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如果只说临摹,该临哪些印,应如何临摹,注意什么细节?
|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篆刻入门:如果只说临摹,该临哪些印?
篆刻是既需要学“篆”又需要学“刻”的艺术,相比书法,入门的方法大致相同,就是临摹。这是在学习篆刻史,篆刻人物掌故,篆刻相关字法篆法,练习书法,学习相关印论之外必下的功夫,但对于初学者,古往今来的好印似乎太多,要临哪些印,更有利于篆刻学习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我们认为,大致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d2989405f9e54eafb726bba830148496_th.jpeg
(三个临印入手处)
1、精临100方汉印,以学习汉印平稳、端方、醇厚的气息,学习缪篆的字法、篆法,学习汉印平分印面、任疏任密的章法特征;
2、精临100方流派印,以学习流派印浓厚的文人书卷气息,学习小篆的字法、篆法,学习各种刀法、章法特征;
3、精临100方古玺印,以学习古玺印原始的天然稚拙古气森森的气象,学习大篆的字法、篆法,学习各种参差错落而又浑然天成的章法特征。
因为这300方印各有出发点的不同,其中所牵涉到的知识点也比较杂,每一点后面配的文字制式并不统一,大家可以当成临印杂话来看,不一定全对。
一、100方汉印
印宗秦汉,这个基本没有争论,学汉印上手,也基本上是古往今来的大师们遵从的路子,下面放上10方经典汉印说说:
1、临汉印重在气息。赵之谦临汉印,他把汉印的气息归结为一个字,就是“静”,而通过对汉印安安静静地学习,学习汉印博大安稳的气象。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d789433f64c046a8acc4c9240a1456e0_th.jpeg
(汉印“三封左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a399fd0761174dcbb3db427d59625433_th.jpeg
(汉印“骑司马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aa239c884e1c4668bba3047819ccdfd0.jpeg
(汉印“弋居丞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ea3600cfde8745cbaeea5dc934da7727.jpeg
(汉印“假司马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a0b844989bd54ddca6877631fb9a7239.jpeg
(汉印“田莞”)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4b6900f1ecc84dbca4aa21892dd3aca2.jpeg
(汉印“新西河左佰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c76afc157e80489787713cafeb0197f7.jpeg
(汉印“魏嫽”)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68874c15497b48dfa01fa5629c49bc39.jpeg
(汉印“平安长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70f3073aa8b649eda0a21a2db739de74.jpeg
(汉印“护军印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f64f8dae56e34fd2bf3da7b76ec7ea24.jpeg
(汉印“军曲侯印”)
2、汉印的入印文字,学习这些缪篆文字,我们可以从临习这些汉印的开始,就接触缪篆文字,学会查《汉印分韵》学会翻动《汉印文字征》,也从此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创作习惯,
3、从这100方汉印的临摹中接受汉印平和高雅气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眼界,培养自己成就大家的品质和境界,避免小家气象。
4、学习汉印的端端正正的章法,学会在以后的每一方印创作中都营造出平衡稳定的面貌,学会诸如“弋居丞印”“太医丞印”中的疏密原则,使疏者任疏,密者任密,感受平衡端正,真正读懂平衡端正。
二、100方古玺
古玺印在明清及近代才随着发掘量的增多逐步走入篆刻人的视野,其天然浑成的面貌立即深深打动众多篆刻人,古玺印同样有汉印的浑然朴实与张力充盈,但它不像汉印一样正襟危坐,它集中方圆变化,虚实相生,在秩序井然中又往往异军突起,极和谐有致又充满张力,又因各国文字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多样风格,大印雄浑恣肆,用刀酣畅淋漓,小玺圆转空灵,用刀轻灵活沷。也举十方说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b25fc843bfe04249bac0e9f3853420f1_th.jpeg
(日庚<唐>都萃车马)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346217c5224244cb87608a61d21ad7e2.jpeg
(大车之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691b8858973849d0a6448105ed2f8f1b_th.jpeg
(甫阳铸师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e1aa4010469445edad0fdcdeff5c8482_th.jpeg
(上相邦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153c121ab64241b7805f7527908b3426_th.jpeg
(太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546506786ba244f6be7a3f58be5c62af.jpeg
(右司马)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e9926fbc6400477cabbac6e0138352bc.jpeg
(吴阳)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f58433dd5ee542fdbaa31edfbe9c04d2.jpeg
(乐戏)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9789e3df72c24b1fa251fb5668219837.jpeg
(肖佗)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8930bf934ca44e37961622e713983dee.jpeg
(囗网)
1、古玺印的文字特征有其地域性,通过对这些古玺印的学习,可以学习中国的文字发展史,这些繁复的字形,可以同其他古代器物上的文字相互参照,这个阶段,可以多参观一些博物馆里的古器物,同时查询如《甲骨文字典》《金文编》这样的字典,认识一些字形奇特的文字。
2、因为古玺印形制多样,圆的,方的,菱形的,曲尺状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通过这些大小不一,形制多样的玺印的临摹可以了解不同样式印章中文字的布排,使对各形制印面都有所体会。
3、古玺印的大印与小印的章法并不相同,可以在这些刀法的转换中,充分体会古人成玺时的天然刀趣。
4、古玺印的章法是参差错落而又活泼生动的,这跟汉印的一本正经与流派印的逞智炫技的极尽心思的布白完全不同,往往是“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黄宾虹《古印概论》)方寸之间,错落疏密,于朱白变幻间产生奇趣。
三、流派印100方
自元赵孟頫、吾丘衍而后,文人篆刻逐渐兴旺起来,自明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五家而后,又有清代徽宗、浙宗的程邃、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庵等流派大家。各流派字法上可能变化不大,但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印章的取材方向和对生活的反映已与汉印与古玺印的仅有官私两印大不相同,而章法上又因流派印人多是文人,他们多用其他艺术形式的概念引入印面,因此开创出了中国秦汉之后明清及民国及近代又一个篆刻艺术的高峰时期。也放10方说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39cdab4a553343fe8e594dfa59637645.jpeg
(文彭刻“琴罢倚松玩鹤”)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3c88be8723714983b59c3d9656c1b6a7_th.jpeg
(何震刻“笑谭间气吐霓虹”)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9a3f16dc7ffe4292a8515cf410173b26_th.jpeg
(苏宣刻“陈继儒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99b55be4c802411890385f070bcfb2b1_th.jpeg
(汪关刻“寒山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15b99135a03a4165b59634cc06d413d0.jpeg
(朱简刻“龙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b69f9a33cdc542c2a329ca30861e4d87_th.jpeg
(程邃刻“黄道周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b76065d9a1ca4fd4b2634c31e047f66e.jpeg
(丁敬刻“丁敬身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1963bae781714da789dae046e0c4517d.jpeg
(邓石如刻“觉非盦主”)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896a8463561e4187b9217a800d9e9f9b.jpeg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8/cae45dab8d174eaea684bc6fb059786c_th.jpeg
(赵叔孺刻’家在西子湖头“)
1、学流派印,大多数人主张偏师一家,这是有道理的,毕竟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贪多难精,但我却建议初学者,将各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找出100方来临习,为的是开阔眼界,杂取百家之长。
2、临过100家后,在其中找出一家风格自己最喜爱的,然后将此流派的印逐一找来,此流派的各名家也逐一找来,既临出形似,又多体会这些名家的生活,临出神似。专师之后,一定要对所选流派穷根究底地找出其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做印等等各技法因素上的众多知识点。
3、刀法上建议从浙派短切刀入手,当然,如果已经有100方汉印与100方古玺基础,刀法应当已不存在问题。
4、先从工整处入手,比如先从陈巨来的元朱文入手,将工整的功夫做足,再去学习变化。
5、流派印临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小篆字法、篆法的学习,注意区别各流派用刀方法的不同,注意区别各流派章法安排上的特征。同时强化小篆书法的练习。
6、尽可能从较晚近一些的名家入手,比如黄牧甫这样的流派印。理由是这些名家已经相对汲取了前代印人的经验。(因为你已经有了汉印和古玺印的功底,那是基础。)
(【老李刻堂】之131)
篆刻学习:我该如何临摹?
我们已经在前述文章里将篆刻技法的相关七个方面说过一遍,但光看这些文章,并不可能刻一手好印,学习技法理论的作用在于全面的认识技法,提高认识,但再多的理论知识也代替不了实践,要想提高篆刻水平,进行有效的篆刻技法识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进行技法训练的方法最有效的办法是临摹,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训练规范,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谱,这跟学西画时不停地画石膏像并无二致,就是不断地训练,以达到心手合一的程度。显然,这个问题不需要强调,学篆刻怎么学,临摹就是了。
一、临谁的作品
这是个问题,就算学习中国书法,学个唐楷,也有欧颜柳的区别,各家对于临摹样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篆刻技法临摹建议体系里,临印决不局限于临某家某派,甚至也不局限于临秦汉印章,但总体还是要有规律的临。基本的规律是从古到今,从平正类的到险绝类,从工稳的到写意类,从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1c2c15619234429aadfe6f16742dc6ff_th.jpg
(战国的烙马印“日庚<唐>都萃车马”)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cdc6728a8c7f4fefa4bc8df9a91c9a89.jpg
(汉印“淮阳王玺”)
比如, 我们说从古至今,是不是要从商玺、战国玺印开始临呢,不是的,是因为战国玺印相对文字系统较自由,在印章的形式类别里,不属于平正类,因为文字和章法的原因,我们把它们归到险绝类、写意类,应当放到后期去作为训练样本,我们选择先从汉印开始临习,并在前不久推出过汉印临写的100方样本。再比如,如果我们临晚清的篆刻名家作品,初学者就建议临黄牧甫而不建议临吴昌硕,原因是前者较为平正,是相对工稳一类,而后者相对险绝,是写意类,虽然他们都属于晚清时代的篆刻作品。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206e42b35ea2415d81ad11e9f7ee68da_th.jpg
(黄牧甫的白文印“祇雅楼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91af1c6a9d334730bde086c8b5321f03_th.jpg
(吴昌硕的白文印“雷浚”)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21b9610ee0004952968c5c19b03e5723_th.jpg
(黄牧甫的朱文印“四钟山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94ad1776a5734ff78265b961c43e7df9.jpg
(吴昌硕的朱文印“双梧桐馆”)
另外,同一个篆刻家的作品,要找其具有代表意义的,为更多人认可的作品去临,而不是只要是这一家这一派,不管如何,泥沙具下,不分良莠地完全照搬,因为篆刻名家们也有不好的作品,他们也有不成熟的时期,失败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会流传下来。那么问题来了,名家作品里,哪些作品是好的,哪些作品是失败的呢?我们会尽可能在我们的审美认知下陆续提供某家某派的临写样本系列,以期给初学者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参照。
二、形似还是神似
临摹是个再现的过程,那么,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将一方印完完整整地临摹下来,就会在技法的方方面面受到训练,也就是说,不管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我们在临一方印时,所受到的训练是全面的,那么,究竟是临到形似还是神似呢,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说的,是“实临”还是“意临”呢?
我们的建议是初学者以实临为主,在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举的有例子,大金石家罗福颐临汉印时也是一丝不苟地采用实临的方法: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5e42e343d8a14035a7a768e85d38785c_th.jpg
(“琅邪相印章”,上图为汉印,下图为罗福颐所临)
这也是我们主张的实学者临习的方法,在我们学习圈子里,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比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c96ee310321744e7b8f18afd7890b45e_th.jpg
(汉印“棘阳县宰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5b939c1fb7c445528e60f3d238d80876.jpg
(印友临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2fe79676fb7048848b1bd8ed0f9ac2d4.jpg
(汉印“李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4caa2d9652b94734ba5a48ca4671aaf4_th.jpg
(印友临)
这当然是实临的作业,虽然临 效果不一定好,但总体还是冲着毕肖原印去的。我们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更适合初学者,因为这样临写的目标是尽可能的接近样本,再现度越高,受到的技法训练的全面性就越强。
当然,到刀法有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向意临靠拢了,啥是意临呢?还看例子: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7f5a2c335f4c43728231187fedadb1fb_th.jpg
(相思得志,上图是秦印,下图是吴昌硕临)
意临要的是神采,而神采的传递相对依靠技法的纯熟,因此不适合初学者。初学者最好的检测自己临印水平高低的方法就是把原印拿过来一点点的比较,目标是越像越好。不要以“我这是意临”这样的借口来原谅自己。当然,当具备一定的水平之后,不仅意临,甚至在临写的过程中,还可以带一点创作的成分,比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2911d498376e4c0da291e3325bc02c50_th.jpg
(颖阳丞印,上图是汉印,下图是邓散木所临)
到了较高级的阶段,临摹其实带有创作的意味,每一笔每一刀的处理,临摹者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的建议:
初学者可从实临出发,以500方印为临界点,向意临靠近,待800-1000方作业做完,再想创作的事儿。最后留个印友的临摹作品,大家评一下:
原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6fe33f1b662e48b98a077eb40366c2de.jpg
(汉印“虎步司马”)
印友的作业: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7/faf4774fc07e4b47b2ac6ae3ec469d4b_th.jpg
(印友手写上石临摹的结果)
对于这最后一方临印,大家留言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老李刻堂】之168)
篆刻实战:关于临摹的一些细节问题
最近跟印友交流的最多的问题是临摹的问题,印友经常拿自己临刻的作品给我请求指教。不管是什么语气,什么态度,什么 思路,其实都是这些问题:
http://p3.pstatp.com/large/5b5a0004e38d038b4c8e
(原汉印)
http://p3.pstatp.com/large/5b5c00046969c2187e8b
(印友临作)
1、原印在那里放着,我还能指教什么呢?
临摹是学习篆刻的必经之路,临摹的实质是训练,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观察力与心手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临摹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逼肖原印”、“毕肖原印”。
既然临摹是为了“毕肖原印,那么临摹的过程是”再现“原印的过程,那么,这个再现的过程中,就必然调动初学者所有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初学者已经掌握的操作手段来完成对原印的再现,这个再现过程必须是按照技法的程序完成再现。那么,整个技法过程中就包含有:字法、篆法、章法、刀法,边款、做印、钤印的每一个细节,注意力越集中,观察的越细致,再现度才会越高。比如字的笔画粗细,笔画两端的方圆,笔画交叉处如何处理的,笔画拐弯处是如何处理的,字形的安排、穿插、避让……基于这些字法、篆法、章法的细节,又如何通过不同的刀法来完成,完成之后又需要如何残破、钤盖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完成的再现度越高,初学者受到的各种技法训练的全面性就越强。这是为什么要”逼肖原印“”毕肖原印“的原因。
自我检查的方法,对照原印来比较,某处细节没刻像,为什么没像,自己刻这个细节时,是如何想的,形成与原印差异的原因,是自己有额外的理解导致有差异,还是自己没有观察细致导致有差异。对照原印仔细思考,要比找任何老师,任何大师指导都有益。
http://p3.pstatp.com/large/5b5a0004e8af1d0df0fc
(汉原印)
http://p1.pstatp.com/large/5e700002cd32ffa3c388
(印友临印)
2、我临得有点不像,我是”意临“,不可以吗?
基于再现性的临摹又分为对临和背临,对临是初级阶段,是对原印的完整临摹过程中,逐步骤,逐阶段仔细检查对照,想尽一切办法”逼肖原印“,”毕肖原印“;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上,熟记原印的细节,完全凭借记忆作完整的临摹或者局部的临摹(是的,有时候只临局部)。
有一部分篆刻学习者说自己是“意临”,不管是“对临”和“背临”,都有可能是是“意临”,意临就是临出原印的神采,而不仅仅是原印的“形”。这中间就有一部分初学者把自己临得不像的作品称作“意临”,这时候要界定:(1)是真的理解了,“意临”完成的;(2)其实不是“意临”,只是自己临不像。这很重要,界定完了再做判断,不能自其欺欺人。所谓的“意临”,一定要是在技法水平能达到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自行改变了刻法,临出原印神彩。是在能临“毕肖”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性探索而不是技法水平达不到而胡乱采取的自我原谅。
http://p3.pstatp.com/large/5b5b0004c74747337e69
(汉印原印)
http://p9.pstatp.com/large/5e7100039ad75cf07d14
(印友的印面)
3、临大量的原印是不是能说明我已经达到临摹的要求了?该如何选择临摹的对象?
古往今来的大师们、名家们,衡量功力深浅的标准往往是临摹作品的数量,比如吴让之,临汉印十年,量在万方左右,而钱松临汉印,也基本上是把汪氏《汉铜印丛》六册从头到尾临了好几遍,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临得数量越大,越有可能掌握技法的各个相关点。
这中间有个问题,蛮下功夫,一个劲的盲目死临是要不得的。
最重要的是深入体会和理解原印,带着思考,以研究的态度临摹才能事半功倍,不加思考的临摹与不做量的积累而只思考都不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临与临而不思都是错误的。
关于选择临摹作品的顺序,已经写过文章了,再稍稍说两句,通过对篆刻史的充分学习和认知,然后按照从古到今、从平易到险奇,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进行选择,有系统、有规律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临摹,这些作品必须是经典的,不管是某朝代、某一家的作品,都要选择其中的精品作为训练对象。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完全成一件作品的基本程序,达到掌握篆刻技法要领的目的。
http://p1.pstatp.com/large/5b5b0004c99310790512
(刻印的过程)
4、我已经能临摹的很像原印了,是不是就不用再临了呢?
临摹学习是终身性质的,基本不能终止,原因何在呢?因为,就算是完全刻得跟原因一模一样了,那么,这个完成的过程中采用的手段是不是符合了篆刻的规律,这是一层问题,另一层问题是,就算这些技法手段都符合篆刻的规律的,那么,这些技法手段,有没有完全转化为学习者的自觉。就是能够完全心手相应地实现这些技法手段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因此,这个临摹过程是个反复实践与时刻反省的过程,当然也是终身性的。一边学,一边用,一边反省,一边递进性的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
http://p3.pstatp.com/large/5e6f0002d1a09d28a6c6
(《袁安碑》书法的学习)
当然,除了再现性临摹训练,后面还有表现性训练。还有一系列的辅助性技法的训练:篆书的书写、古文字资料的检索(查字典,查字书)、学文字学、学书法原理,学绘画原理、读文学作品,还要学习更多其他学科的东西:学印石的鉴别选择及整治,如何磨刀和维护,印泥又如何调理和保养,印屏又应当用哪些材料制作,印谱又当如何拓制等等。但那都是后话了。先过了再现性临摹把原印再现出来这一关再说吧。
(【老李刻堂】之250,部分图片是印友的临作,不再一一注明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