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墨竹七贤图及竹子诗 》

(2017-11-24 11:38:11)
分类: 历代书画大师谱
 

墨竹

 

郑爕


清 <wbr><wbr><wbr>郑板桥《七贤图》

清 郑板桥 七贤图 北京保利2017春拍 估价2500万元



作品鉴赏

七竹节千霄 不为世俗屈
——赏郑燮《七贤图》

中国画墨竹始于五代。至北宋,文同、苏轼皆为大家,墨竹从此兴,于墨梅、墨兰、墨菊合称“四君子”。元代尚墨竹,画家中能画竹者几近半数。清代画竹高手,首推郑板桥。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其中诗、书、画堪称“三绝”,板桥所绘之竹多得之于“纸窗,粉壁,月光,月影中”。又经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因而能“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秦祖永《桐荫论》)。他画竹,四十年来从未间断过,他对画竹的“意似”做过准确精辟的分析:“盖竹之体,不为俗屈。”郑板桥画的竹不特为竹子写神,却豪迈凌云,他笔下的竹竿三俩,枝繁叶茂,清瘦俏劲,挺拨向上,富有节气,倚岩而立、杂石而生,苍劲豪迈。
本幅为板桥七十岁所作《七贤图》,描绘修竹七枝,以七竹比喻七贤,竹姿疏落有致,竹节傲然挺立,具有一种刚正和倔强不驯之气。图中所绘墨竹七枝,其中有二竹与五竹交错,伸延直出画外,三竹竿用浓墨,四竹竿用淡墨,前后交迭,虚实相生,此所谓:“一竿瘦”,名曰“细竹”,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具有“清癯雅脱”之美。竹叶呈“介”字“个”字,浓淡相宜,干湿并兼,疏密相间,极富变化之妙。左方长题,是板桥所创的“六分半书”,关于六分半书的特点,板桥曾自言:“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 四行书法用笔刚柔方圆兼取,错落有致,穷极变化。
本幅《七贤图》曾与1985年展览于香港中国文物集珍 — 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并出版入该图册,此作原为攻玉山房主人叶承耀医生旧藏。叶承耀,祖籍福建,1933年生于医师世家,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1965 年学成归国行医。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专注于艺术品收藏,是著名香港收藏家团体“敏求精舍”成员,30多年前已在香港古典书画收藏界享负盛名,其顶级明式家具珍藏蜚声国际,2004年他在香港艺术博物馆举办《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共展出历代名家书画84件,印刷成册,件件质量极高,其中就包括了这件郑燮《七贤图》。
如今此作经悠悠250余年历史,品相仍保存精良,纸墨如新,观之,“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真乃神品也。

题识:柴庵先生宰潍县,多惠政,至今有吴公七贤祠,七贤而独称吴公,盖重吴也。燮宰是邑谒其祠,葺而新之,在县西五十步不远,故得常至而拜献焉。玉树亲翁索予画,因写七竹以比七贤,亦以见贤者之必有后也。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三月既望,板桥弟郑燮拜手。
钤印:郑燮之印、潍夷长、丙辰进士、橄榄轩
鉴藏印:杨氏馔清珍藏
说明:
1.题识中所言及“柴庵先生”即吴甡。吴甡(1589-1670),字鹿友,号专愚,晚年号柴庵。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元年(1612)任山东潍县知县,崇祯初年任御史,崇祯十五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著有《柴庵疏稿》、《安危注》 等。
2.“杨氏馔清珍藏”应为杨世盛藏印。杨世盛,字子仪,又字馔清,号企椒,又号鸣谦。著名兴化“万顺号”南货行第六代业主。喜结交达官文士,富收藏。

作品资料

作者 郑板桥  
尺寸 193×114cm
创作年代 1762年作
估价 RMB  15,000,000-25,000,000
专场 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2017-06-05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著录:
1.《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览》(图录)编号83,香港,1985。
2.《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图21,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出版。
展览:
1.“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香港,1985年。
2.“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国古代书画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4年3月27日-6月6日。


同名作品


同名作品

清 <wbr><wbr><wbr>郑板桥《七贤图》

清 郑板桥 七贤图 北京九歌2013春拍 成交价1552.5万元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作者:亦呼



[转载]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竹石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著名的咏竹诗。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无论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于郑板桥。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激县知县,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郑板桥的咏竹之 诗,写竹之画,许多与他的从政经历有关。他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做官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罢官 时,不恋荣华,一身正气。“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视功名如粪土,以清白为自豪。弃官后,“宦海归来两袖 空,逢人卖竹画清风”,定居杨州卖画,自食其力。

郑板桥的竹诗竹画,无一不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的写照。对于恶势力,他以竹自况,大义凛然。“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 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千磨万击”之中,“咬定青山”,毫不动摇;于霜欺雪压之际,守常有节,“挺直又婆娑”。他自甘淡泊,从不攀附权贵,象竹那样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雨晴风定亭亭立,一种清光是羽仪。” 真可谓人竹相辉,肝胆相照。

郑板桥不但以竹自况,还以“竹”待人。对于后学,他乐于奖掖,尽力扶持,言传身教,寄予厚望。他曾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竹,十丈龙孙绕凤池。”他又写道:“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他一生笔耕不辍,诗、 书、画被时人称为“三绝”。其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也与竹大有关系。他曾对友人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一是“眼中有竹”,要仔细观察,反复临摹。他年青时画竹竞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年老时曾无限感喟地说:“我为这竹君,不知磨秃了多少毫锋,消损了多少精神啊!”二是“胸有存竹”,即在创作前对要画的竹了然在胸。“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三是“胸无存竹”,即在挥写的过程中,又不为胸中之竹所束缚,只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形象.他曾用诗总结自己画竹的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竹之于郑板桥,真可谓相得益彰,人竹合一。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 咏竹言志,画竹传情。是郑板桥画出了竹的人格,又是竹成就了郑板桥的声名,常言道“竹毁节存”,板桥虽死,其“竹魂”犹在。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郑板桥竹子诗摘选

 

竹石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竹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竹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题画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君子之风,万古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郑板桥与竹及竹子诗

笋竹二首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