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脏腑点穴治任脉督脉各穴要点操作方法

(2016-03-06 20:59:35)
标签:

中风

腹泻

哮喘

失眠

胃炎

脏腑点穴治任脉督脉各穴要点操作方法

1、治胸腹部、任脉要点:

任脉起于会阴,经阴器上行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至承浆。凡各穴称之曰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主处,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即能下达于丹田,三焦气血才能和畅。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

2、治腰背部、督脉要点:

背部及督脉诸穴,大都在骨缝之处,全以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之感觉,远不如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灵敏,在施治时,须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行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何。此与治腹部任脉“指下气通”之感觉则不相同。阅者请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拨,四种手法,比治腹部,任脉诸穴之手法较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则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扣挑之意,此为手法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须按病人情况而用之。

治背部及督脉诸穴,以舒其脏腑之气者,其手法,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不同,治腹部及任脉渚穴,系直接按其脏腑部位,须先开中焦,引导其气分,治背部及督脉渚穴则由上而下,节节放通之。为扣、按各穴的筋络,以通其脏腑之气。腹部,及任脉诸穴之总枢纽在阑门,故先开阑门。背部,及督脉诸穴之总枢纽在百劳,故先治百劳。

治腰背部、督脉时,若实症,手法亦重。若虚症,手法宜实而轻。按背部及督脉各穴,必须扣住其筋。扣住即实而不浮,其气通则有效。如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实,气不能通达。

伤风,加捏风池穴。风池专通鼻窍。

感冒发烧,加按风门、肺俞两穴。风门为散风之主穴,肺俞为开肺气和血止烧之要穴。

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症,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

心跳、颠狂及一切心脏症,加按心俞穴。

各种胃病,加按胃俞穴。

大便便腻、干燥、便结等症,须加按大肠俞。如遇虚损、虚弱等症,大肠俞切不可动。因此穴专降大肠之气,恐其气脱。须待其气分渐渐恢复后,方能用之,此点必须注意。

尿血、疝气,须加治小肠俞。

肝气不舒、气串作痛等症,须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俞不可动。肝俞虽是平肝主穴,因肝木过旺,骤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发生危险。肝木之贼,激之则变,必须慎之。

升肾水法须待肾气恢复后方能用之。方法是一手捺百劳,使浊气下降,一手将两肾俞穴同时扣住捏按。以激动肾脏,肾脏被激动,清气上升,水的精华被气推动,顺肾脏向上的经络达于两目,以养眼睛。

胸闷须用补损开胸法,即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部,两大指按膏盲,单治膏盲,不能将胸部气分开通。然后向下缓缓分推。可使脾肾气分通顺。

任督二脉并用之法,及须注意之点,说明于下:如遇喘症发作,病人不能仰卧,必须用腹、背及任、督二脉并治之法,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盲穴。使胸部气分通畅,右手同时治腹部及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以相呼应,其喘易定,病人即能仰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脉各穴。

如脾胃气滞堵闷,治腹部及任脉后,浊气仍不能下降时,亦须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俞,将脾阳升起,同时右手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但须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为突然气滞于脾胃。单治腹部任脉诸穴或背部督脉诸穴难于奏效者,必须用并治之法,其气易舒,堵闷顿消。

第三节  分筋法

人体骨骼,皆系唧接,以筋穿连而成。头、臂、背、腿皆然。人之动作灵活,与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弹力。筋依气血保养,气血足,筋之弹力大,动作亦灵活。如气血亏,筋不得养,往往发现抖颤、拘挛、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状,此等病于施治时,无论臂、腿,均须用分筋法治之。分筋法,分为腿部、臂部两种,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则一。因腿、臂的形状不同,筋的部位粗细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无论何式何法,皆为分拨其筋,使气血循环无阻,动作即灵敏。人身之总筋有两条,自后脑交叉,由项通背,顺腿直到足跟。其枝脉分布,臂部的筋,为其枝脉,为绕穿骨骼,自背至肩,由臂到肘,过腕达指,其筋比背、腿两部的筋较细。背后的两条大筋,拢脊骨自脑后直下,其枝脉左右分布如带,至肾俞处,即分两大枝脉,绕穿骨骼,经两环跳部位,顺腿至膝而下,直达足跟。因腿部的筋较粗,其枝脉分布,顺腿部骨骼,绕穿至足直达于足趾,其筋均粗于臂部的筋。头部筋细,如丝,如线,由后脑绕穿面部的各个部位。人周身之部位,无论何处,其部位的筋,均相连接,各脏腑经络,与筋相通,故头、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补各脏腑的气。筋皆为两条,分大筋、子筋,以通气血。如遇外因,将筋拧措,气血即不能顺利通过,则局部作痛,为有余之症,将其筋舒通,气血不为所阻,其痛即止。如迁延日久,因局部障碍,往往串及全局,则变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拧背作痛,甚则串至手腕,影响到肘、臂、肩、项、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气血被阻,筋不得养,必然拘缩,弹力必减,动作不灵。此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则只用分筋法治之。将筋络渐渐分开,气血渐渐通畅,筋得气血保养,渐渐舒开,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拧措摧闪而得,与内脏无关,不须治腹部及任脉。

如系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及筋络,往往发现不同钓疾病。如气串、气滞、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颤、拘挛等症,或因气分错乱,串及筋络,冲击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针刺,或如乌啄等等不同作痛,此为气串。气串不限于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气凝聚错乱而作痛者,为气滞。亦有气分错乱于内,因内脏之气分尚足,其病尚不能发作,但潜伏不正之气,又不能消灭,遂蕴结于旁侧,一旦遇有外因,如气恼、暴怒,或感冒风邪,即突然发作,血被不正之气所阻。其循环即受影响,则半身的血液循环,即迟慢或不通,则半身由头至臂、背、腿部的筋,得不到气血的保养,其作用失,轻则麻木,重则不仁,筋之弹力,或减或无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发,其锋不可遏。如其气阻于左,则左半身即失去作用,阻于右侧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为偏枯症。有因气分错乱于内,脏腑之气尚强,不为所阻但错乱之气,亦不能舒开,则串及周身筋络,血液之循环,受其影响,速度渐缓,筋即不得保养,则气凝聚于全部,轻则遍身作痛,重,则肢体拘挛,渐渐正气愈亏,浊气愈旺,则气血渐亏,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养,渐渐由拘转抽,各脏腑之气,渐渐败坏,则成痨。亦有因肾气亏损,影响筋络,肾脏为腰、腿枢纽,因背部的筋,至此处,即分两大枝脉,下达于两腿,如肾脏气分错乱,首先影响到腰、腿部位的血液循环,筋即不得养,轻则两腿的弹力减弱,动作不灵,重则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与症状,皆系内发之症,因气分错乱,影响血液循环受阻,筋不得气血的保养所致。如单用分筋法,舒其筋络,内部的气分不能调顺,亦不能奏效,必须同时将腹任背督,施治通j顷,表里兼治,方能收效。

分筋法,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的治疗体现。因为每一对脊神经都分布于身体的一定皮区,叫节段性分布,节段性分布以躯干最明显。图中表示脊神经的分布概况,但必须注意,每根脊神经除了分布到图上所标出的皮区之外,还分布到相邻的皮区里,所以相邻的脊神经的分布是互相重迭的,一般是1个皮区由3根脊神经共同分布,例如第8胸神经分布的皮区,同时有第7胸神经和第9胸神经的分支分布。因此,一根脊神经损伤时,往往不出现感觉丧失。(如图示)

一、臂部分筋法

1、左臂分筋法:病人坐起。医师站在病人的左外侧,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右手四指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将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向里往复合转数次;同时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大指,分拨病人左腕骨背面的筋。

往复合转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达于五指,将此部的筋拨动,则全臂的筋均动。

第二式: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扬,用右手将病人左臂肘扣住,以大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后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人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里往下合拨,用大指向下压,食指和中指同时趁势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

第三式: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变,随即往外仰拨,用左手仍捏住病人腕骨,大指顶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里压,食、中指扣住脉门,使病人的手勾起往外仰拨。

照此二、三两式,仰、合、里、外、上、下分拨三至五次。

第四式: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人左手腕,手心对病人腕背,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脉门,用右手食、中指捺住病人左肩头,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拨三至五次。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达于肘内侧,拨动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动。

第五式: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的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头,食指和中指将腋下后面的筋扣住分拨,循肱骨外侧面的筋,一手一手地往下分拨至肘端止,如是三至五次.

一手仍握腕,一手拨动腋部后面的筋,随即一手接一手,顺其筋势,循臂外侧拨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背,下达于臂、肘,拨动此部的筋,则肩、背、臂、肘的筋均动。

第六式: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侧面(离肘端约寸间)的筋,同时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与大指相对处,大指向下扣拨,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拨,顺其筋脉,一手一手的向前仰合分拨,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时食指和中指与大指相刑处止。分拨时,病人五指均有感觉摇动。因所拨的筋,均与五指相通。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将肘下外侧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达于指,分拨此部的筋,则各指均动。

(摘自张官生《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

就医咨询请登录:脊椎病网汇聚全国各地医生!网址http://www.jzbw6666.com/zjmz/zjjs/

《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诊疗成人和小儿病症精讲班》

     学期时间:5天时间、培训费:4500元;报名费100

    报名要求:从事康复理疗、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养生保健等均可报名学习。

    主讲专家:张官生(道家脏腑点穴导引法传承人)

    授课方式:全程临床操作与手法练习、有没有专业基础都能学会。

    培训时间:长期举办、2个月一期                      

     培训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广园东路2133号(凯港酒店7楼)

学习内容:

       整体疗法:

             1、温通四肢法2、推按背部法3、点通任脉法4、引气归原法:5、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6、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7、放腋下法8、华盖、膻中、气海、关元压放法9、调治督脉法。

     治任脉督脉各穴要点:

            1、治胸腹部、任脉要点:

            2、治腰背部、督脉要点:

    分筋法:

           1、臂部分筋法:(1、左臂分筋法:1、右臂分筋法:)

            2、腿部分筋法:(1、左腿分筋法:2、两腿合治:)

     点通三阴三阳法:1、点通足三阴三阳法:2、点通手三阴三阳法:

     机动组穴点穴法:

 1、升津法:2、放水法:3、放腋下法:4、治痰厥气闭法:5、涌泉穴治法:6、大敦、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治法:

          2、运用按摩手法对人体躯干部位(以腹部为主)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对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以及儿科等病症的治疗。

         3、特点主要是辩症认症、简单、易学,无需中医知识基础,根据病人的病症情况,而使用其点穴和手法,使病人康复。

        4、运用“调”“补”“泄”“搬”“扣”“推”“按”“放”等手法,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

 

咨询手机\微信:13520314457 \ 15600256977(陈老师)

 http://s9/bmiddle/002d4sfvzy7rRko7jHa48&690

http://s2/bmiddle/002d4sfvzy7rRkpCltD2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