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学习:细说 "印宗秦汉" 宗什么 与 汉印的营养》

分类: 金石篆刻精品博览 |
篆刻入门:“印宗秦汉”宗什么?
原创 谈艺录 2016-10-06
20:06:38
篆刻初学者,能及时看到“印宗秦汉”这四个字,并被人告知,好好临汉印吧,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因为有一大部分篆刻初学者,都还停在从篆书字库,或者从篆书字典里找出来几个字的写法,填到格子里,从纸的反面或者从镜子里取个反字,就开刀上石开刻了。
但这显然是一条弯路。http://p3.pstatp.com/large/ef900004372b61fa55a篆刻学习:细说
(汉画像石拓片)
我见过太多的印友这样做,也经常听到他们在设计印稿困惑时发牢骚,说不知道怎么设计印稿,在四处找人设计印稿,征求别人的意见,广听意见,期待提高,这是对的,但每当我们遇到对汉印、古玺、流派印章法等一无所知的学习者,就总觉得无从帮起,总不能每次都帮他们画好印稿,而画印稿本身是创作,谁又愿意真心拿自己的心血出来烧呢?更何况,画好了印稿,你就能够刻好?
于是,回想起自己初次接触汉印时的欣喜。那一刻,真就觉得突然在眼前开了一条坦途,画印稿,奏刀,像是一个迷途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今天就把这种欣喜拆细了分享给第一次接触到“印宗秦汉”概念的印友,“印宗秦汉”,我们要“宗”点什么?
大致是三方面的内容:
1、“宗”秦汉印的字法、篆法;
2、“宗”秦汉印的章法;
3、“宗”秦汉印的雅正印式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宗”秦汉印的字法、篆法。
这当然是从篆刻的技法角度出发的,吾丘衍在《学古编》里讲:“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秦汉印的白文印中,秦代的入印文字叫摹印篆,这种文字以小篆为基础,但又区别于小篆,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政府规定的专门用于印章的文字,秦代以法立国,规定的入印文字,就是入印用的,因此,法度谨严,出来的印章当然是规规矩矩的。甚至不管是四字印还是半通印,都加了界格,让印章看起来更端正,更规矩。
http://p3.pstatp.com/large/ef90000111428fe7207篆刻学习:细说
(秦印 中司马印)http://p3.pstatp.com/large/f0000000faef181f063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的入印文字则是汉缪篆,他是在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用书体,并且如上面吾丘衍所说的,采用了隶书笔法书写,既继承秦印特征,又有独立的汉印特性,我们叫它汉印文字。http://p3.pstatp.com/large/efc00001464e83d73ab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文字与秦摹印篆的严格规定不同,用于印章时,为了文字安排的需要,在文字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它可以增损笔画,这就给变化文字以适应不同的印面的需要增加了宽松的余地,使印章创作更从容自如。
正如吾衍说的,汉印“其法只是方正”,而我们能从汉印里学到的东西,第一条,就是汉印文字的端端正正,不胡乱变形,不狂怪变形,为了适应印面需求也不作狂怪状。这跟后来的流派印的一些求险求奇的狂怪作法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我们说,学印,从汉印上手,再到流派印里找变化,就是这个道理,先走好了,再说跑。
二、“宗”秦汉印的章法。
我们说,现在我们进行篆刻创作,大致可以从风格上将印章归为三类:
1、汉印的缪篆印式的平正方直风格;
2、宋元印小篆印式的匀整圆润风格;
3、钟鼎、古玺文印式的参差错落风格。
大致现在所有的篆刻作品大都属此三类,三类之中,只有汉印式的平正方直是最简单和最易上手的章法形式,我们读大量的秦汉印章,不管是二字印,三字印,四字印以及多字印,采用的章法多是简单而又密实地排列在印章上,这跟我们平常从篆书字典里找到文字排列到印面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用的文字是秦汉印特有的文字,而不是变化更多的小篆。
汉印的章法特征也如吾丘衍所说:“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即,汉印的章法特征最重要的原则是匀满,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满白印,初学汉印的印友最爱刻的,也是满白一类的。这种章法类别就是依式填篆,印面是什么样的,就填上所需的文字,但在填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汉印的章法里找到汉代匠人们在虚实、疏密、统一、平衡、粗细、挪让、离合、增减、重复、呼应等章法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久经揣摸,实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章法原则。http://p1.pstatp.com/large/e960001bb2197aab336篆刻学习:细说
我们学的就是这种章法原则,临汉印越多,越能被这种章法原则所潜移默化,并自觉地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而这种章法原则,也是后期流派印,名家印章法的基础,后期流派印章法里的巧妙之处,也都来源于这些简单而又朴素的章法基础。
三、“宗”秦汉印的雅正印式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
汉印是朴素的,朴素到如水,如空气,如我们每日必须的营养而又不用费精力去获取,汉印的大美也正来源于这种朴素。
印宗秦汉的的来源正是因为在宋元时期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文人们把鼎、彝、壶、爵等各种古器物的各种文字、图形搬到印章上出现的炫奇夸怪形式,这种貌似崇古,实质上却背离了文人们雅正的审美趣味,最终导致吾丘衍、赵孟頫等提出强烈的反对,并由此开始对汉印的倡导,希望恢复“古法”,这里的古法当然就是指汉魏印章的平实方正。
汉魏印章的形式也大都是白文,大小也不过寸许,也即不超过3.3厘米,这比较宋元时期的巨印以及缪篆比较后来的“九叠篆”,都是朴实、简单的,即便是皇帝皇后的印章也不是煌煌巨制,而只是精致一些,雅致一些。这种印的最核心审美内涵是“雅正”,既雅又正,古朴典雅,端端正正。
http://p3.pstatp.com/large/ef90000416b630a6d3a篆刻学习:细说
(文帝行玺)
http://p9.pstatp.com/large/f000000391c69dc8437篆刻学习:细说
(皇后之玺)
虽不巨大,但都是文字老实匀称,笔画匀等的老实之作,朴实中透出庄重之气,老实而不花俏,却又时时处处彰显规章,这同时又是另一种美的极致,简约之美,简洁之美,这也是汉文化审美精神的内涵。这种审美内涵如同现代西方科领域里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手机,简洁之美,少即是多。当一个初学者在汉印里不断学习时,淳正简洁之美自始致终会传递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雅正、简洁,汉印有大美。
学篆刻从汉印学起,是从最原始的出发点出发,如万物发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汉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篆刻学习者决不会因为一方印章的印稿设计发愁,反倒能从印稿的设计于篆刻过程中找到充足丰满的精神享受。
(【老李刻堂】之6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为啥吴让之学了十年汉印,汉印的具体营养有哪些?
几乎没有一个学篆刻的初学者不被告知:“印宗秦汉”。
自元代吾丘衍、赵孟頫开创文人篆刻以来,似乎汉印成为学篆刻者汲取营养的不二宝库,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明确指出“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印宗秦汉成为明清时期各派印人共同遵循的学印铁则,历久不衰,其间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徽派印人吴让之,他自己在《吴让之印存.自序》里说:“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仿汉十年。”汉印究竟有哪些宝贝,可以供吴大师老老实实地学习了十年呢?赵之谦看完吴让之的作品,叹服之外,说“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这是“气息说”,指的是汉印的朴实浑厚气息,赵之谦自己的作品则“大疏大密”,并称之为 “盖一聚一散”是汉印的“数颗不坏之宝”,这是“疏密说”,指的是汉印的章法美学特征,黄牧甫则钻研汉印之后得出了”平易正直“四个字,这是“线条说”,汉印博大,悟透一点,似乎都足供一个篆刻学习者成为大家,但这些学说似乎都过于简单笼统,作为一名初学者,我们迫切需要知道,在汉印中我们应当汲取哪些具体的、细节上的营养呢?
一、点画形态
学书法,大致学习者都是基本笔画开始练起,让人奇怪的是,现在学篆刻这门基于书法的艺术时,却很少有人专门提及从基本笔画开始练起了。就算临汉印,也是拿来一方,临像为止,这有点类似于学书法时,找到某名家字帖,不管基本笔画,一个字一个字地就开始学了,这是粗疏的学习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方法,首先应当是把基本笔画过了关。
学汉印也应当如此,我们也应当从基本笔画开始学起:
1、起笔与收笔
与写字一样,我们应当首先学会汉印的起、收笔,知道一个笔画的圆起、方起、尖起以及与些类同的圆收、方收、尖收,他们在刀法上的具体形成原因,并认真领会,掌握到位。
比如,我们看一方汉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73fa36dca4ad466d9c6e36e44c6c457a.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平安长印“)
这一方印是铸印风格的,起笔和收笔均多圆势,需要在处理时将笔画的收起笔都处理得饱满有力,比如,平字的横画,安字的竖画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e86e6e33131f4ff3a7c247610d190562.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李嘉“)
这方印是汉印里的玉印系,因为玉印的制作方法与铸印不同,起笔和收笔往往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方起方收,那么,我们在处理这一类印章时则需要将收起笔处理得方正、整齐,甚至能看到刀锋切出来的效果。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1feb17cf46384b7e9dac3e3c7dd66e86.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虎威将军章”)
显然,这是将军章,因为是凿印系列,收起笔因为是单刀凿出的,在我们进行临摹学习时,就需要将收起笔处理得尖锐,仔细揣摸凿子在金属块面形成的痕迹,从而体会和掌握尖起尖收的基本笔画处理方法。
2、横
看似简单的一个横画,其实并不简单,要依据起、收笔、运笔过程中的粗细变化来区分,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e8a90cdb3ef64f5e988a12f9c2d51b7b.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假司马印”)
印中的四字中的笔画,起、收、运三阶段基本平均用力,那么在刀法处理上就可以以直线冲刀来完成。再比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be36af6d49674651b6600125340ca09e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广陵王玺”)
此印中的横画,多是有弧度的横画,那么在收、起、运中,就要加入相应的弧度,而不能简单地以直线冲刀处理。
以上说了两种横,直横和曲横,其实还有起笔轻,收笔重的横、起笔重,收笔轻的横,还有中段轻的横,这些不同的横的完成方法肯定是要用不同的刀法来完成,用何种刀法完成何种横画,初学者应当在每一方印中学到相应的知识,一边临,一边思考。
3、竖
其实,明白了横画,也就明白了竖画,因为竖画也同横画一样,有不一样的姿态和轻重,比如我们看一方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39dd271c1dfd49899450fa05cb6f58f0.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新西河左伯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25fa17449f614f67855b419a502384e3.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武猛校尉”)
各种各样的竖画都有,初学者必须依照各自不同的形态,用相应的刀法加以完成。完成是不是到位,临之前的观察相当重要,要仔细观察起、收、运、三个阶段线条的粗细,区别对待,胸有成竹时,再奏刀施刻。
3、斜画
把上述讲的这些推而广之,汉印中基本笔画中斜画也有不同的姿态的斜画,有直斜和弧斜的区别: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fb0dde278aeb4010b24ea838ae286326.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外黄令印”)
令字的头部两斜,与印字的三爪之斜,姿态是不一样的。当然,在实际临摹过程中,刀法的处理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推而广之,不同的点(圆点、方点、长点、三角点),不同的转折(圆折、方折、两笔构成的折,一笔下来的折)不同的弯曲(姿态不一),不同的交叉等等,这些细碎的知识点和刀法学习点构成了汉印庞大的样本库,在这个样本库里,基本融合了千姿百态的点画形态,临得越多,在实际创作中,遇到这一类相同的点画形态,处理起来,就会自然而然找到依托,就如同书法中的笔法处理是一个原理,见得多了,写起来就不至于无从下手。
二、字法
汉印技法的学习,同其他系列印章的学习是一样的,必然要先从字法开始学起,因此,汉印中的用字特征对于临摹汉印者来说,是首先要掌握的。
汉印的用字是缪篆,这个很多相关的图书中,把鸟虫篆与缪篆相混同,我曾经专门写过文章界定过,这里再略微重复一下:
秦以前的是战国古玺,文字是七国文字, 各不相同;
到了秦代,车同轨,书同文,大家都用秦小篆,秦印里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变形体摹印篆,摹印篆的特征略同于小篆,但稍带隶势,因为还有强烈的小篆特征,字形还略修长,为了使章法严整,于是秦印多带界格和边框 ;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29812d94f9e44073ad81232352173639.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中的缪篆)
到了汉代,汉代人制印,因为官方文字已经变成隶书,因此,制印时,印章中用了小篆与隶书的结合体缪篆,字体更加方整,更加适合印面,于是印面的边框与界格渐渐消失。
注意,缪篆并不是鸟虫篆。它与小篆、摹印篆也有区别。特征也大致是小篆与隶书的结合方正化后的文字特征。
缪篆成为后来明清篆刻文人的法定文字,中间因为邓石如的出现,加入了大量的个人书风特征,到了黄牧甫风格出现,又大规模出现缪篆文字风格的印章,这是缪篆的回归,出现这种回归是有原因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字形特征更适合于方形的印面,这也使后世印家,每当字法出现问题,都去缪篆字库里寻找解决方案的原因,缪篆的字体样本在哪儿,在汉印里,尽管现在有《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缪篆分韵》这样的字典书出现,但是要知道哪个字在印面中的具体样式,还是以多见汉印印面为最好的方法,这就需要多临汉印,拿到一方汉印,就仔细揣摸字法,年积月累,字法存于心中,遇到创作需要,自然得心应手。
三、繁饰与省减
印面的处理,为了章法的需要,往往需要对相应的文字进行笔画的省减与繁饰,这样的动作也需要从汉印里找参考样本,比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0757cb01a8084bb58a854bcc56949198.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山阳尉丞”)
其中的右上角的山字,如果不做繁饰,右上角就会过分空荡,而加了繁饰之后的山字则使印面保证了重力的均衡与疏密的稳妥。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9049020c7b3348809438fa95d8e748fa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亭南单印”)
亭字的下部,如果不做繁饰,则章法上的疏密就会缺少对比,整方印就会显得板滞。
而另一个方向则是简化,如下面两方印,都为了章法上的需要做了相应的简化处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c23e995119b44d17b105cb2c93657d0e.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奉礼单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364ec4f99fca439eadcece4da4165f2f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云南令印”)
奉礼单印中的奉字头部,云南令印中云字的雨字头部,都做了简化处理,如果不做这种处理,整方印将是多么的不和谐啊。
这种繁饰和简化在汉印中样本很多,足可供我们学习应用。很多后世名家的字法繁饰和简化都从汉印中取来,既合于字法,又符合创作原则,由此可见,汉印样本见得越多,创作时的自由度也就越高。
四、重心控制中的巧与拙
汉印大多数是平正的,四个字各占地位,大家互不侵犯,整方印的重心稳稳当当,但在实际的创作中,我们会遇到需要调节印章风格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除了考虑字法上的变化外,大部分情况下是调整印章中字的重心,重心靠上的,则巧意顿生,跳脱张扬,重心靠下的,则稳重厚实,敦实古朴。这在汉印中也可以找到参照的样本。临摹时候也可以加以注意:一般情况下,铸印的重心是居中和靠下的,而凿印类的将军印则多是重心靠上的。当然也有在同一方印中字的重心并不统一的印例,这些都给我们处理创作时印章中文字的重心,以显示不同的巧拙风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08a91ba8fe4e4e4cb9bc2b51490bfcc5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校尉之印”)
重心不加调整的端正汉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556e5824ce39476b8c3dac37423e7340.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桓启”)
整方印的字重心在上部,印面效果清丽秀气。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08cd3b61b5fa4153ae0f342322db1864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广陵王玺”)
甚至稍稍不顾字法,将王字以玉字的篆法入印,保证印面文字的重心在下部,以使整方印稳重安详厚实大气磅礴。
五、界与格
界是分开印文的界线,格是印面中加了“十”字或者各种垂直交叉线的把印面分成四个或多个空间的线条,界格在古玺印或秦印中多见,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字法较为自由跳脱,章法上多为参差错落,不得不加以界格使整方印显得规整,有印章的形式感,而到汉以后(据陈国成《吾衍<三十五举>疏评语》中说,公元前186年左右,汉印基本废除了“田”字界格,但极难严格执行,少数地区当然还会有留存界格印的时间段),我们临摹汉印中带界格的印,多考虑界格对于印面效果的影响,特别是章法上的影响。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219cf7442b2741ba8460635c685ac2a1.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文帝行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2a80c23a63ed4fe481a73379276c5012.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彭城丞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c0f911710859475c8f74d73fea7cc290.jpg篆刻学习:细说
(“宜春禁丞”)
上述三印中,最后一方“宜春禁丞”据许雄志先生考证为秦印,但大部分印谱书还把他列为西汉早期印, 我们不加考证,但我们可以从以上三方加了界格的印章中看出界格的特征以及他们对于章法的影响。比如文帝行玺,倘不是界格的作用,玺字的过繁必然使整方印章法不稳定。彭城丞印,如果不是界格的作用,四个字也不易做到章法上的平稳。界格之所以保证与文字线条的粗细一致,也大致是因为印章中界格与文字线条一样都是整方印的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创作中加界格时的思考是有价值的,不要为了加界格而加界格,也不要忽略界格对印章章法的影响。
六、其他,比如残破
其他需要在汉印中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这些知识存在于丰富的汉印样本之中,比如残破 ,汉印中的残破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给我们在做印阶段对印章的残破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样本,比如,一方印章中的残破是统一的,不能边界残破的不成样子了,里面的印面却毫无残损,这是不合事物规律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4fde9c0a37ee419b952f2519f09bb805.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新野令印”)
边界与印面线条都有残破的“新野令印”。再比如,如果出现较多的平行排列的笔画,或者笔画过长时,为了避免板滞,就可以进行残破,这在汉印中也是可以找到样本的。比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bd02f3b367e443c8abbc658953fc5a92.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晋归义胡王”)
同方向并排的线条有残破,是为了破除板滞、重复,使印面更加活沷,这当然也符合用刀特征,因为同方向相同的线条并列必然刻入较浅。另外,因为笔画与笔画之间间距较大,平行方向的横画和竖画较多时,为了增加笔画斑驳感,以示苍茫感,也可以残破,一般残破的方法可以是“横画竖破,竖画横破”,总归还是要残破出自然的样子,切切不可生搬硬套。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d5cf3ac4a89b4f048ccd97919b2f5347.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左将军军司马”)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4/eba69e50721a499e9b1865db76fc930a.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崇丘男典祠长”)
即,我们在做残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站在全印的立场上去考虑,我这个残破要达到什么效果,我为什么这么残等,这些残破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汉印里找到更多的样本。还是老话,临得越多,见得越多,学得越多。
不枉吴让之学了十年,汉印能提供的东西太多,细节也太多,具体的东西写不尽,总之,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要在汉印里多泡泡才好,别着急着学这学那,那些从其他印章里学到的东西,大致汉印里都有。
(【老李刻堂】之144)
细说"印宗秦汉"
几乎每次提到学习篆刻,对一个新学篆刻的人,都会被老师告知:“印宗秦汉”,我的系列文章里也多次提到汉印的好处,并建议初学者,要学好篆刻,须先临刻上500方汉印再说。但,“印宗秦汉”的由来,多不为新学者得知,今天就说说这个被初学篆刻者奉为至理名言的“印宗秦汉”!
一“印宗秦汉”的由来
(一)、先说“印宗秦汉”的形成过程
1、篆刻鼻祖的倡导
自元代赵孟頫及吾衍开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真正走入篆刻创作的行列,匠人们代为执刀刻石从此成为历史。而文人们当时用印风格,还没有一定之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于是大家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新奇,表现出来的印风开始走向流俗,于是吾衍等人整理秦汉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规范,从而为文人创作篆刻作品立定规范。
我们看看两人的篆刻作品,或者这还不是两人的亲手创作,但从印章风格来看,两人对印章的要求,一定是向秦汉的平正工整看齐的。
比如赵孟頫的“赵孟頫印”,就基本接近平整方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32d5d433117942bc82df167e7026bcc5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问题,那再看吾衍的书画用印"吾衍私印“、”布衣道士“、”鲁郡吾氏“各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94d7b607dc49404fa41354df0e67ad4f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b07dcd936d3f4e50b585997232de61a7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a50943d5d611495797c492adadd46f7f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这简直是汉印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但这个时候,赵、吾等人的提倡,并不能行成风气,倡导归倡导,距离“印宗秦汉”成为文人篆刻创作的理论依傍,还需要时日。
2、名家整理理论,辑录印谱
时光飞逝,到了明代,汉人重新掌握政权,文人们对篆刻兴趣高涨,同时对吾衍等提出的“印宗秦汉”的创作理论开始广泛响应。
先是印学理论开始大量印行,朱简的《印经》、《印章要论》;甘旸的《集古印说》;沈野的《印谈》;周应愿的《印说》;徐上达的《印法参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f376a48ec58f472196025f83dc9fe0f9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最重要的是,这些印学著作,都将“印宗秦汉”奉为圭臬,并且在著作中大量研究汉印的技法特征,并进行归纳整理,文人创作,无不依照汉印风格入手,印宗秦汉,一时蔚然成风。
还有,文人们学习篆刻要找汉印临摹的印谱,也在此时被大量印刷了出来,比如《顾氏集古印谱》、《印薮》、《集古印正》等,文人们既找到了理论依托,又找到了实习材料。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53c7b147a2d747e0a2678981ee6d830a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由此,文人创作篆刻沿着“印宗秦汉”的大道,一路狂奔!
3、流派印兴起,印宗秦汉终成理念
到了清代,流派印大为兴起,流派印的创始人,流派印的后继人,都无一不在汉印里找到理论及技法依托,使越来越多的文人在创作篆刻作品时,从汉印里汲取营养,并因此形成各家流派印的古拙、苍古、浑厚的坚实根基。
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时候,大量古代印玺出土,大量金石原印得以面世,金石研究者更直接地从秦汉三古印中找到技法源头,印宗秦汉,终成印人创作篆刻作品不二的营养源泉,也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和创作理念。
(二)、印宗秦汉的特殊原因
我们说,学书法,去找李斯、锺繇,去找二王,去找唐楷,但古人很多墨迹原件已不存在,就算存世的碑刻,也经过了第二人或第三人的转刻,因为,写书法的人是不会去刻碑的,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作品,就算再好的拓件,终究是隔了一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320d48813a2c4deaabcd2d2579797f85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cb46e5c43b5a41978fe8d70b2ec9ca11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两方汉印)
篆刻则不一样,流传下来的,就真的是古人一手刻出,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无不全出本人之手,古代文人们看到的秦汉印章,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汉人印章,都是秦汉人本人所作,这比学习书法去找前人法帖,直接多了。
出土文物越来越多,直接学习秦汉印章技法风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真是当代篆刻人的大幸运!
二、印宗秦汉宗什么?
篆刻初学者,能及时看到“印宗秦汉”这四个字,并被人告知,好好临汉印吧,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因为有一大部分篆刻初学者,还在“从篆书字库,或者从篆书字典里找出来几个字的写法,填到格子里,从纸的反面或者从镜子里取个反字,就开刀上石开刻了。”这样的状态。
但这显然是一条弯路。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41df43f9ba214dd5b8f1e5aa91f9b769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画像石拓片)
我见过太多的印友这样做,也经常听到他们在设计印稿困惑时发牢骚,说不知道怎么设计印稿,在四处找人设计印稿,征求别人的意见,广听意见,期待提高,这是对的。
但每当我们遇到对汉印、古玺、流派印章法等一无所知的学习者,就总觉得无从帮起,总不能每次都帮他们画好印稿,而画印稿本身是创作,谁又愿意真心拿自己的心血出来烧呢?更何况,画好了印稿,你就能够刻好?
于是,回想起自己初次接触汉印时的欣喜。那一刻,真就觉得突然在眼前开了一条坦途,画印稿,奏刀,像是一个迷途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今天就把这种欣喜拆细了分享给第一次接触到“印宗秦汉”概念的印友,“印宗秦汉”,我们要“宗”点什么?
大致是三方面的内容:
1、“宗”秦汉印的字法、篆法;
2、“宗”秦汉印的章法;
3、“宗”秦汉印的雅正印式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宗”秦汉印的字法、篆法。
这当然是从篆刻的技法角度出发的,吾丘衍在《学古编》里讲:“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秦汉印的白文印中,秦代的入印文字叫摹印篆,这种文字以小篆为基础,但又区别于小篆,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政府规定的专门用于印章的文字,秦代以法立国,规定的入印文字,就是入印用的,因此,法度谨严,出来的印章当然是规规矩矩的。甚至不管是四字印还是半通印,都加了界格,让印章看起来更端正,更规矩。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25b855521a4749a7951d7e3c3cc9a5ce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秦印中司马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68a57031c19f4814a3224e0cd81b2960.jpg篆刻学习:细说
(秦半通印邦侯)
汉印的入印文字则是汉缪篆,他是在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用书体,并且如上面吾丘衍所说的,采用了隶书笔法书写,既继承秦印特征,又有独立的汉印特性,我们叫它汉印文字。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17d897337c6a48598432bf88d8c882a8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玉印周诱)
汉印文字与秦摹印篆的严格规定不同,用于印章时,为了文字安排的需要,在文字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它可以增损笔画,这就给变化文字以适应不同的印面的需要增加了宽松的余地,使印章创作更从容自如。
正如吾衍说的,汉印“其法只是方正”,而我们能从汉印里学到的东西,第一条,就是汉印文字的端端正正,不胡乱变形,不狂怪变形,为了适应印面需求也不作狂怪状。这跟后来的流派印的一些求险求奇的狂怪作法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我们说,学印,从汉印上手,再到流派印里找变化,就是这个道理,先走好了,再说跑。
(二)、“宗”秦汉印的章法。
我们说,现在我们进行篆刻创作,大致可以从风格上将印章归为三类:
1、汉印的缪篆印式的平正方直风格;
2、宋元印小篆印式的匀整圆润风格;
3、钟鼎、古玺文印式的参差错落风格。
大致现在所有的篆刻作品大都属此三类,三类之中,只有汉印式的平正方直是最简单和最易上手的章法形式,我们读大量的秦汉印章,不管是二字印,三字印,四字印以及多字印,采用的章法多是简单而又密实地排列在印章上,这跟我们平常从篆书字典里找到文字排列到印面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用的文字是秦汉印特有的文字,而不是变化更多的小篆。
汉印的章法特征也如吾丘衍所说:“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即,汉印的章法特征最重要的原则是匀满,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满白印,初学汉印的印友最爱刻的,也是满白一类的。这种章法类别就是依式填篆,印面是什么样的,就填上所需的文字,但在填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汉印的章法里找到汉代匠人们在虚实、疏密、统一、平衡、粗细、挪让、离合、增减、重复、呼应等章法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久经揣摸,实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章法原则。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97014fe94d524e42af29878aaa6de082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未央廄丞,请注意它的匀称、粗细统一、注意疏密均等等章法原理)
我们学的就是这种章法原则,临汉印越多,越能被这种章法原则所潜移默化,并自觉地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而这种章法原则,也是后期流派印,名家印章法的基础,后期流派印章法里的巧妙之处,也都来源于这些简单而又朴素的章法基础。
(三)、“宗”秦汉印的雅正印式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
汉印是朴素的,朴素到如水,如空气,如我们每日必须的营养而又不用费精力去获取,汉印的大美也正来源于这种朴素。
印宗秦汉的的来源正是因为在宋元时期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文人们把鼎、彝、壶、爵等各种古器物的各种文字、图形搬到印章上出现的炫奇夸怪形式,这种貌似崇古,实质上却背离了文人们雅正的审美趣味,最终导致吾丘衍、赵孟頫等提出强烈的反对,并由此开始对汉印的倡导,希望恢复“古法”,这里的古法当然就是指汉魏印章的平实方正。
汉魏印章的形式也大都是白文,大小也不过寸许,也即不超过3.3厘米,这比较宋元时期的巨印以及缪篆比较后来的“九叠篆”,都是朴实、简单的,即便是皇帝皇后的印章也不是煌煌巨制,而只是精致一些,雅致一些。这种印的最核心审美内涵是“雅正”,既雅又正,古朴典雅,端端正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7283811b2c0c498596b79126ba7e4136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文帝行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175e0cc8dc724ca6b5d9b23c75406aaf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皇后之玺)
虽不巨大,但都是文字老实匀称,笔画匀等的老实之作,朴实中透出庄重之气,老实而不花俏,却又时时处处彰显规章,这同时又是另一种美的极致,简约之美,简洁之美,这也是汉文化审美精神的内涵。这种审美内涵如同现代西方科领域里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手机,简洁之美,少即是多。当一个初学者在汉印里不断学习时,淳正简洁之美自始致终会传递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雅正、简洁,汉印有大美。
学篆刻从汉印学起,是从最原始的出发点出发,如万物发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汉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篆刻学习者决不会因为一方印章的印稿设计发愁,反倒能从印稿的设计于篆刻过程中找到充足丰满的精神享受。
三、“印宗秦汉”的具体操作
印宗秦汉”已为所有学习篆刻的新人所共知的一条学习篆刻的方法,但究竟要如何具体操作?这一直是一个问题,上述涉及“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各个方面,讨论的算是较为详细了,但近日在与印友讨论的时候,依然还是就这个问题困惑不已。
字法上对缪篆的熟悉,篆法上对字法的相应处理,章法上的任疏任密,均分印面等原理,刀法上的”铸、凿、碾“印对刀法的的不同处理等固然是”印宗秦汉“需要仔细思量,但似乎如此之外,还有一件更要紧的事儿需要学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9ff981fc6f0b4d019849ca8b43dd717f.jpg篆刻学习:细说
(汉印“太医丞印”)
群里有几个朋友终日临汉印,他们的临印进度大概是慢的一周四到五方,快的则每天一到三方,但很快就陷迷茫,觉得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每日就是陷入上石,奏刀,修理细节,大部分的时光都消耗在这些日常的技法积累上,似乎觉得总也不见长进,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印宗秦汉这个概念当起始于吾衍、赵孟頫,后经明代篆刻大家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这些大家的一力崇尚,而明代篆刻风气内的“印宗秦汉”,基本还是基于上面我提到的这些技法上的因素,而到了清代浙派宗师丁敬,“印宗秦汉”的理论才完全成熟。所谓的完全成熟,是丁敬明确提出了宗秦汉主要是“宗”“神流韵闲”的气息,而不是宗技法表面的东西。
丁敬提出这些理论除了论印诗外,主要是集中表现在几方印的边款上:
一方是王德溥印,丁敬在印的边款上说:“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今为吾友容大一仿汉铸一仿汉鉴,容大用至耄耋期颐之年见其浑脱自然,当益知其趣之所在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57718306b75b4143a30051ee19c5b521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丁敬刻“王溥德印”及边款)
一方是“金石契”,丁敬在印款上说:“秦印之结构端严,汉印之朴实浑厚,后人之不能摹拟也。”
丁敬这里所谓的“后人之不能摹拟也”,大概就是指,只是简单的临摹,“比葫芦画瓢”一样的一笔一刀的模仿是得不到真正的精髓的。
丁敬之前,大家已经把“比葫芦画瓢”或者说“照猫画虎”的临摹秦汉古印走到了极致,因此有了所谓的古板缺乏活力的“明人习气”。工艺化到了极致,柔媚甜熟到了极致。整个印坛印风缺少阳刚之气,丁敬以刀立派,以碎切徐进的刀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化入“神流韵闲”的气息,由此开宗创立浙派。
但丁敬自己解决了“秦汉气息”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后世提供如何在篆刻学习中更快的获得这种“气息”,只隐约在“曙峰书画”印款中提出“古人托兴书画,实三不朽之馀支别派也。要在人品高,师法古,气韵自生矣”给印人提出了要求,学篆刻重要在于气度远大,学养深厚,学篆刻要有师古之心,而不是简单地拟古之貌,要重内在气韵,而不仅仅是学秦汉印的外在形式。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19184750e1e54624ae7d94eb4337e224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丁敬刻“曙峰书画”及边款)
丁敬也开了药方,提了要求,只是后人忽略了。
吴昌硕曾经怀疑,我们现在都临秦汉印,说秦汉印是印学正宗,那秦汉人又是学谁的呢?“古昔以上谁所宗”,因此,我们所谓的“印宗秦汉”不是简单的临摹秦汉印的刻法,而是学习秦汉印的气息,而且,这是“印宗秦汉”的重点。
再看近代名家们对汉印的学习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收获:
赵之谦说学汉印要学汉印的“浑厚”(“何传洙印”边款),并且他认为吴让之“息心静气,乃得浑厚”(“会稽赵之谦撝叔印”边款),赵之谦的认识是准确和精到的,由此为基,赵之谦学到了汉印重要的章法原则:“一聚一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8/5e439022d0ef45cba802f3e6ee150e0b_th.jpg篆刻学习:细说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及边款)
吴昌硕虽然学印从流派印入手,但其在汉印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他甚至认为“没有汉印,就没有我吴昌硕”,他一生所刻的白文印也基本都以汉印为底,他的观点是反对“但索形似”的“赝古之病”,他看重的也是汉印的气息;
黄牧甫则学赵之谦对汉印的认知,他的白文仿汉之作,平正光洁,看似平板,其实藏巧于拙,得到的也是汉印的耐人咀嚼的古穆气息,由此为基,黄牧甫学到了汉印的重要的精神风貌:“平易正直”;
目前最为热门的陈巨来也在他的《安持精舍印话》里说:“仿汉铸印,不在奇崛,当方圆适宜,屈伸维则,增减合法,疏密得神。正使眉目似一恒人,而穆然恬静,浑然湛凝。”他要的也是汉印的“神”。
具体到我们现在学篆刻要做什么,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相对复杂,大略可以做的事情无外乎做下面这些事情:
1、认真查查字书,学习秦汉古印所用文字的字源,理解这些字的造字法则,当然可以同《说文解字》理解小篆的造字法则一起理解;
2、多看看古器物,去博物馆看看,看看古代的器物、古碑刻,体会古器物、古碑刻上的文字,
3、多写写篆书,从书法学习中体会和精熟篆书的成字法则和气息。
4、可以看看古文学书籍,坚实自己的古文学底子,诸如《二十四史》(特别是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诸如《古文观止》中的优秀散文,诸如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优秀作品,积累自己的古语言学养。
5、读各种经典的、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读各种各样的哲学书籍,以端正自己的三观,弘大自己的气量。
6、多深入生活,体验踏踏实实、鲜活的生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累积自己高雅的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
7、再有,就是现在大部分篆刻学习者正在做的事情,踏踏实实地精临汉印,请注意是精临,临一方明白一方、理解一方,而不是慌慌张张、求量不求质地临很多秦汉印。
以上这些,似乎大部分内容跟篆刻本身无关,但其实,正如学诗歌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一样“功夫在诗外”。当然,如果是想当一个“印匠”,却只用大量地临习秦汉印和名家印就可以了,这种大量的练习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吸取到秦汉印的气息,但究极还是“印匠”的路,而不是“篆刻人”的路,或者“篆刻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