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临汉印临个啥?学什么?
|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篆刻入门:篆刻临摹学什么
原创 谈艺录 2016-09-01
20:54:10
前两篇文章先讲了一个“印宗秦汉”的概念之后,又说了说为什么印宗秦汉,我们大体上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学习篆刻,跟学习书法绘画一样,都是从临摹开始,不同的是:“书学晋唐,画法宋元,印宗秦汉”。我们知道了印宗秦汉以后,就确定了临摹的对象,但找来秦汉印章样稿,买好了石头,开始临摹了,又从临摹中学习什么呢?
http://p3.pstatp.com/large/ca50007d26ace293cc9 (汉玉印:魏霸)
大部分名家是从秦汉印里找营养,找营养的办法就是临摹。
比如吴让之,他在《吴让之印存.自序》里说:
“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
http://p3.pstatp.com/large/d030003229a4d369be8(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
很明显,吴让之学邓石如不假,但从十五岁之后,学了汉印十五年,又拟近代名工,而且“求肖乃已”,不刻像不完事。
赵之谦同样,胡澍在《赵撝叔(赵之谦的字)印谱.序》里说:
“吾友会稽赵撝叔同年生有异禀,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遵龙泓,既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两派,力追秦汉。”http://p3.pstatp.com/large/ca50007d2c89ad1a88c(赵之谦:餐经养年)
很显然,也是大量临摹。大篆刻家朱简曾刻古玺印汇录五册八集,前后用了十四年,手摹周秦至元明玺印,并且加以详细说明,写成《印品》。
http://p1.pstatp.com/large/d040004617717117057(朱简:又重之以修能)
例子太多,不一一列举,结论是,临摹很重要。
那从临摹里学什么?大致从技法角度,要学的应当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就算把字法和篆法合二为一为书法,也大致是三样东西要学:
1、学书法
篆刻所用的文字为篆书,这跟现在我们通用的文字区别很大,而且篆书又专门细分出来一个分类用于摹印,这类文字大致只用于印章:
战国时的古玺文字、秦代的摹印篆、汉代的缪篆、殳篆和鸟虫篆、魏晋的悬针篆、唐宋之后的叠篆。
http://p3.pstatp.com/large/d04000462288919c40d(仔细看,摹印篆跟小篆可不是完全一样的)
一路下来,文字的篆法不一,而且不同的字可能篆法相当近似,如果不认真研习,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拼合,出来的可能是另外一个文字,那印面刻成的,或许就是错误的了,这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例子,就算当代的名家,也有发生的例子。
2、学章法
篆刻是经营方寸之地的艺术,所有经营都限于印面这个非常小的天地,因此,章法非常重要。http://p3.pstatp.com/large/ca50007d646f7991152(汉印:闵胜之印,思考一下,闵胜为啥那么肥大,之印为啥那么瘦小)
临摹古印或名家印,看他们的印中点画之间的向背,一个字出现在印面上应当如何写,几个字合在一起应当如何写,那里应当斜,哪里应当直,那里应当方,那里应当圆,那里应当长,那里应当短,那里应当收,那里应当放,那里应当有照应,那里应当有配重,都可以从临摹的名作中找到依据,学章法往往越学越有趣味。
3、学刀法
刀有冲切,又加冲切结合,临摹的过程就是练刀的过程,就是找石头与刀之间感觉的过程,为什么我们强调临摹上千方印,手中的刀才会“稳”,就是这个原因,这是个硬功夫,有再好的理论感觉,不动手去练,是刻不出好作品的,必须要有一个练习的过程,日积月累,最终“心手相应”,而练习的过程就是“心摹手追”的过程。http://p3.pstatp.com/large/d0100072d77f24202ec(齐白石:鲁班门下,体会冲刀的爽利)
http://p1.pstatp.com/large/d0200047bf699d68da4(丁敬:玉几翁,体会切刀的古拙)
心里想的,要手上有感觉,才能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看十次别人的冲切刀,不如自己的临摹的过程中实际操作一次。
总结一下:临摹过程中,一边学习印文的篆法与字法,一边要了结整个印章的结构与章法,同时熟练达成印章最终效果的各种刀法组合。
(【老李刻堂】之3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篆刻入门:能从临摹里学点啥?
前面写过几篇关于《汉印为啥这样牛》《零基础,一步一步学篆刻》等文章时,提到过篆刻学习的过程中,临摹非常重要,今天有点时间,再把临摹这件事儿说得更清楚些。依然只是我自己的体验,希望有点用,名家大家,别打我就好。
人自出生之初学说话,就叫牙牙学语,所谓学,就是向别的擅长的人学习。小孩子听大人怎么说话,于是自己跟着发相似的声音,于是学会了说话,看大人怎么做事,于是学会了做事。对于篆刻,同样是这个道理。因此古往今来的所有篆刻学习者,包括那些大家,没有一个不从临摹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的。所谓师从,所学的师父水平高下放下不提,也当提供更好的作品供学生临摹才对。因此,篆刻教学,也当从临摹做起。
http://p1.pstatp.com/large/3270009acef7678ac53那么,能从临摹里学点啥呢?
我们说,篆刻虽然就只是在一方小石头上经营,经营的空间不像书法、绘画那么宏大,但虽然只是方寸之间的经营,却比书法绘画更多了“刀法”这一特有技法。再加上石有方圆,印有大小,字有金篆甲骨,印有红白之分,更加多出来更多需要学习的信息。
既然有书法、章法、刀法三个方面需要学习,应用又完全在一方小小的石头上,那就分别说说。
先说书法,前几天写过一篇有关汉字造字法的文章,说“六书”,有好多朋友说,那个可能跟书法不相关,其实不然,明白六书,是理解汉字造字规律的重要思路,古文字一个笔画的偏差,有可能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不仔细去学习,就有可能想刻甲字,出来的却是乙字,闹出笑话来。而临摹就可以大致知道更多的常用字的刻法,知道想刻的字,以前的人是怎么写的,在一方一方的老印章临摹中,掌握篆书书法以及其他古文字书法的书写规律。
积的时间越久,识篆越多,掌握的也越多,慢慢积累,最终每想刻什么字,心中已经有了大致面貌,既不会出错,又不会出现在篆书字典里查出来的字一样呆板,所谓,心中所出,比照猫画虎,更加生动。比如,临摹汉印,其实是掌握了汉代篆书的书写。
http://p3.pstatp.com/large/3e40000a8055f02632b(汉《韩仁铭》)
http://p3.pstatp.com/large/3e70000a8ac6d68c819再说章法,古人的篆刻印章,特别是那些大宗匠们的作品,在章法上无不匠心独运地体现出章法乐趣,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白红阴阳交错,一字有一字的妙韵,几字有几字的组合生趣,石头大小不同,方圆不同,笔画的长短不同,粗细不同,何时该收,何时该放,都经过不断的试验磨练,而我们临摹这些成品,大都会挑自己理解的较好的作品加以学习,不知不觉间就接受这些篆刻章法的熏染,进而掌握这些章法上的安排技巧,体会古人们匠心熟虑的艺术精粹。
因此,临摹篆刻作品的时候,一方面要临得像,不说完全像对着强光的“向拓”一样精确吧,也至少要像模像样。一方面又要体会原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布局,会什么会这样安排。这样的话,临一方印,就收获一方印的布局章法的方法,比如借边,比如满白,比如破形,比如粗细,比如“计白当黑”(这个我后面会专门来写)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吴昌硕的“甲申十月园丁再生”印,为什么上面的边几乎全部挠边,又为什么“丁”字以园点落在厚重的底边上,而“生”字的下两画又伸脚到园字下方的空地,配重,布白,都可见到大师思索。
http://p3.pstatp.com/large/3e40000a71c831d503e
(吴昌硕“甲申十月园丁再生)
再比如丁敬老人的“白云峰主”印,“白”字头部的留红,恰以“主”字的上部两个留红互相呼应,“云”与“峰”两个字又完全不留红,“密处不使透风”,章法之巧,可谓天工。
http://p3.pstatp.com/large/3e70000a950e34c4317
(丁敬“白云峰主”)
临摹的印越多,在自己以后创作作品时越能得心应手,不由自主地意与古会,成就好的篆刻作品。
最后说刀法。刀法前面我专门写过,中国人讲庖丁解牛,熟能生巧,国外人讲肌肉记忆,都是常久练习之后形成的手上技能,要练成好的刀法,一定是日日刻,月月练的结果,到了最后,心里想刻什么样,在刀下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就像拿笔写字,就像骑自行车,就像开汽车,就像走路一样自然,因为自然,所以更有生趣。在临摹前人作品时,注意前人何时用冲,何时用切,何时冲切并用,何时刮擦,何时锥凿,一边临摹,一边要体会,为什么用这种刀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有这样的考虑,久而久之,刀法与章法均在一字一印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其实,临摹虽然是照样画葫芦,算是一种体验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创造了我们自己心中的作品,书法、章法、刀法,都可能在熟练之后,创造出自己浑然天成的作品。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36)图片来自互联网
为什么篆刻入门要学汉印,能跟汉印学点啥?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0/86f9ae6072e749f4840df3b2473b758e_th.jpg
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经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曾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怎样临摹汉印,也曾经是一个精彩的话题。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动手,也有人从流派印动手,只需方法得当,都能有所成就。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美习气、创作准绳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汉印动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发展的路子更宽,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积习,不为门户所囿。所以,大多数篆刻家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动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0/075cf341cce846f3ad3a0456ab93dfa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0/7760fee944594b5e8e35c0268f82b8c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0/db317e57786743eabae77aef1f733762_th.jpg
临摹汉印的方法
临摹汉印的具体做法,在许多基础读物上都能见到,都可以参考,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对有兴味临摹汉印的读者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临摹汉印前该当有一些必要的基础训练。学习刻印的初始,还是要刻一些简单的线条,了解石性,掌握用刀的方祛,进而能把简单的文字刻成形。待有了一定的控刀能力,再开始临摹文字较少、笔画简单的汉印。这样由简至繁,按部就班,有利于进步学习兴味。
第二,尽量不要采用取巧的办法。如今许多指点临摹汉印的读物上都引见一种方法,即先用透明纸蒙在临摹模板上,用浓墨将原印描在于从一开始便能做到文字形体比较精确,又可以避免将印稿反写到石面上的困难。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容易产生对“渡稿”的依赖。而将印稿直接反书到印面上,是每一位学习篆刻的人都必须过的一关。所以,最好是在临摹汉印的阶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书印稿的训练。开始的时分,自然不可能写得很精确,但可以用镜子照着看。石面上反书的印文,在镜子里可以看到正书的效果,对照临摹模板,反复修正,力求精确。临摹多了,游刃有余,自然能找到感觉。这时就可以丢掉镜子,直接在石面上修正反书的印稿。不用渡稿的方法,而用毛笔直接在石面上写稿,并且能从反书的印稿中判断文字和章法的效果,是从事篆刻创作的基本功。而这种基本功如果是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手好”,好的出手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第三,临摹汉印,要注重形似,注重规矩与法度。对于临摹汉印,许多人会说,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这种说法无疑是不错的。但实践上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对汉印之“神”,是难以捕捉的。特别是对那些以临摹汉印为入门初阶的人来说,形是最基本的入门途径。要做到“形神兼备”,只能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是不切实践的要求。因此,对初学者来说,临摹汉印一定要用心追求形似,追求规矩精严。一举一动合于法度,一颦一笑酷似古人,忠实于原作的每一个细节,不妄加改动。而汉印的精神与气质,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染与熏陶,是由不盲目到盲目的一种引导,是不期而然的结果。而一旦你对汉印的精神和气质有了认识和领悟,懂得了怎样形神兼备地临摹汉印,实践上你曾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曾经可以不用临摹的方法来学习汉印,而可以用创作的方法来自创汉印了。创作中对汉印的自创则需求遗貌取神,重在神似,与临摹学习的阶段完全不同。
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对汉印体貌的形似,而得到的却是高雅的精神和气质,这是由汉印本身的高贵质量所决定的。古人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种要求,叫“坐如锺,立如松”,这看上去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的实践意义却存在于精神与道德之中。一个坐如锺、立如松的人。大体上不会是什么鸡鸣狗盗之徒。笔者在这里特别强调对汉印形体规范的形似追求,其本质是在针对时下流行的弊病。一些人坐不稳,站不直,便学着卖弄风骚,以为这就是好的神采。并且以为只需有了这种神采,形体再丑也可以不顾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只能哗众取宠于一时,而最终得到的却是走向艺术高峰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第四,临摹模板的选择,平正、工稳、清晰、残缺是最基本的准绳。在此基础上,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在临刻汉印的初期,对汉印风格的认识自然不可能很深,本人的爱好也总有局限性。汉印作品有的精美,有的浑厚,有的气象博大,有的富无情趣,根据本人的爱好,选择任何一种风格的汉印临摹学习,都会有所播种,并且都不会有不良的后果。临摹得多了,对汉印的认识加深了,个人兴味自然会逐渐拓展.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宽。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要留意由简入繁,先易后难。按部就班是重要的,但兴味更重要。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一方印,又特别想临刻一下,则不论繁简,都可以尝试。起初刻得不像没有关系,但应该认真分析比较,找出差异。好的范本不妨多次临刻。
第五,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多读汉印,广泛浏览,深化品尝。读印和摹刻结合起来,心摹手追,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印是临摹汉印的另一种方法,是不用刀与石,只用纸和笔的临摹方法。写印好像学习书法的临帖,最后阶段可以用拷贝纸蒙在汉印上依样描摹.进而可以对着汉印摹写,较之用刀用石临刻更为简便,也节约工夫和精力,因此可以每天写,反复写,不拘条件,大量摹写。这对于学习文字的篆法和章法的排布,都是一种便捷的方法。写印其实也是读印的一种方法,手眼并用,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加深记忆。写印不能代替用刀用石的临刻,但如果配合运用,自然会相得益彰。
篆刻入门:临汉印临个啥?
大概四个月前,我建了个群,进群的都是篆刻爱好者,打从建群之初,宗旨就是i汇集同好、传播篆刻相关知识,当然,也有一大部分爱好者进群就是为了学习篆刻,最初进群时,完全的小白,于是,小白在群里学会了临摹,临摹是“印中求印”,学习的对象是过去的印章,四个月过去,大凡最开始入门,完成100方作业的同学,刻起印来,就大致都有点感觉了。也在另一个问题,这100方印章作业,全部是汉印,有的朋友临了几方、十几方之后,觉得没有趣味、枯燥,放弃了,去明清流派印里找有意思的印去临了,这当然无可厚非,调剂一下绝无不可,但忽然就让人想到一些问题:汉印临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完,能从汉印里临到些什么?这是很难条分缕析回答清楚的问题,但最终的答案却可以简单化,就是:篆刻人可以一辈子都临汉印(当然不是停在临汉印上不创作,不创新。因为我们最终学篆刻的目的还在于表达生活,现代生活里的很多新鲜事物,汉印并不一定能够表达)。
清代浙派出过一个大师叫奚冈的,他在印跋里说过一句话是:“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意思很明了:学印,就学汉印,学诗就学唐诗,学书法,就学晋字。
于是,我们学汉印是前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往深里究,大致学汉印就是在汉印里基本包容了篆刻形式语言的基本要素和印章的精美典范,不管是面貌,意境,字体无不具备。初学者足可以从中学到非常有用的篆刻语言。
学篆刻每人有每人不同的学法,我比较支持印宗秦汉的理论,因此就要求在我的群里的朋友扎实地临汉印,明代篆刻家苏宣说:“而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锺、王,而非复锺、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变,化者愈化,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印略》自序),学篆刻最终是活在”变化“上的,就是将来一定要从秦汉古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但要跳出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深深知道”古“人是什么样子,把秦汉古人的东西真正学扎实了。才有可能变化,这跟随心所意的”乱变“是不同的。艺术上要的是真正的艺高人胆大,而不是因无知而无畏。
当然,就算大家都印宗秦汉,其实理解上也是千差万别的。
浙派祖师爷丁敬说:“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王德溥印”的印款)
http://image104.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3/1712/94125237_1
(丁敬刻“王德溥印”)
他的学生浙派大师黄易说:“汉印有隶意,故气韵生动,小松仿其法”(“得自在禅”印款)
http://image104.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3/1712/94125237_2
(黄易刻“得自在禅”及边款)
篆刻天才赵之谦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何传洙印”印款)
http://image104.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3/1712/94125237_3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
http://image104.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3/1712/94125237_4
(“何传洙印”的边款)
写意派大师吴昌硕说”汉印之最精神者神隽味永,浑穆之趣不可思议者,非工力深邃未易摹拟也。“(“吴俊之印”印款)
http://image104.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3/1712/94125237_5
(吴昌硕刻“吴俊之印”)
粤派祖师,现当代人学得最多的印派的创始人黄牧甫说:“印人以汉为宗者,惟赵撝叔(赵之谦)为最光洁,鲜能及之者,吾取以为法。"(”臣锡璜“印款)
http://image104.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3/1712/94125237_6
(黄牧甫刻“臣锡璜”)
由以上印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古往今来 的大师,没有不摹秦汉印的,而且,他们得到的东西也不完全一样。我们临汉印,要学哪些呢,这个我以前写过专门的文章,但似乎太过微观,今天需要再统一一下思路。
最终我们都会走上”印外求印“的路子,不再”印中求印“地临摹,那么,在印中求印阶段一定要知道,我这一段时间临摹是为了什么。
“印外求印”的旗手赵之谦说得好:“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刻印以汉为大宗,胸中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致,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碣造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这段话送给所有临汉印的朋友,也即我们现在临汉印,在汉印里讨取的是“规矩”,是“技法”,是“功力”。
比如汉字的字法,汉篆书法与缪篆的特征,比如铸印与凿印的刀法特征,比如任疏任密的章法规律等,比如汉印的浓重“金石气”,大部分篆刻形式上的内容都来源于秦汉印章。
当我们在汉印的临习中找到规矩,锤炼出来刀法功力,体会到金石味的意象之后,我们再到明清流派印章里找找文人雅意,再到印外去找找生活体验,感受一下山川日月,体会万事万物,最后才有可能一切因缘奔赴腕底,成就我们自己的篆刻风格。
总之,把汉印临到篆刻的规矩、技法、功力都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再说吧,其实,大部分篆刻家一生都不曾放松过对秦汉印的临摹,我们现在说,汉印临够了,不好玩这样的话,实在是太早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