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刀法:初学者建议从切刀开始练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篆刻入门心得:关于刀法的一点体会
原创 谈艺录 2016-03-10
22:17:38
其实,关于刀法这个事儿,还真不好用写心得的方法给大家理出条道来,据说古人有复刀、补刀、埋刀、舞刀、涩刀、留刀等多种刀法名称,听上去是不是很厉害,但如果概括地说,就是切刀与冲刀两大类。
因为只有一个人,也没办法给大家上我自己刻字的图,决定从网上找点图来,这里先说明一下,不跟大家打嘴官司。
先说一下冲刀,如下图:
http://p9.pstatp.com/large/3260002e20e27a5922f对,这就是冲刀,刀与石头的角度大概是30度至45度,入刀深浅看力度,这个力度在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入刀浅一些,一是为了刻完容易磨掉,一是为了学会从容控制入刀深度,先从浅刀开始练。再说冲的力度,就是向前运刀的力度,不能用蛮力,如果刀是锐刀,入石爽利,就应当学会控制速度,否则就会显得滑溜,没有古朴凝重的感觉,如果是钝刀,入石不爽利,也不要着急用力,可以一节一节地冲,而不是一刀用死力,一个劲的向前冲,冲刀的时候刀与石的角度可以保持在30度左右。
总之,冲刀之刀,不能急着向前冲,要注意迟涩。而且冲刀最初学习,多用于短笔画的处理,保证与印稿的完全吻合,而不是一味地冲过去,最终破坏其他笔画。
典型的冲刀之法的篆刻大家如齐白石的作品:
http://p3.pstatp.com/large/3260002e4312294c0b5怎么样,看上去爽利可亲吧。
再说一下切刀。如下图:
http://p3.pstatp.com/large/3270002e28f8c48c523当然,黑色部分就是入刀的深浅,这也跟自己的腕力,以及对于刀的控制。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笔画的方向,斜刀入石,刀与石的角度大约为60度左右,先将刀锋切入石内,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就像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挪动。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刀的痕迹,显得沉稳泼辣。
典型的切刀的例子像丁敬那样的朱文印:
http://p1.pstatp.com/large/3230002e24821aadb20你能从这方印上看出来切刀的痕迹吗?一刀一刀的,大成持重。
不管是冲刀、切刀,最重要的是不能急,初学之时,应当缓缓用刀,入石不要那么深,用力也可以缓缓用力,不可操之过急。学习用刀必须注意用迟滞,先练短笔画,再练长笔画。
篆刻刀法:初学者建议从切刀开始练
篆刻初学者,最初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线刻不直,篆刻老手给出的建议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多刻就直了,这其实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却依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就是练习刀法时,从切刀开始。
一、一个观察
我们来观察晚清的几个篆刻宗师的学艺过程:
赵之谦:浙江人,天分极高,书法水平很高,也走印从书出的路子,学篆刻刀法从浙派入手,后又转学皖派,最终印外求印,融入秦汉碑版、权诏、镜铭等元素,成一代大师;
http://p1.pstatp.com/large/1b7a0001db5a6d54abb6
(赵之谦刻“餐经养年”)
吴昌硕:浙江人,学养深厚,也走印从书出的路子,书法水平也很高,学篆刻刀法从浙派入手,后广及封泥、砖瓦元素,得浑朴苍茫,成一代大师;
http://p1.pstatp.com/large/1b7900035629e7b2f896
(吴昌硕刻“竹趣园丁”)
齐白石:湖南人,据传木匠出身,画家,自学刻印,后见丁敬、黄易印谱原拓本,始进入系统化临印学习,可见也是从浙派入手,后又从赵之谦处得到启发,再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刀法和气势锤炼,后又参以印外元素,终成风格独特,名扬四海的篆刻大师。
http://p1.pstatp.com/large/1b7e00005daed84be444
(齐白石刻“鲁班门下”)
以上几家大师,有个共同点,即这些大师们最初始进行系统化刀法训练时,都是从浙派开始的。
浙派的刀法上承明末朱简短刀碎切风格,丁敬大师以自家独创精神开创了行刀波磔而进、锋棱毕现,线条古拗峭折的浙派风格,总之,我们说,浙派的刀法风格是以切刀为主的。
二、冲、切刀的区别
我在前期的文章里多次详细地解说过冲刀与切刀的区别:
http://p9.pstatp.com/large/1b7a0001c454dc13e6e8
(冲切刀刀法示意图)
切刀的具体的运刀方法是在刀角入石之后,用入石的刀角为支撑点,将部分刀刃向着线条发展的方向上强行压入印石;
冲刀具体的运刀方法是以一个刀角入石之后,向着线条所需的一个方向连续不断地推刀,用刀刃切割石面,运刀的周期基本上是完成一个笔画或一段线条。
一般情况下,冲刀的风格是婉转流畅和劲爽,切刀的风格是苍古、朴素、稚拙。
需要注意的是:冲刀一般运刀刀程较长,虽然不用接刀,但更讲究一刀刻成,相对较难把握,切刀运刀刀程较短,虽然需要接刀,但接刀过程中仍可进行微调,相对较易把握。
三、新入手学习者适合以切刀开始
综合两种刀法的特征,相对来说,初学者应当先学切刀,后学习冲刀,其原因很清楚,切刀运刀刻画的距离短,因此容易把控,初学者只要一切接一切的刻下去,可能不见得刻得很好,但不会有很大的偏差。印稿中写出来的内容,大致都可以表现出来。
冲刀则不然,冲刀必须非常熟续,而初学者一般情况下没有大量实践的积累,一个长笔画,需要冲刀一刀刻就时,中间一有阻(比如砂丁、比如腕力因素),则刻出来的笔画就有可能出现歪斜、走刀,一旦出现歪斜,印稿中的笔意就无法体现,而走刀,则或破坏印面,或弄伤左手。
切刀更利于印稿的复现,保证作品或临印的完整性,对于缺少刀法训练的新手来说,更有益于保持兴趣完成作品。
四、冲刀、切刀并不决定篆刻风格
有的新手说我学切刀了,将来是不是就成了浙派风格啊,其实我们上面说的刀法与印章风格的说法并不绝对:吴昌硕惯用冲刀,但同样能刻出来面貌苍浑的作品;徐三庚惯用切刀,但印风照样婉转流畅。上面所提的建议也只是针对初学者来说,当临刻和完成了大量的作品之后,每个人对于刻刀的掌控能力会自然提高,渐渐长程冲刀也可以稳定操作,选择何样的篆刻风格,刀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http://p3.pstatp.com/large/1b7c000064f713d628e5
(徐三庚刻“有所不为”)
刀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的建议是初学者在起始学习时,可以尝试以切刀入手,似乎更易上手。而其实对于刀法学习,依照每周三到五方的临印量来练习下去,就算冲刀也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入手的练习,所谓总是刻不直之类的话,还是只有一个答案,你练得太少了,道理容易明白,实际操作起来,能坚持下来的才是成功者。
(【老李刻堂】之12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