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秉绶书法精品集萃 续三 》

分类: 书法精品博览 |
清 伊秉绶
隶书寒味芳心天津文物2013春拍成交价24.64万元
作品鉴赏
伊秉绶是清中期最重要的书家之一。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但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其传世的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
10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
作品资料
清 伊秉绶
1813年作隶书“退一步斋”成交价230万元
【作品鉴赏】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生于宁化一个书香门弟,从小聪颖好学,饱读宋儒理学。15岁那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郎中,著有《南窗丛记》等。伊秉绶30岁那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珪的府弟,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会试,伊秉绶进士及第,开始了亨通的仕途,嘉庆四年后,出任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他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话。那时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轼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现在,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危难之际出任扬州知府。他乘着一叶小舟,深入灾区勘察灾情,“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损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还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使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美术之意趣,“退一步斋”四字匾额,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杜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画光洁精到,此额书法笔力雄健,中笔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辽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评者谓其行书“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是与他平日苦苦练笔分不开的。据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园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评其《节临唐宋人书屏》四条中第一屏(行楷)“工稳齐整,端庄大方”,“凝敛宽博”,“沉稳中见洒脱,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评其四条屏中的第二屏(行草书)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代表作,“既能恣意纵横,外柔内刚,又显得潇洒飘逸,随意自然,体现了他为人正直与较豁达的性格。”评其《临柳公权尺牍轴》:“既有雄厚刚健的笔调,又有灵动朴茂之趣。”评者又认为:“从整体看来,其行书神貌颜体居多,又有杨凝式、林和靖、董香光的遗风,不愧为清中期书坛的大家。”
按语:;此横披隶书斋额乃伊秉绶晚年所书之妙笔。此幅书法笔画粗壮平直,藏头护尾,凝重古朴,间架溢实,显得方正雄淳、骨清气穆。笔画无晚期汉隶“蚕头燕尾”,而又带汉隶碑额之特征,看似布置均匀,实则富于变化。其行书题款亦融合了篆隶用笔,方圆并施,自成一格,别有韵致。乃为神来之笔。是伊秉绶隶书之典型佳作。
此幅书法几百年来,有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把它摹成额、刻成扁,作为处世座右铭:“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历朝各代已把这“退一步斋”书法作为修心养性准隶书,编入实用字典、汇入历代书法作品集。是后人研究隶书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希望这件富有哲理的中国书法至宝永驻人间。伴随人类文化发展,永久启示华夏炎黄子孙。
清 伊秉绶 隶书适庐题额
保利2016春拍估价80万元
作品鉴赏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徐渭仁旧藏。徐渭仁(清),字文台,号紫珊、子山、不寐居士。上海人。早年善书法,尤长汉隶,收藏碑帖甚丰,并精于鉴别,当时人称为“巨眼”。辑有《春晖堂丛书》、《隋轩金石文字》、《法帖》。
题识:适庐。嘉庆丁卯六月四日,宁化后学伊秉绶题于回扬舟中。
作品资料
作者 伊秉绶
尺寸 29×56cm
估价 RMB
500,000-800,000
成交价 流拍
专场 艺林藻鉴——中国古代书画日场
拍卖时间 2016-06-06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伊秉绶印、墨卿
鉴藏印:世珩审定、徐紫珊秘箧印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中国书法源流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