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寻根探源北汝河
标签:
转载 |
http://s7/mw690/79d11209gd2f09bbadfd6&690
汝河源头
”
约前进3公里,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迎面撞来,把山谷一分为二。汝河分成两股细流,爬进东西两道小山谷中。究竟哪一支是汝河的主流呢?我们沿路进入东山谷,缘水而上,前行不远处有几户人家,一位叫周明华的当地居民说:“这是汝河岭脊,是汝河的上游。我们村是栗树街村分水岭组。”原来,把山谷一分为二的小山就是分水岭。在得知我们要去找汝河的源头时,他表示很乐意做向导:“就在摞摞石下面。”
向导所说的摞摞石,是两块摞在一起的巨石,石因形名。一路上,我们身旁的山峰不停变幻,这儿的山不具有北方山脉连绵不绝的特点,而由很多小山峰组成。据地理资料记述,这些山应该属于伏牛山系。
远远看见了摞摞石,果然是摞在一起的两块石头,不过摞在上面的那块要小得多。走近了,只见摞摞石把守住山谷口。周明华说,这道山谷就叫摞摞石沟。但水流却不是尽头,它被杂树和灌木丛掩盖着,从南高北低的摞摞石沟里缓缓流出。我们钻进树丛中,一步一拨挂在身上的灌木,钻进山谷深处,天顿时暗了下来。
约前进200米,摞摞石沟掉头向东。我们沿着水流,一路走到水尽头处。藏在阴暗树丛中的巨大山石湿湿的,罅缝中渗出的山水从两块夹成“V”形的石头中间流下来,形成一汪清水。这真的是汝河的源头吗?阳光静静地洒满山顶,上有两头黄牛在阳光下悠闲地啃着青草。
8月15日早晨,我们被窗外的秋雨敲醒。247省道刚好沿汝河北行,这可让我们少吃不少苦头。
车村镇至汝阳县上店乡,青山夹谷,谷中一半是河水,一半是鹅卵石滩,汝河在谷底蜿蜒回旋,由于不断接纳支流,水势渐旺。其中嵩县黄庄乡至汝阳县竹园乡河段,汝河抛开247省道,在山谷中扭曲而行。我们不得不下到河滩里,缘山脚前进,所幸山脚即将修路,挡道的山坡已被炸开,只是不时有一块棱角尖锐的大石头正立在头上,路上落下新鲜的碎石块,让我们好不担心。这段路最为艰险,“山石荦确行径微”。
由于汝河河道几乎全是石头,极少有土壤,河水长年冲刷,形成了现在由鹅卵石与白沙构成的河滩。汝河沙沙质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近年来,人们大规模进入汝河采沙,破坏河床构造。水利部门称,河道采沙需要严格的论证和评审,目前的采沙行为大都属于非法,由于非法采沙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河道正常泄洪、堤坝安全以及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不利影响。
但我们沿途发现,几乎每一个能进入河滩的入口附近,都有挖掘机、采沙船不停忙碌,拉沙的卡车在河道里颠簸,车辆过处,溅起道道水花。洛阳境内,尽管是山谷,但采沙者几乎不放过每一个河滩入口。
进入上店,汝河两岸山峰渐息,河床一下子开阔起来。在汝州市临汝镇王庄村南一里,汝河进入平顶山境。
洗耳河是汝河很重要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嵩山腹地,全长36公里,自北向南纵贯汝州城注入汝河。洗耳河的得名,来自上古时代的一个传说。阳城(今登封)有高士名许由。尧闻其美名,欲以君位传之。许由为避禅让,连夜逃到箕山。尧不甘心,又以九州长聘之。许由清高,认为此话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山下河边清洗,洗耳河便由此得名。如今,始于庙下乡的幸福渠修复后,引汝水入洗耳河,河中清水长流,成为汝州市区一景。
16日下午,在庙下乡杜庄,我们从幸福渠引汝水处出发,顺流而下,探访庆阳古城遗址。庆阳古城遗址位于王寨乡樊古城、杨古城、王古城三村之间,古城据说为周代最后一个天子周郝王所筑。从近代采集的实物标本看,古城可确认为战国晚期至汉代城址。
http://s9/mw690/79d11209gd2f09e38b9c8&690
据记载,周赧王姓姬名延,他在位期间,王室衰落,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还分成“东周”和“西周”,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赵、魏的很多地方,眼看就要欺上灭君,姬延终日忧心忡忡。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姬延发动东方各国合纵抗秦,但响应者寥寥,抗秦失败。秦以此为借口,派兵连攻城池。赧王势单力薄,不得已到秦营中投降。后来,秦王见其非常可怜,便把洛阳东南的梁城(即庆阳)封给他,供其养老。同年,赧王崩,葬于蟒川。
据樊古城村中老人介绍,村南还余有古城墙,以前挖地道时,挖出来一层层夯得很结实的泥块。但我们去探访城墙时,只见一段高高的土堆掩藏在玉米林里,上面野草萋萋,2000多年前的天子之气荡然无存。
汝河从汝州市南郊的汝河大桥至入郏县境,囿于地势,散为多股,形成网状河流。还没入郏县境,我们就听说,汝河中有一个叫沙疙瘩的村庄,四面环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汝河中唯一的孤岛村庄,现在行政归属宝丰县大营镇。 19日仍是雨天。我们来到汝河南岸,探访沙疙瘩。寻路问津,我们手上这张《平顶山市政区图》上有很多村庄缺失,早在探访庆阳古城时,这张地图就让我们叫苦不迭,寻找沙疙瘩亦然。
我们越过村南的一道枯河滩,进入村里,沙疙瘩和普通的村庄没什么两样,这让人有点失望。向北走出沙疙瘩,就看见了汝河,水势依然很急。沙疙瘩,已不是孤岛,早已移到了汝河南岸。但我们还是不甘心。按照指点,我们来到村西边眺望沙疙瘩时,竟然发现我们刚才路过的枯河滩本来有水,只是被一道坝给拦住了。这么说,沙疙瘩的孤岛村仍然名副其实。在河滩里放羊的姚大妈说,今年7月发水时,河水冲进了村南的河滩里,养的鱼都给冲走了,那可真变成岛了。
石河入汝水口,一块大姜石首当其冲。石因形名,像吃的生姜一样,沟沟回回,充满罅隙。据说,姜石里面还有中空的部分,所以又得“姜石棚”之名。姜石之大,尽管处于要冲,却水流石不走。姜石水域,深且险,有漩涡。据说,当年日本鬼子在此过河,逼迫一当地人趟河试水。这人却好水性,会踩水。他下面踩水,上身露出水面游到北岸。鬼子见水浅,遂下水过河,不料,前面几名鬼子“扑腾扑腾”掉进去,卷进漩涡去了。等鬼子明白过来开枪时,这人早已潜入水底,游到下游老远了。
姜石上下的河段,河道宽阔,枯水时节若不断流,则是浅滩,这对“汝水秋声”的形成有无因果关系呢?19日晚上,我们住在汝河北岸的郏县王集乡吴楼村,听当地人讲汝水秋声的故事。姚大妈今年60岁,娘家住在汝河北1公里的王集乡柴堂村。据她讲述,她十几岁时,夜里在家中就能听见汝河水声,声音清越,悦耳动听。但只有秋后天晴的日子里才能听得到,“夜里只要一听见河水响,就知道第二天肯定是晴天。”她说。
不知何时开始,这种天籁之音消失了。
尽管汝河涨水,20日上午,我们还是赶到“汝水秋声”处,看一看河水,能否找到汝水秋声之秘。水势依然很急,有水击石之声,但此声已非彼声。我们站在北岸,隔岸就能望见大姜石,青草萋萋,像个半岛伸进水中。
汝水为什么会有秋声?我们猜测,由于此段河床宽阔,水清且浅,遍布鹅卵石;秋后汛期已过,河水更浅,秋声应该是汝水冲刷鹅卵石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为什么能传很远,而且只有在晴天才能远播?我们推测,大概是秋后之晴天,空气干净,气压平稳而少风,所谓秋高气爽。这时,声音才能远播。然而,秋声为什么又自行消失了呢?大概是近年来,河道内采沙者众,河床被改变,再加上喧嚣日甚,这种天籁之音逐渐被淹没了。
汝河东流至郏县堂街镇,以孔湾村和龙王庙为西、东拐点,向北拱出一个“几”字。“几”字包围的地方,就是郏县闻名的河里圈,里面坐落着13个村庄。
8月19日下午,我们站在汝河北岸,对面就是孔湾村渡口。摆渡人不在,我们过不了河,只有顺流而下。行1公里又是一个渡口,一条粗铁丝横在河上方,摆渡人拽住铁丝,手在铁丝上行走,船头劈开水面,慢慢靠岸。
我们渡到河对岸,去拜访近处山上的庙院。守寺的老人告诉我们说,山北脚有一个码头,航道直通大龙山北麓,曾经非常繁荣。但水名却叫汝阳江。老人说了句谚语:打开龙门口,旱干汝阳江。从这句谚语,我们推测:汝阳江大概由古时黄河决口漫流而成。因为打开龙门口,等于把黄河的决口引到了别处,汝阳江没水了,旱干了。不过这一干,却是水落良田出。如今河里圈盛产烟叶,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气味芳香,驰名中外,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但这个水路码头毕竟像个传说,汝河到底有没有码头呢?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而且还有过非常繁荣的历史。它的起点在“几“字顶部的长桥镇西长桥村。
20日下午,空气冷飕飕的。我们来到西长桥村,经人指点,来到了老码头旧址。水面不过百米,河岸高出水面三四米,不断往水里坍塌,水中的残土上,野草探出水面,顽强地生长着。一条铁船,静静停在渡口。这哪里还有码头的影子!算盘、大洋、货行……俱往矣!什么商贾云集、千帆待发,都已付诸东流。
据文史资料记载,汝河水上航运的衰落,原因在于河道的改变:上游沙石淤积,河床增高,水量渐小。西长桥村70多岁的司大爷指着300多米宽的河滩说,码头原先一直延伸河滩边,河水则在对岸的杨树林里;后来,码头一直往水里塌,慢慢就没有了。
航道的历史则可追溯至明代。西长桥小学现存的碑文中记述:“自明万历年间至今有360年的通航历史。” 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 始于公元1573年,终于1620年。该航道在1960年代才完全终止,据此推测,应该存在了400年左右。然而昔日之繁荣,只能问诸水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