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刀法:由吴昌硕的钝刀到徽派的“涩刀”、浙派的“碎切”,谈刀法养成

(2018-04-10 09:19:41)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由吴昌硕的钝刀到徽派的“涩刀”、浙派的“碎切”,谈刀法养成关于篆刻刀法,吴昌硕说

原创 谈艺录 2016-12-19 17:42:41

提到刀法又提到吴昌硕的,很少不提及他的“钝刀硬入”,偶尔还会举他用一颗钉子刻印的故事,于是心头暗想,大师就是大师,拿根钉子都能刻印,这种神乎其神的境界我是达不到了,索性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我前面讲过“刻意练习”的理论,也即,任何一项技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几乎都可以用后天训练的方法获得,而刀法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是说一味的苦练,而是要有方法,有技巧,“刻意”的练。比如,专门拿出时间来练习一条直画刻直,专门拿出一定的时间练习临刻汉印,这些都是在刻意练习。这整个练习的过成,再加上心理上经验的积累,生活的感悟,合起来大致就是刀法的养成过程。http://p9.pstatp.com/large/134c0006358afa9ed33e

(吴昌硕刻双梧桐馆)

一、由吴昌硕的“钝刀硬入”说开去

吴昌硕的“钝刀硬入”的方法刻印,适合于他自己,不见得适合我们,但却可以给我们启示。他是典型的表现式印风,让他钝刀去刻一方陈巨来或者韩登安那样的细朱文试试,我敢说,就算他是大师,也完不成。

工具是“钝刀”,因此入石可能迟涩,不顺畅,得到的线条可能是浑朴和古拙的,从微观上说,因为是钝刀,所以触刀处石料粒子会因为受力不均而产生不同的崩裂痕迹,这种痕迹接近时光打磨的痕变,不光洁,不整饬,但因为新入门的篆刻初学者遇到硬点的石头,再使用钝刀,简直就是给自己出难题,石头不入石,或者推行不力,久而生厌,还没有入门,积极性就消磨得差不多了,因为总也刻不出一方印来。

而使力气“硬入”,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吴昌硕惊人的腕力,这种腕力也不是谁都能达到的,再加石性的凑和,长期的积累,单学钝刀,单学硬入,都会使新人事倍功半,结果累到不行,但却达不到效果。

程远的《印旨》里说:“作书要以周身之力送之,作印亦尔。”创作书法作品的道理和刻印的道理自然是相通的,全副身心的力量都凝聚在手中的刻刀上,才有可能达成心中想要的效果。而要训练出来这种效果,决不是明白这个道理,就立刻可以做到,还是需要时间的,初学者尽可以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加以刻意练习,但别追求非得“硬入”,否则,效果达不到,还有可能伤手、伤石、伤心。

由此联想开来,赵之谦中锋用刀,刀并不锋利;黄士陵薄刃侧锋,刀是轻薄夹角小的。他们选择刻刀都有他们的道理,赵之谦因此作品圆劲挺拔,古意凝重;黄士陵因此表现出了他追求的吉金文字的光洁典雅。http://p3.pstatp.com/large/134c000636e67d8f921c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

http://p1.pstatp.com/large/134d00044345017127a4

(黄士陵刻“莲府”)

再由此推而广之,我们现在所说的刻印中的“金石气”从哪儿来,初学者的刀法应当如何养成呢?

先领会理论,后勤加练习。勤加练习的事儿这里只能提建议,练不练是自己的事,但理论上,尽可能多说一些。

二、浙派的“碎切”

明代有一位篆刻大师,我给他起名归派为“小李飞刀”,小是指他的刀是碎刀,所谓的碎刀,就是他刻印的时候,每下刀切下去,仅只切很短的线条,而无数的这种短线条短短相接,最终构成长线条,因为这条长线条是短线条接起来的,当然就有接得“不好”,每一刀都会与其他刀构成相应的夹角,从而这一线条的构成,最终就是险峭的,苍莽的,这有可能与上面提到的吴昌硕的钝刀硬入构成的苍茫感有异曲同工之妙。http://p9.pstatp.com/large/134c0006383e7fd07d6e

(朱简刻“米万锺印”)

浙派的创始人丁敬上承朱简的碎刀,终成一派宗师。但更进一步的是,丁敬这个瘦老头把碎刀线条刻得更加顿挫明显,也就是每一刀与另外一切的线条夹角更大,因此,线条的涩感更加强烈。

也正是因为这种涩感,使丁敬的作品,也使他后来的追随者的作品,更加富有“金石气息”,这种金石气息,说起来似乎很玄妙,其实,就是金属制成的刀具与石头材质的印章材料两者互相结合产生的自然痕迹,这种痕迹与金属刀具在其他材料上形成的痕迹当然不一样。http://p3.pstatp.com/large/134c000638d75007b7ae

(丁敬刻“丁敬身印”)

比如,刀与胶泥之间接触,出来的就是光洁的,平滑的,没有涩感,而不同锋利感的刀在相同的石质材料上产生的光洁感与涩感也不一样。

于是,我们基本找到了吴昌硕使用钝刀的原因,也当然找到了浙派碎切刀法的原理,都是一条:求涩感。

但请注意,实现这种涩感的方法:吴昌硕是用的钝刀来实现(这需要过人的腕力);浙派是用的碎切的方法,是切刀。

三、徽派的“涩刀”

我大致认定清初第一位最牛的篆刻大师应当是徽派的程邃,既然是开宗立派的大师,刀法也一定有特点,程邃的特点是“涩刀”。http://p3.pstatp.com/large/12dd00059999c97f4905

(程邃刻“程邃之印”)

什么是涩刀?就是在刻画同一根线条时,在同一条线条上,本来是可以一刀冲到底的,但是程邃并不硬冲到底,而是在冲刀前行的时候,欲行不行,迟涩进刀,于是得出了雄壮、浑厚、朴实的线条,古意森森,金石气浓厚。一个线条过去,没有丝毫锋利的“火”气。

也就是说,金石气的实现,一定不能是锋利的刀切豆腐的感觉,刀切豆腐两面光,必须找到金属刀与石质材料之间的感觉。

寻找这种感觉,徽派程邃用了它另外的方法:涩刀。

浙派用切刀,徽派用冲刀,这一点人所共知。切刀有自己的刀法优势,自然苍古,但冲刀似乎不好创造苍古感,但大师们各有方法,程邃的涩刀就是解决方法。

四、怎么解释何震和齐白石的刀法

既然吴昌硕用钝刀,浙派用碎切,徽派用涩刀,都是为了金石气息,那何震的金石气息哪里来的,齐白石的呢?http://p3.pstatp.com/large/13490002d83cf83d66e8

(何震刻“笑谈间气吐霓虹”)

何震印风猛利,对明代印风影响之大,基本没有第二个人能超过他的。他用刀以猛辣刚劲见长,风格更是苍茫古朴,让人观后,既觉痛快淋漓,又金石气十足。他的“金石气”哪里来的呢?

齐白石下刀更猛,几乎是民国以来最杰出的篆刻大师,他的刀法更加凌厉,下刀更重,运刀更快,但为什么仍然给人浓重的“金石气”呢?http://p3.pstatp.com/large/134b000750ef5b153e7e

(齐白石刻“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杨士修的《印母》基本可以给出答案:“雄近乎粗,粗则乱而不清。须似走马放雕,势极勇猛,而其间自有矩矱、有纪律,井然可循,而划然爽目也。”打猎的时候,马奔跑的固然快,鹰飞得虽然猛,但因为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纪律,于是并不显得凌乱,大师们在创作篆刻作品时,对于书法绘画规律烂熟于心,表现在篆刻上,则是通过章法、篆法等“规矩”,留给我们极强的“金石气”篆刻作品。

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原因二呢?其实叫我猜想,之所以现在有不少篆刻评论者认为何震的篆刻并不上佳,而却给人好的感觉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作品经历了岁月的剥蚀,是时间在印面留下了自然的痕迹,因此显得苍古,这也是何震印面效果有苍古气息的一个原因;齐白石呢,他的金石气来路的第二个原因大致来源于他虽然行刀迅捷,但是却大都以单刀完成印文,印面效果中,笔画多是一面光洁,一面毛糙,因此,这毛的一面给人强烈的金石气息。

既然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依照这些大神们的经验去修炼自己的刀法了。或者我们可以用钝刀,或者我们可以用碎切,或者我们可以用“涩刀”,或者,我们可以在规矩之下用单刀雕镂线条。总之,找到金石气息的方法很多,以适合自己的为最合适。

徐上达说刀法有三境界:“最上为游神天庭,次之为借形传神,最下则是徒象其形而已。”慢慢追求最上佳的刀法吧。

(【老李刻堂】之11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篆刻刀法,吴昌硕说

原创 谈艺录 2017-07-09 14:37:23

篆刻初学,特别是刚拿起篆刻刀开始学的新手,很容易纠结于刀法问题,后来又钻研了一些篆刻名人的传记,觉得某某人的刀法被人赞的无以复加,于是,经常听新人说,我最近学赵之谦的中锋用刀,深入刻石;我最近学吴让之的侧锋用刀,浅入石……其实,叫我说,先别纠结这些用刀的程式化刀法问题,到底你的刀法是学谁,并不重要,且看近现代最具盛名的吴昌硕大师对于刀法,他是如何说的。

“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

http://p3.pstatp.com/large/2c4400016c19a1a1e0a1

(陈巨来著《安持人物琐忆》)

这是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中记载的关于吴昌硕刀法的直接引用。可见,吴昌硕大师是不拘泥于刀法程式的。道理很简单,不讲刀法,刻就是了,这是刀法的本质:刀法就是把印面上不需要的材料部分去掉。至于如何去掉这些不需要的部分,每个人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我们看赵之谦在他那方著名的“何传洙印”里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此事与予同志者,杭州钱叔盖一人而已。叔盖以轻行取势,予务为深入法,又微不同,其成则一也。然由是,益不敢为人刻印,以少有合故。”

http://p3.pstatp.com/large/2eb60003a26b8d72d4b9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及边款)

显然,汉铜印的妙处不在斑驳,而在于气势的浑厚,达到这一点的方法,赵之谦是重刀深入,而钱叔盖的做法则是轻行取势,可见,要达到同样的印面效果,这些名家们的刀法实际操作并不一样。

吴昌硕的刀法就是没有刀法,像独孤九剑的做法,无招胜有招。

http://p1.pstatp.com/large/2c3e0001750a0fc4f6df

(吴昌硕画像)

最近一直强调大家集中精力临汉印,其实,这中间就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把刀练熟。

吴昌硕最起初学印也是从浙派的切刀开始学的,切刀徐进,一点点对印面进行处理,我们看,那个时候的吴昌硕还是有某种刀法倾向的:

http://p1.pstatp.com/large/2c4400017553df0645ca

(吴昌硕刻“听蕉吟馆”)

http://p1.pstatp.com/large/2c42000183870df4224f

(吴昌硕刻“金钟玉磬山房”)

发展到后来,吴昌硕大量见到秦汉古印之后,发现“秦汉印,浑古朴茂,心窃仪之,每一奏刀,若与神会自谓进于道”,其实,这个时候,吴昌硕已经完全有了自己的印学思想,他不自卑,不迷信,不究派别,不计工拙,以坚实的基础求“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吴昌硕自秦汉印始,大量刻印,最终养成了纯熟的刀法,他想要在石面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手中的刀就可以达成什么样的效果,他甚至已经对石性,刀性纯熟到了“刀在心中”的地步,他能用钉子刻印:

http://p3.pstatp.com/large/2c4700032490cd7441b1

(吴昌硕用钉子刻“安吴朱砚涛收藏金石书画章”)

此石的吴昌硕手中已不拘于刀,心中更是不拘泥于刀法,他对石性的熟悉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吴昌硕的这种刀法论对于篆刻新人的意义在哪儿呢?

不拘于刀法,忘掉那些冲、切、赵派、齐派,不去想我这一刀像谁,一心以达成印面效果为目的,这才是正确的刀法论。

那么这种刀法如何练成呢?不断地临摹,不断地刻印,以大密度的练习达成精熟的刀法,把派别刀法特征先忘掉,以刀法纯熟为目的,提高印面效果达成能力。如同书法学习,以某家某碑入门当然可以,而提笔即谈我这一笔是欧阳询的,我这一笔是柳公权的,那指定是写不好字的。而篆刻一但开始说,我这一刀是齐白石的,我这一刀是赵之谦的,试问,我们自家的思想刀法在哪儿呢?

如果刀法以这样的方法练成,那印面篆法、章法等如何学习呢?吴昌硕的做法是“终生不与印一日离”,天天跟印章泡在一块,而且临习《石鼓文》也是“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在书法上、绘画上的成就大大帮助他提高了印学修为,以精熟的刀法配以多学艺术门类的综合修养使他终成一代印学大师。

不拘于刀法的程式与工艺,加大练习量(不管是练汉印也罢,练名家流派印也罢,就是加大练习量),而纯以达成印面效果为目的,练就随心所欲的刀法;在书法上,绘画上、文学上多提高修养,达成较高水准的字法、篆法、章法能力,这是吴昌硕给我们的启发。

(【老李刻堂】之163,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篆刻传奇:一方用钉子刻成的印章

原创 谈艺录 2016-03-09 21:05:40

前几天有个篆友问布丁,开始学篆刻应当买个啥样的刻刀,实在不知道怎么说,就跟他说,买盒永字刻刀就可以了,这算是常规回答吧,觉得算是交差了,可他不干,他说,一个想真心把篆刻学到精通的人,一定得有一把得心应手的刻刀,就像古时候的大侠,一把倚天剑或者屠龙刀在手,那才真能横行印坛,天下无敌。

http://p3.pstatp.com/large/2f300049b8adbcf5825实在劝不住,还是找个花了几百块钱买了把据说什么合金刀的,我这里不再说了,免得有广告之嫌。

过了两天,顺丰快递把他那把合金刀送到了,真是一把好刀,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自己也拿着把玩个不停,得意得不行不行的。

看完他的得意兵刃,忽然想到一位篆刻大师来,想起他那方用钉子刻出来的印章。

http://p1.pstatp.com/large/32300024b989ef73a01吴昌硕,浙江省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这个传奇故事就是关于他的。

吴大师盛名之下,能得一方他刻的印章,成为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有一天,吴昌硕的老友朱砚涛在酒宴之后,拿出一块白芙蓉石求他当众刻印,白芙蓉石石质极细润而雅净,有藕尖白、羊脂白、白玉白、猪油白等,这方石头白中微带青气,如琼浆初凝,极为细嫩洁白,一望而让人爱不释手。吴大师一看就知道是好石头,可身边没有刻刀啊,身边恰好有个精灵鬼出了个主意,找来一枚大铁钉递给吴大师让大师试试,真是所谓”善书者不择笔“,咱吴大师善刻者不择刀,略一思忖,挥钉便刻,只见石屑纷飞,一方篆法精美,章法精巧,疏密有致的印章旋即刻成,好印不能无款,吴大师找来剪刀,以剪刀为刻刀,又添加了几行边款。(如下图)

http://p1.pstatp.com/large/2f4000494fc9b35de8e大家可以观察,一方印章,十二个字,笔画停匀,收放自如,该交待的地方精细如笔,而布局之疏密有致,真的是”疏处可使透风“看”石“字下边,透气,”密处不使透风“,看藏书二字,真真挤得一口气都透不过来。再加是无印稿的直接刻在石头上的,大师之功,怎不让人叹服!

想到这个故事,忽然想到那个篆友的那把”合金刀“来。可见,真正的篆刻大家,好不仅好在刀上。更多是在工具之外,是全身的真功夫。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