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篆刻学习:陈巨来是怎么学习篆刻并这样上石的经验

(2018-04-03 08:38:01)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陈巨来是怎么学习篆刻的?

原创 谈艺录 2017-07-25 17:19:53

现在篆刻界有一大现状,提及学习篆刻,似乎大家一窝蜂地投向陈巨来,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是现在学习篆刻,篆刻最初的作品,大都是给朋友或者自己刻姓名、别号、诗句等闲章(词语印),而这一类印章,大多不致污损藏品,又秀丽典雅,因此喜欢的人很多。

原因之二是元朱文的精工秀雅的艺术特质,是雅俗共赏的。

由此引起的艺术审美潮流是喜尚元朱文的,因此,当问及元朱文谁的印最好时,被告知,陈巨来,“元朱文为近代第一”(赵叔孺在67岁时给《安持精舍印最》的题款。)。既是第一,当然从他开始学,于是,大家都学陈巨来,不管自家艺术气质与性格类型,不管任何条件,闷着头学陈巨来的大有人在。

既然大家都学陈巨来,那陈巨来又是如何学篆刻的呢?最翔实的资料当然是陈巨来先生自己写的《安持人物琐忆》,但这书又写得文言不文言,白话不白话。很多初学者想把安持先生学印的经历拿出来学习一下,于是,今天就来说一说。以下的内容大多来自《安持人物琐忆》这本书,我这里只是换成自家话写出来罢了。

http://p1.pstatp.com/large/2ee300011cc97592c4bb

(《安持人物琐忆》书影)

陈巨来先生最初学印是拜秀水陶惕若先生为师学习的,但后来发现没有成绩,天天在家闭门造车。

关于入门


大概17岁的时候,他仿了一方吴昌硕的“癖于斯”。

http://p3.pstatp.com/large/31c10000f2dab60827aa

(吴昌硕刻“癖斯”)

(翻了吴昌硕的印谱,只找到了这方“癖斯”,有可能是陈巨来先生记错了)

恰好这一年的某一天,赵叔孺先生到陈家访问,陈父就把陈巨来先生临的禇遂良《孟法师碑》的字样以及他刻的几方印给赵先生看。

赵叔孺先生一看即说:“世兄的字,太差了;这刻的印,大有道理,将来必成名家的。”

按:后来陈巨来一生以印名世,赵先生可谓一语定终身啊。

又按:后来学陈巨来的同学,往往觉得陈先生一生不以字传,就觉得他在书法上下的功夫浅,这其实是不妥当的,他17岁时,已经大量临习《孟法师碑》,这也是唐楷中的精品了。虽然后来陈巨来先生的印风在元朱文的分类里走的是偏“工艺属性”(另外两种是书法属性和印章属性)的风格,但他的这种风格依然是有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做底子的,因此,不管是楷书、隶书、篆书,学篆刻,先练上一段时间的书法,决不是走弯路。

赵叔孺走后,陈巨来的父亲就对陈巨来说,“赵老伯说你的印很好,字不像字。”并逮着陈巨来大骂一顿。

陈巨来于是觉得字不好,不学字了,专心刻印,于是到书店里买印谱来学,当时,不知道从何学起,于是,买了二本邓石如印谱,回家乱仿,当时的印谱出得粗糙,印谱中有别人双勾摹刻的也混在印谱里,陈巨来也照仿不误,“大仿而特仿”。

有一次在另外一个人家里做客,陈巨来看到赵叔孺在座,就上前自报姓名请赵叔孺训教。

赵叔孺就跟他说:

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汉印中有“太医丞印”一方,“太”,“医”两字笔画悬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适当,看上去要匀称顺眼,多者不觉得其多,少者不觉得其少,此即所谓章法也。

(按:这种章法理论其实这就是邓石如的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理论的白话版,也是赵之谦认为的他从汉印里学到的疏密“一聚一散”的“不坏之宝”。)

http://p1.pstatp.com/large/31c50000f35056c6f2c7

(一再提到的汉印“太医丞印”)

陈巨来听到赵叔孺这句话之后,似乎开窍一样,得到启发,于是每逢周日就去赵府请教,当时,商务印书馆正在印《十钟山房印举》。

http://p3.pstatp.com/large/2ee300011cca0bbb6777

(《十钟山房印举》书影)

按:这本书是陈介祺收藏古玺印印谱的合集,目前人美也还在出版这套书,网上也有得买,但印工较差,听群里的朋友听说,有时候网上买书会发货这个版本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印蜕要清晰得多,运气好才会遇到。或者财力较充足者,可径直买西泠印社版本,是个不错的版本。

陈巨来买来之后,赵叔孺就让他专心研摹,并且说明这样“自有心得,比我教你,要好得多云云。”自此以后,陈巨来真正的“得窥门径,艺日有所进矣。”

显然,临摹古玺印仍然是最正确的学习篆刻的方法。

关于仿汉


注意,这个时候,陈巨来还不是赵叔孺的正式学生。民国十年(1921年)立春,陈巨来这个时候已经20岁了(这个时候赵叔孺48岁),打从这一年,他算是正式入赵叔孺门学印。这个时候,赵叔孺给他的指点是:

”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你看,吴昌硕许多学生,无一成名能自立者,因为太像昌老了。”

当受到这样的指点之后,陈巨来不再学习赵叔孺的章法,而“专仿汉印为事”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也正是有扎实的汉印基础,才有后来的陈巨来,这跟我们认为的正是因为有汉印基础,才有后来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一样。现在学陈巨来的人中,很多人不学汉印,或者学不久,尚未“入汉印”,就急着“出汉印”,这是不可取的。

关于刀法


赵叔孺一辈子刻印,几站不为人见,陈巨来先生说他曾获见三次刻印。其中有一次,陈巨来先生仿刻了赵之谦刻的“小脉望馆”白文一章,刻得几可我乱真,赵叔孺非常高兴,为仿了赵之谦的原款,并代陈作了边款。

http://p3.pstatp.com/large/31c00003e0226ead22ea

(赵之谦刻“小脉望馆”及边款)

http://p3.pstatp.com/large/31c50000f3519e4a14dc

(陈巨来仿刻及赵叔孺刻款及陈巨来后补款)

在这个过程中,陈巨来见到了赵叔孺的执刀方式:

“其执刀方式,与吴缶老所示余者,毫无二样也。(横执刀,刻时从右而左的。)”

吴昌硕的执刀方式是什么样呢?陈巨来在另一篇文章里说了,吴昌硕的原话就是:

“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

因此,当我们不停地讲切刀,冲刀,谁家的刀法时,真正刀法纯熟的人,他们不讲刀法,但却刻出千古杰作。 我们的经验还是:多刻印,多刻印,多刻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只有多刻,我们手中那把刻刀,才会听我们的话,才会心到手到,不这样,就是有再高的章法水准,再高的书法水平,在印面上也体现不出来。

关于文字功底


赵叔孺曾经将《汉印分韵》中所未收的汉印文字,一一依照存世印谱中印蜕中字,摹出来补原书遗憾,后来他又让陈巨来先生把

“《十钟山房》中之文字补摹增入,又得约二千字,并让陈巨来粘成六册,仿《汉印分韵》例,以诗韵平、上、去、入排列之,名曰《古印文字韵林》云”

把《汉印分韵》这样的字典中没有收录的字收集起来,再补入字典,这当然是有心人才做的事,至于后来这部手稿是不是有笔墨官司我们另论,我们只说,陈巨来先生曾经做过为了编字典,将《汉印分韵》中未收录的字,重行补入这一件事,这样的事做起来是需要对这本字典非常熟悉。远不是我们当前所做到的,需要创作了,遇到某个字不会写,就拿出《汉印分韵》这样的字典去查。这是硬功夫,这种硬功夫,类似于邓石如在半年之内把《说文解字》写了二十遍,拿手稿送人。

学篆刻的人,都应当有一项真功夫,就是“啃字典”。

“啃”过字典,文字功夫才会扎实。篆刻是门慢功夫,一定不要急。

综合以上这些,有三条可以提供的建议:

1、学陈巨来而找不到出路的朋友,可以在临陈之余,向汉印里找找,那才真是源头活水。那也是陈巨来的老师,也是赵叔孺的老师,当然,也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

2、多翻翻字典,像《说文解字》、《汉印文字徵》这样的字典,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认,学一学,于字法、篆法都有所认知;

3、多写写书法,以突破陈巨来偏工艺印风的限制,使自家的印风兼容并包,获得更长足的发展。(陈巨来后来精力多致力于篆刻,书法下功夫不深,这局限了他的发展,他不像吴昌硕那样在石鼓文上沉浸多年,至老不已。)

(【老李刻堂】之173,文中所述文字,部分引自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这本书目前网络上也有出售)

篆刻实操:陈巨来是这样上石的

原创 谈艺录 2017-07-20 15:53:31

关于水印上石,写过好几篇文章了,但仍然有新学篆刻的印友不断来问,因为要把印稿渡到石面,渡之后的结果又能保持原稿的神采,这实在是一个需要安静操作又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准的事儿,水多可能洇湿稿子,上石效果自然漫漶,水少墨不下稿,石面没有墨迹,又需要再描增一遍,描的过程,又会损失一点神采,墨的干湿,墨稿写好后,停放时间的长短,石头磨平时用的砂纸标号,磨完石面后印面是否用手摸了石面,石上的清洁度,皮肤的油碱……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上石的成功与渡稿的神采,这实在是需要无数次的实验才能练就的一项“工艺"功夫。

http://p3.pstatp.com/large/2edb000228778852cac9

(陈巨来像)

反写上石的高手们不屑了,直接拿刀在石面起稿的高手也不屑了,在石面直接奏刀的高手也不屑了,我多年前亲眼在荣宝斋见过高手直接拿刀在石面刻元朱文的,看热闹,不知是哪位高人,后来再去寻访,已是“四处茫茫皆不见”了,只在潘家园的篆刻角见有人直接拿刀在大石面上给人刻肖像,神态面目在石面一点点显现,那也算是民间的高人了吧,当时叹为观止,一则惊叹于绘画水准,透视拿捏,一则惊叹于对他对石性刀感的熟稔,总之,水平是极高的。于是就想到上石这件事来,那些不用上石的名家们一定是高人中的高人吧,我且做不到呢,于是,还是老老实实地上石呢。

水印上石的名家还是有的,最近被众多印人师法的陈巨来就是一位,他是被他的老师赵叔儒称为“元朱文近代第一”的元朱文神人,而他的印章依材料,是可以查出来是水印上石的。

有据可查的资料就是《陈巨来治印墨稿》的印行。

http://p3.pstatp.com/large/2ee50000b2b96b0aae0c

(《陈巨来治印墨稿》书影)

这本书我自己买了两本,实在是好书。一则是见了陈先生大量的墨写印搞,水印上石的痕迹仍在,印稿的精细度也实在让人敬佩。书的前言部分由当代篆刻名家陈茗屋先生写就,提供了陈巨来先生书写印稿的方法以及水印上石的方法,他是与陈巨来有交集的,当真实不虚,我重复出来,供篆刻新人们建立信心,像陈巨来这样的名家也是上石的。别被那些民间的高人,庙堂里的高人吓着了。

http://p3.pstatp.com/large/2edb00022be73cdfb49b

(陈巨来的墨稿“金匮室藏”)

http://p3.pstatp.com/large/2edb00022bde912e9a49

(陈巨来的墨稿“好学老人”)

一、写稿

据前言的细节描述中,陈巨来先生是拿美浓纸写印稿的,这个纸是日本美浓地区生产,而且现在已经停产,我们当然无法找到,但方法却是可以学来的。用纸吗,我实际测试过好多种纸,效果各不相同,用到的纸中,在小学校门口买的小学生用的作业本子上的纸,书画店里买来的宣纸,连史纸,都可以,这个倒不必强求,只要熟悉了这个纸的性质,领悟它的洇水去墨各方面的特质,都没有问题,只不过是熟练和多试几次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方法。因此说,写稿上石用纸不必纠结。

陈巨来写稿的细节:

“巨来先生在篆写印稿前,先把美浓纸裁成比印面稍在的小纸,然后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浓纸,用铅笔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轮廓便显在纸上。然后用对折、再对折,乃至数次对折的方法来定位。每对折后形成的折脊,他用小毛笔的笔腹横着轻轻一拖,使折脊留下一条极细极挺的墨线。尤其是书写许多平行线条的印稿,这实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我也未见其他印家用过此种方法。这种对折的痕迹,在印稿中到处可见,可惜经过制版、印刷,已经不太明显。”

细节交待的很清楚,照做就是了。

http://p3.pstatp.com/large/2ee60000b5cae463de52

(陈巨来墨稿“四部堂”)

http://p1.pstatp.com/large/2ee60000b5cd839aa77a

(陈巨来墨稿“竹报平安”)

一张小纸条不断折叠,自然会有折痕迹出现,而且这些折线一定是笔挺和均匀的,这跟篆书的匀空是相通的,陈巨来先生的做法在工艺原理上是可行的,而且具备很好的可操作性,篆刻新要要学习这样的方法,所需的就只是熟练度以及在篆书书法上的认识和练习。

二、上石

我们说过,写稿还是需要对篆书书法的练习,这是前提,没有好的印稿自然谈不上好的印章,上石只是工艺过程,一方好的印章,好的印稿是保证,上面说的折叠印纸的方法利于写稿,是有价值的,印稿写好后,自然是要让它渡到石面上,传统的水印上石,一般是把印稿盖在印面上之后,用清水濡湿,陈巨来先生的方法不是这样,他是这样做的:

http://p3.pstatp.com/large/2ee50000bf546b196fed

(陈巨来墨稿“美意延年”)

http://p3.pstatp.com/large/2ee40002363eabff35ab

(陈巨来墨稿“双铁笛楼”)

“印稿写好后,覆在印面上,一般用清水洁面濡湿,而巨来先生是伸出舌头一舔,然后盖两层毛边纸,用指甲着力砑磨,书写的印稿便移现在印面上。这种方法叫水印上石法。巨来先生是向其师尊叔孺公学来的,据说这是赵撝叔遗下的。至今江南印家大多也还是在使用这种水印上石法。”

用唾沫沾湿印稿,唾沫相对清水会多一些粘性,因此经过反复磨砑之后,墨易从纸面脱色到石面,这样的方法传说是天才印人赵之谦想出来的,现在想来或许有点不卫生的嫌疑,但仔细思考,却是简便有效的,因此,陈巨来先生从赵叔孺先生那里继承过来并一直使用,其中的原因恐怕是真的好用。

http://p9.pstatp.com/large/2ee50000c8b3b96b79ad

(墨稿与印蜕的比较)

“元朱文是巨来先生的强项,被其师尊叔孺公许为近代第一,张大千先生也曾借宋玉语赞其‘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谓其经营安排,恰到好外,巨来先生的元朱文不宁篆法典雅秀美,章法停匀安静,运刀更体现线条的挺拔圆浑和弹性,变化极其微妙,韵味隽永。

阔边的朱文印中,不论是古玺形式,还是六朝朱文式,甚至瓦当和隶、楷印,章法安排和谐妥帖,犹如唐诗宋词,格律森严,但处处透着生机,亦不同凡响。”

“陈巨来先生的为人,很有特色,至今褒贬不一。但其印作的辉煌,却是有口皆碑……”篆刻新人除了学习陈先生这些方法外,更应当学习陈巨来认真、严谨、细致的制印作风。特别是工稳类的细朱文印,陈巨来确是难得有二的学习标竿。

(【老李刻堂】之171,部分图片来自《陈巨来治印墨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