会临了几方面目各异的汉印之后,就觉的单调乏味,不知自己的临摹之路还有多远,看着别人刻的元朱文印的清秀劲,忍不住就心动不已,于是,坚持不下来。因此,从技法角度说说临汉印的目的,十分有必要,因此,有了下面的内容。

前天有朋友在群里问,汉印的特征是什么?其实只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就是:“平正”。

平正,是规矩和秩序,也是汉印的最高品质,是发源于秦印的严格法度而来的天籁之美、纯粹之美、简洁之美。我们听古代音乐,特别是汉代音乐的典雅大气之美,跟汉印的气质是统一的,如果我们听到汉乐,首先感到的是庄重、典雅、规矩、安详,这跟汉印一样,看到之后,就有这样的感觉。http://p3.pstatp.com/large/f740004280b028ba256
刻制汉印也是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专门管制印的官职,一种是专门管制印的工匠。第一种人在秦汉两代均有专门的官员(具体官职史书有记载,这里不考据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写印稿,这种官员的人选,通常是文字水平较高的文人,这种人,当然比普通人具备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也使汉印最初即具备很高的审美水准;

第二种人因为是专职的工匠(特别是官印,是专职的,还有一说是私印里也有一部分是专门的工匠刻制的,比如皇后之玺,既是官印,又是私印。)既然是专职,职业化了,所以,通常也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并不像一般意义上说的,工匠们基本不识字,这跟后来的碑的原理不太一样,回头再细说这个问题。以上这两种人的审美水平高奠定了汉印最初即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

我们今天学习篆刻临汉印,并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上所有的篆刻名家都或者临汉印以成名家,或者成名家之后又回归汉印找到提高的窍门,而是因为汉印在技法水平上本身就非常高,所以要临汉印,这是本质。

我们仍然依照技法三部分的内容来说,篆法、章法、刀法,今天是第一篇:

学习汉印的篆法:

这部分基本包含了字法,合在一起说。字法保证正确,篆法保证妥贴,今天放在一部分说,汉印的临摹,篆法上应当学什么。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汉印采用的文字是缪篆,即由秦摹印篆发展来的具有“方块字”字型的入印文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字是方块字,即由汉印这里说起。

缪篆的文字特点很明确:1、就是缪篆是篆书的笔画,隶书的字形(正方形,区别于小篆的长方形);2、最大的笔画特征就是方正平直;3、最方便入印的原因是缪篆可以依据印面的布局要求而增减笔画(主要是减少笔画,增加的较少)、改变篆法。

学入印篆字的方块化:印面也是方形的,所以,均排四字非常方便,比如:司马纶印。http://p3.pstatp.com/large/f770003978332d8cdb3

每个字跟隶书里的字体基本没有区别,完全是方方正正的,完全没有了小篆的长方形特征,小篆的字形特征是纵宽比是1.5:1,而缪篆的纵宽比是1:1,正经的方块字。这是汉印里举不胜举的特征,几乎拿出来一方汉印,除了新莽时期的多字印及将军章,大部分四字印,都是方正的四个方块字。临摹汉印能学到的第一个规则,就是篆法正方形方块字。(当然,这种方方正正的正方形字形,在新莽改制时有了变化,但并不影响汉印的整体篆法字形特征。)

学篆法的方正平直:出来的印面就安详平正,端庄大方。比如:校尉之印。http://p9.pstatp.com/large/f7a0000c15437c1b8a5
横画就平平正正的横,竖画就垂垂直直的竖,曲笔较少,如吾丘衍在《三十五举》里所说,“平方正直,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多临汉印,这种笔画上的习惯就会潜移默化成篆刻人的笔画习惯。

学篆法的增减笔画:一般是减少笔画(减少笔画的多,增加笔画的少),这是汉印篆法的最主要特征,比如:左子豫印
http://p3.pstatp.com/large/f74000434767dc09eb9
豫字简省的无可再减,再减就认不出来是什么字了。但要记得,这种简省是在保证字的结构基础之上。明代甘旸在《印章集说》里说:“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方正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隶之笔法,绝出周籀,妙入神品。汉印之妙,皆本乎此。”

再比如:云南令印,云字的头部的雨,省减到了极致。http://p3.pstatp.com/large/f770003995c377f2d17
尽管减省到了极致,但仍不影响字的辨认,云还是云,不会因为简省就引起错讹。

再比如:张君宪印,如果不是简省宪字,恐怕这方印就会陷入不匀正,不平衡的局面。http://p3.pstatp.com/large/f7700039982967863f8
当然,也有增加的字例,比如丁字,看这方:丁若延印,丁字就增加了笔画,给印面配比重量。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0c2a82003e83d
还有,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印面文字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变化方式,而这种变化方式,只有多临印,多观察,才能记忆和掌握。举例子,比如燕子光、燕次翁、燕安年印、燕幸、燕隆,如果你没临过这些印,你就不知道仅仅一个燕字,会有这么多结合整方印的特征而进行篆法变化的方法。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0ca4bf45eb05e

(燕子光)

http://p1.pstatp.com/large/f770003a1200e2adc9b

(燕次翁)

http://p3.pstatp.com/large/f7b0003587d4f4b2539

(燕安年印)

http://p3.pstatp.com/large/f7b0003587ef93d607c

(燕幸)

http://p1.pstatp.com/large/f7b0003587f6f7d4c9f

(燕隆)

注意,这里的五方印中的燕字,都没有进行笔画上的增减,但却进行了篆法上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倡临汉印要超过500方的原因。篆法的变化,汉人是怎么变化的,见识过了,才知道,这种变化,并不是乱变,而是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变化并不生硬,每一处的变化,都基于整个印面的和谐统一,最终归结的还是汉印的平方正直,没有脱离汉印平正的大特征,这种丰富的变化融于一种安定的风格中的篆法变化,既需要我们加强练习,多见识印面,又要求我们在接触同样的文字时,对篆法上的变化,多加留心,多加思考、记忆。

这对于我们在查《汉印分韵》等工具书时,在众多篆法的同一个字面前,找到风格和谐的字组成我们创作的印面,大有助益。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0d07473dc3194
以上是篆法,临汉印在篆法学习上的目的,在于掌握汉印的篆法规律,从而在后期用缪篆进行创作时知道如何变化,如何增减,如何保持汉印印式的平正整体特征。

 

今天篆法大致说这些,记着整体的平整,记着笔画的增减,记得全印的和谐。

预报一下:明天说汉印章法在临摹中应当学什么。

(【老李刻堂】之77,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