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章法:字数不等的印面安排,篆刻入门临摹汉印选的顺序和起印稿
|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篆刻,我是这样入门的
其实,我学篆刻不是正经路子,是从野路子开始的。
那一年我才几岁的样子,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给人刻章,不是篆刻,就是刻办公用或者领工资用的那种姓名章,我就站在一边看,看着他选了章料,也不是现在我们篆刻用的石头,而是一种有机合成的塑料吧,然后磨平,抹上淡淡的一层黄的广告色,是那种将干没干的,抹上去很快就风干了,边上放着一个镜子,然后在章料上用直线打出来了方格,因为是四个字,每个字一格,然后就用隶书(后来接触多了,就知道字体的差别了),用铅笔反着写在章料上,然后就拿那种薄薄的刀开刻了。前后半个小时的样子,一方印章就完成了。
http://p1.pstatp.com/large/aa100090296836a9f84(在网上见一个哥们用化妆盒作篆刻工具盒)
当时,我觉得很神奇。
晚上就再也睡不着觉,心里念念地想着要刻一方自己的章,想想,才几岁个小娃娃。第二天,就去找刻章的买章料,再到工艺品商店里买木刻刀,找家里的水磨石磨刀,然后就按照流程自己刻。
当然先刻自己的名字!想想就心动,刻一个自己名字的印,拿着走到同学跟前,一盖一个名字,多牛。
http://p1.pstatp.com/large/b0e0000048fb1c227cf(小时候找的章料,现在还存有一方)
但完全刻不动!这种章料太硬了,我的刀刻不动。后来尝试过各种刀,用钢锯条自己磨过刀,用铁钉到铁路上让火车给轧成刀,但总归刻不动。
突然有个机会,就翻到了老爸订的杂志叫《书法》的,里面有篆刻的内容,从此一发不可收,后来又自己订了《青少年书法》,一点一点地学了起来,这才正经算是入了门,但完全没有拜过老师,于是,一直处于入门的状态,就算后来到初中、高中阶段参加比赛拿了奖,也收到一些信函说要收入某集子,加入某协会之类的,都一概不回应,就保持在入门的水平和状态,自己沉浸在古人的印章里出不来。
http://p3.pstatp.com/large/aa200090b45e106057e(1987年的《青少年书法》,还是篆刻专号)
现在回想起来,走的弯路真多,但并不后悔,挺好玩的。
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当时有个我这样的人,给我讲一讲,篆刻应当怎么入门,那该多好啊。于是,一直在写这方面的文章,希望帮到感兴趣的人,完全就是分享,没有其他的目的。
现在觉得学篆刻,特别是后期的创作,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一个篆刻作者,可能要具备必不可少的书法、绘画、文字学、美学的知识外,甚至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戏剧、建筑、文学等各类文艺方面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力、思辨力、艺术感觉等,才能谈得上篆刻创作,也才真正能对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等等各种篆刻相关的内容心领神会,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篆刻这门艺术才有意思,才有趣味。
今天把思路理一理,说说,篆刻入门的事儿。
我这里说的是真正有志于学篆刻的入门,因此,要求可能稍高些。
http://p1.pstatp.com/large/b0b000004f80ca6e8c6(汉印)
吴颐人老师说临刻加“画印”总不能少于500-1000方。我不认为这个要求高,甚至认为这算是最底的要求,其中汉印总要临刻个100-300方,高的可到500方,其他的那些大师印、名家印,再临上500方,大致就可以入门了(还只是入门)。
前期要做的事情,说刻“回”字,刻一字印、二字印,这些都是基本训练,因为这个阶段,就是练习一下刀法,要解决的是奏刀沉着,而不是在石面上滑来滑去的“漂”着,掌握基本的冲切刀法,能够把线条刻得平滑光洁,应该连着的地方不刻断,应该饱满的地方不纤瘦,应该匀称的地方不偏颇。有人说,三天就可以做到了,其实,刻上一个月也不为过,有些细节,自己认为掌握了,其实,还差得远。
http://p3.pstatp.com/large/aa200090c181789de47(早期刻“回”字)
接下来才是摹印,这是需要专门讲的一件事,回头专门写文章,为啥要摹印,很清楚,就是跟书法一样,知道前人怎么刻某个字的,甚至还学会了怎么写这个字的,摹印的整个过程,都是“心摹手追”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看了古人的印面,临写下来或者描下来了,甚至也上石了,但手上的功夫不一定能够达到,刻成跟前人一样。这个过程中,审美总是在前面带路,觉得好,想学,一点一点的动手学,直到能刻得一模一样,形神兼备才好。
1000方各种汉印、名家印临完,大致就入门了吧,于是可能要找自己的风格了。这里有个分野,你看自己往哪个方向走。
http://p1.pstatp.com/large/b0e0000059a1b5b7833(丁敬的一方姓名印)
吴颐人把风格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工整类的,比如汉印里的工整的,王福厂的,赵叔孺的,陈巨来的这一类;一类是粗放类的,比如汉印里面的将军印,吴昌硕的,齐白石的,钱瘦钱的,来楚生的这一类;还有一类介于两者之间,或近工整,或近粗放,比如赵之谦的,吴让之的,黄士陵的。李刚田老师则把这三类分别称为精金美玉式和野山荒原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形态。不管如何称呼这些风格,大致就是两个极端一个中间的临界点,自己找到喜欢的风格,下功夫钻研就好。
找到喜欢的风格之的一,在风格里找出喜欢的大家印谱,一方一方的临刻、体会,一方一方地揣摸,这时基本可以搞一些零星的创作了。
不过,还是在入门状态。有些说,三个月,篆刻就入门了,不假,真的是入门了,但可能这个门要入好久好久。
篆刻入门:临摹汉印选择原印风格的顺序和起印稿的方法
最近开始做篆刻培训的相关内容,汉印临摹理所当然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印友里有这样的朋友,他临摹量惊人,从他发的临摹作品里,既可以看到各种临作: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一类清代名家的印作,文彭、何震、汪关这些明代名家的印作,当然,也有一部分汉印和古玺印作,如果仅从勤奋程度,甚至从见闻之博来说,显然是相当优秀的。但如果细细看他的临摹作品,就会发现明显的问题,比如刀功,比如字法的理解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b612407d106c4271b1690d1fb13b4ddd.jpeg
(同一个印友的临摹)
针对这位印友的问题,值得说的很多,但针对于学篆刻入门来说,觉得比较迫切需要说的,是这三方面的问题:
一、确定自己的篆刻临摹顺序:
二、确定汉印临摹顺序;
三、各类印稿应当用什么描摹方式
一、临摹顺序,汉印、古玺、明清印顺序很重要
已经认识到临摹的重要性,但是临摹没有顺序,没有规划。关于古玺、秦汉印、明清印、我们认为最合适的入手方法是先汉印,再古玺,最终临摹明清名家印,理由很简单,先学会走,再学跑,然后是跑出“花儿”来,临汉印,得其“正”,临古玺,得其“奇”,再临明清名家印,得其“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顺序反过来,事倍功半,何苦呢。更不用说没有计划的乱临了。以前的文章里写过,汉印至少应当在300-500方的临摹量,然后再动手去临古玺,最终再接触明清各印家的印,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看法。
二、汉印的临摹也应当有顺序
1、工稳、平实一路。
其中,白文印以铸印为主,特征是笔画匀称,线条粗细约中等或稍粗(不像东汉时的粗壮,也不像晋时的细)。临摹的顺序可以先刻2字印、3字印再刻4字印、5字6字印,初学者可暂不临摹6字以上印。主要练习对汉钱基本笔画和线条的掌握,多体会汉印文字的书写感,用刀体验“稳”,比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339c7b82426c442e906989b7369bc683.jpeg
(汉印:武陵尉印)
朱文印则选择端正、平实类的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e17f2de304e849f4ab0cfdb818841d9a.jpeg
(汉印:孙敏印信)
2、粗犷、雄浑一路
这一部分多临东汉官印,以刻、凿为主,笔画因此多方起方收。线条粗壮居多,偶有细笔,也古拙质朴,富有笔意。学习者此阶段多锻炼用刀的“胆”,体味刀情石趣,用刀体验“狠”,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b5b2167b015d45e2add18e53bccc0bae.jpeg
(汉印:遂久令印)
3、劲挺、温雅一路
此类则以玉印为主,也有一部分精美的铜印,这一类印制作精美,线条安排匀整,此类印章临摹还可包括一部分鸟虫篆印,以锻练学习者精准的刀工,练习的重点在于用刀的“准”,比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e2c89559be3c4ed1af2cb58be0ca137b.jpeg
(汉印:魏霸)
4、洒脱、率真一路
此类以凿印为主,此阶段的样本,西汉早期、东汉末期的印章较多,这个阶段,学习者已具备相当熟练的刀工,就多体味这些印章率真、洒脱的意味,看似不经意的线条,实际浑然天成的趣味,此阶段用刀注重“活”。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7150e1827fbd4c81a01c859d7fffc009.jpeg
(汉印:虎威将军章)
三、各类印稿应当用什么描摹方式
初学者需要描摹印稿,然后选择自己适用的方式渡稿上石(上石的方法,已经有专文讨论过,分别是水印上石、风油精上石,复写纸上石,反写上石),初学者适合水印上石和风油精上石。但无论如何上石,印稿的来源最好是经过学习者认真的书写,描摹。在启功先生的《论书丛稿.题跋卷》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启功先生见到齐白石先生以墨笔描摹的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初见时,眼光精准的启功先生也误认为这些印稿就是原石用黑色印泥钤盖出来的,直到白石老人点破方才知晓是描摹稿。
摹稿的方法有:
1、双勾法,此方法适合笔画粗壮的白文印,用笔锋尖细的硬毫小楷笔,墨就用浓一点(一定要浓)的油烟墨,用拷贝纸勾画出来印稿的细节, 比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2895ee5b8546494681b555c849eb436a.jpeg
(双勾出来的“军司马印”)
2、双勾填墨法,这种方法与双勾法基本没有差异,只是视觉效果的差异,是在精准双勾的基础上填墨,重点在于双勾精准,那是保证印稿精准的基础,然后才是精准填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6b8c249137bc44d697e5b1a1f79c130b.jpeg
(双勾填墨出来的“军司马印”)
3、直接描摹法,这种方法适合印文相对较细的印章,这一类印章因为印文较细,双勾很易失真,因此直接用笔书写笔画。比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18/7230068d5de742d3a5dc65d24a130933.jpeg
(直接描摹的“立义从事”)
初学汉印,极重要的是写印稿,印稿认真完成之后,还要认真观察印面,确认印稿写得满意了再上石,上石满意了再动刀,不要急着动刀,甚至可以多写而不刻。
(【老李刻堂】之242,部分图片来自印友的临摹作品)
篆刻入门章法篇:字数不等的印面如何安排
昨天系列文章里讲了什么是白文印,什么是朱文印,以及朱白相间印是怎么回事。今天还接着讲一些入门知识,这些入门知识学扎实了,刻印的功夫才会慢慢上手。
印章根据入印字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一字印、两字印、三字印、四字印、五字印以上的多字印,今天就讲些这些印的如何布局,大致也算章法部分的内容,但章法远非只是把字安排在相应的位置就算完了,因此,这是章法入门里的入门知识吧。
一、一字印
就是所谓的单字印,一方印章上只有一个字,或者是名,或者是姓,或者是谦称,或者是吉祥话等,这个章法的安排上简单至极,因为整个印章上就这一个字,尽可以展开安排。这一类印以白文印居多,如下面的这两方,一方是细白文印“奴”,一方是满白文印“马”,整方印上就一个字。
http://p1.pstatp.com/large/bd90004fe7c63c7a5ee
http://p3.pstatp.com/large/ba40009013c56d5e576
二、二字印
从二字印始,大致会用到一个概念,就是“界线”,也有称“界划”的,但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印章文字上字与字之间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有刻出来的,就是在印文里有界线的,也有不刻出来,但实际上存在界线的,隐含的界线把印面的文字明确地分布在线条划分好的位置以内以求整齐。无形的界线是用文字之间的间距形成的,也就是在印面上文字与文字之间留下一定的空间,但也有借助于字本身的笔划来充当界线的,这里引入这个概念,记下就可以了。
比如下面的两个字印“辛偃”,两字之间明显有未刻出的界线。
http://p3.pstatp.com/large/bd80005016f475137d9而下面这方“帝印”的二字印,则把界线也刻了出来:
http://p1.pstatp.com/large/bd9000508fee7f4d8c7但不管两个字之间的界线是不是刻了出来,大体格式是一定的,就是这样:
http://p3.pstatp.com/large/bd900050cf3fea50d7e注意,篆刻的读印顺序一般情况下是自左至右,这跟古代人们写书法的顺序是一样的,自左至右,刻印时,两个字的位置不要刻反。
当然,两字印还有自上至下读的,也大致就是分成上下两份即可,这里不再多说。
三、三字印
整个印有三个字,安排的顺序无外乎两种,即:
http://p3.pstatp.com/large/bd9000515436f8dbfca不管是左边两个字还好,还是右边两个也好,总之是从左边读。如下面这两方印“逍遥游”和“赵之谦”:
http://p3.pstatp.com/large/bd9000519f40caa8660这两方印的界线都是以“空地”来实现的,作者也有意地夸大了,赵字走之的下部的笔画和游字的下部笔画,以增加印章的清晰感。
四、四字印
四字印最多,也最常用,通常情况下的名章和常用的私印,也都是四字印,通常的安排格式无外乎三种,分别是这样的:
http://p1.pstatp.com/large/ba600062ae7088c74ff对应的印例举出来,大致可以用我以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的印章来配合,第一方,四分等分,如汉印里的这方“司马纶印”:
http://p3.pstatp.com/large/bda00051e5d1459d3ff第二方1大2小起的,如邓石如的之方:“灵石山长”
http://p3.pstatp.com/large/bda00052beb8b88f0b8
第三方1小2大起的,如这方丁敬的“白云峰主”。
http://p3.pstatp.com/large/bdc00052e0e379429bc当然还有很多变种来满足各种字形上的差异在章法上的布局,有的1和3大,而2和4都小,有的1和3都小而2和4都大,这里不再举例子,完全看实际应用中,字形与笔画的需要,来安排,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可能保证整个印文四周齐整为原则。
五、五字印、六字印、七字印以及多字印
五个字以上,其实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多字印,因为需要控制的字比较多,初学者涉及的较少,通常情况下,真正的学篆刻的朋友都知道,一刻多字印,心里就发慌,因为需要控制的因素较多,控制起来难度也就越大,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步骤,一点一点地学起来,将来刻多字印,当然没有问题,多加练习,总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境界可以达到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这些多字印的安排可以遵照下面这样的布局,但也不生硬,就是个参考:
五个字的:
http://p3.pstatp.com/large/bdc00053314e3bf9b4d
六个字的:
http://p1.pstatp.com/large/bd8000537727adb126f
七个字的:
http://p1.pstatp.com/large/c130000924a64a8fd38
依此类推,总以自然的安排为最佳,但也可以匠心独运地操作某些字,那就是提高部分的内容了,这里先不提。
还有一种印文的安排格式,叫回文印,这里也要提一下,它的读字顺序是这样的:
http://p3.pstatp.com/large/ba600064bdfe2610bed
对,它读印文的顺序是转着圈回环读取文字的,如这方赵之谦的名章:
http://p1.pstatp.com/large/c13000095f5cdc2c5d6万万不可以读作“赵印之谦”,而只能读作“赵之谦印”,细细研读,你会发现这方赵之谦的名印在字形的字排上,符合上面四字印的1大2小的安排布局,但读起来却是另一番读法,篆刻艺术,实在是太过博大了,其中精妙,有时除了惊叹,实在无以言表。
(【老李刻堂】之2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