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基础:金文篆书学习的“四大国宝”
|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学篆刻:金文篆书学习不可错过的“四大国宝”
我们无数次的强调,学习篆刻不是单单地学会“刻”就好了,还要注意学会“篆”,这里的篆,指的不仅是字法、篆法的篆,还有篆书书法的篆,甚至我们在强调临摹汉印时,也要求大家注意残留在大量汉印里的书法痕迹:
http://p9.pstatp.com/large/2ebb0003fa5d583dbab8
http://p3.pstatp.com/large/2ebc00025f17be22bee5
http://p3.pstatp.com/large/2ebf00025bd7fa2e7dca
(笔墨味残留比较清晰的汉印”平安长印、大将长史、奉礼单印“)
而篆书书法中,甲骨文书法之后,紧接的就是金文书法。
谈及金文书法,最重要学习的是被称为“四大国宝"的《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我们逐个来说:
《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p1.pstatp.com/large/2ebc0002e74721bdcf04
(大盂鼎实物照片)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鼎内壁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所载的篆书书法笔力古拙雄强,线条苍劲。结字十分讲究,我们看:
http://p3.pstatp.com/large/2ebc000285be225218e6
(《大盂鼎》书法)
我们看其中大部分字在结构上的讲究到了极致的程度,比如“无”字,比如“在”字,结构上的避让、错落,疏密、轻重都堪称典范,中国书法中文字的最朴素审美因素,在这个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十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完美地体现在这么古朴的作品中。
《散氏盘》
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p3.pstatp.com/large/2ebf0002f3355995f128
(散氏盘实物照片)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内底有铭文19行350字。《散氏盘》篆书书法线条粗犷豪放。与《大盂鼎》所载篆书书法不同的是,它的结字多是扁圆形,随势而生,生动活沷。章法上也无拘无束,被后世称为篆书中的草书。
http://p3.pstatp.com/large/2ebc000294efc4559696
(《散氏盘》书法)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口中衔环。
http://p3.pstatp.com/large/2ebe00002d4b7a0445a2
(《虢季子白盘》实物照片)
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内底铭文8行111字。
http://p1.pstatp.com/large/2ec00002e0fc67030ca3
(《虢季子白盘》书法)
《虢季子白盘》所载线条温润洒脱,文字结体严谨匀称,已渐有小篆丰姿,整个作品章法空灵疏朗。
《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时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http://p1.pstatp.com/large/2ebc0002f67f88ebc294
(《毛公鼎》实物照片)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字形则结体瘦劲取势,虽在章法上仍规整,但每个单字则长短参差,富天然之趣。
http://p3.pstatp.com/large/2ebb000496dc32b1f33f
(《毛公鼎》书法)
以上四件国宝均西周时期作品,基本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篆书样本,其形态最接近原始状态,也最富有古典之美,这跟篆刻所追求的古典之美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说,学习篆刻,这四部作品,是不可错过的篆书书法临摹样本。潜心其内,当能尽得篆书古朴厚重典雅之气。
(【老李刻堂】之16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