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郑板桥神品墨竹 七贤图 欣赏  》

(2018-01-30 11:32:06)
分类: 历代书画大师谱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为妇孺皆知的人物,如其前代的唐伯虎、徐文长一样,二百多年来,民间流传着他的种种故事。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他,在山东维县为知县时,在自己画的一幅墨竹上题上了如下这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他十余年“七品官耳”生涯的表白,赢得了清官的声誉。郑板桥的人生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其为艺的成就,就是“三绝诗书画”,还包括其鲜为人知的篆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融合“交响”,便是中国文人艺术的最高境界。板桥的诗词,能自出己意,不屑作熟语,还常从民间生活选取题材,汲取营养,他的小唱、道情,特具动人的新鲜气息。板桥的字,自称“六分半书”,是隶书与行草的结合,兼众妙之长,又参用作画的笔法,所以如“乱石铺街”,极具画意。板桥早年倾心黄庭坚,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还留有痕迹,如其所
书“令”、“板”诸字。就整体而言,它是偃仰波磔寓于舒畅协调之中,新奇中见稳沉的。如蒋士铨诗中所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这一怪字,正说明了作者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的创造性。板桥的画,题材局限于兰、竹、石,偶尔扩大到松和菊,是宋代以来文人“四君子”(梅兰竹菊)画的延续,这一传统寄托着文人士大夫清高隐逸的情怀。在文人画史上,板桥推崇郑所南、徐青藤、陈古白、白丁和石涛,也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的启示和影响,但他又大不同于这些先贤。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使其悟得画竹之法。举一反三,他笔底的兰或其它,也一定得之于生活,得之于深入的观察。” 郑板桥画兰竹用健俏之笔内含彼磔,有临风之姿,生机勃勃;写水之笔,刚挺而畅,极具动感,如闻其声。真正的艺术家,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当他的本体生命终止以后,他的艺术与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在延续着,其时日之久,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生命

清 <wbr><wbr><wbr>郑板桥《七贤图》

清 郑板桥 七贤图 北京保利2017春拍 估价2500万元



作品鉴赏

七竹节千霄 不为世俗屈
——赏郑燮《七贤图》

中国画墨竹始于五代。至北宋,文同、苏轼皆为大家,墨竹从此兴,于墨梅、墨兰、墨菊合称“四君子”。元代尚墨竹,画家中能画竹者几近半数。清代画竹高手,首推郑板桥。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其中诗、书、画堪称“三绝”,板桥所绘之竹多得之于“纸窗,粉壁,月光,月影中”。又经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因而能“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秦祖永《桐荫论》)。他画竹,四十年来从未间断过,他对画竹的“意似”做过准确精辟的分析:“盖竹之体,不为俗屈。”郑板桥画的竹不特为竹子写神,却豪迈凌云,他笔下的竹竿三俩,枝繁叶茂,清瘦俏劲,挺拨向上,富有节气,倚岩而立、杂石而生,苍劲豪迈。
本幅为板桥七十岁所作《七贤图》,描绘修竹七枝,以七竹比喻七贤,竹姿疏落有致,竹节傲然挺立,具有一种刚正和倔强不驯之气。图中所绘墨竹七枝,其中有二竹与五竹交错,伸延直出画外,三竹竿用浓墨,四竹竿用淡墨,前后交迭,虚实相生,此所谓:“一竿瘦”,名曰“细竹”,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具有“清癯雅脱”之美。竹叶呈“介”字“个”字,浓淡相宜,干湿并兼,疏密相间,极富变化之妙。左方长题,是板桥所创的“六分半书”,关于六分半书的特点,板桥曾自言:“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 四行书法用笔刚柔方圆兼取,错落有致,穷极变化。
本幅《七贤图》曾与1985年展览于香港中国文物集珍 — 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并出版入该图册,此作原为攻玉山房主人叶承耀医生旧藏。叶承耀,祖籍福建,1933年生于医师世家,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1965 年学成归国行医。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专注于艺术品收藏,是著名香港收藏家团体“敏求精舍”成员,30多年前已在香港古典书画收藏界享负盛名,其顶级明式家具珍藏蜚声国际,2004年他在香港艺术博物馆举办《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共展出历代名家书画84件,印刷成册,件件质量极高,其中就包括了这件郑燮《七贤图》。
如今此作经悠悠250余年历史,品相仍保存精良,纸墨如新,观之,“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真乃神品也。

题识:柴庵先生宰潍县,多惠政,至今有吴公七贤祠,七贤而独称吴公,盖重吴也。燮宰是邑谒其祠,葺而新之,在县西五十步不远,故得常至而拜献焉。玉树亲翁索予画,因写七竹以比七贤,亦以见贤者之必有后也。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三月既望,板桥弟郑燮拜手。
钤印:郑燮之印、潍夷长、丙辰进士、橄榄轩
鉴藏印:杨氏馔清珍藏
说明:
1.题识中所言及“柴庵先生”即吴甡。吴甡(1589-1670),字鹿友,号专愚,晚年号柴庵。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元年(1612)任山东潍县知县,崇祯初年任御史,崇祯十五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著有《柴庵疏稿》、《安危注》 等。
2.“杨氏馔清珍藏”应为杨世盛藏印。杨世盛,字子仪,又字馔清,号企椒,又号鸣谦。著名兴化“万顺号”南货行第六代业主。喜结交达官文士,富收藏。

作品资料

作者 郑板桥  
尺寸 193×114cm
创作年代 1762年作
估价 RMB  15,000,000-25,000,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2017-06-05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著录:
1.《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图录)编号83,香港,1985。
2.《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图21,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出版。
展览:
1.“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香港,1985年。
2.“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3月27日-6月6日。


同名作品

清 <wbr><wbr><wbr>郑板桥《七贤图》

清 郑板桥 七贤图 北京九歌2013春拍 成交价1552.5万元



郑板桥精品小赏 <wbr><wbr><wbr>

兰竹图

郑板桥精品小赏 <wbr><wbr><wbr>

竹石图
 
郑板桥精品小赏 <wbr><wbr><wbr>
 
 七贤图
 
 
郑板桥《七贤图》
竹石兰惠图
 
 
[转载]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擅画兰竹石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