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

(2024-11-06 14:08:39)
标签:

赏评

杂谈

分类: 名作赏析(专辑)






[自编:N0195]




                                                                       方山子传
 
                                                                          苏轼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马车,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子山。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子山亦矍然,问余所以居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评:
    在本书(《古文观止》)中,选取苏轼的诸多文章里人物传记并不多。因此,通过这篇传记或多或少的能透出,有关苏轼被贬后的某种心态以及世界观方面的某些细微变化。
    文中记叙的是,友人陈季常年轻时的任侠行为和眼前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方山子是陈季常的别号;文中关于“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的描写,有赞叹也更有惋惜:赞其侠义达观,叹其生不逢时,惋其一生抱负湮没于山林之中。这里,与其说是有感友人而感叹惋惜,无宁说是对自己的总结反思:友人的归隐,生活的怡然,不正是自己对仕途失落的一种启迪吗?特别是文章结尾处:“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__这是“隐士”之“异”呢?还是自己之“异”呢?又为何“多”,而又“往往佯狂”呢?这不是个人之异,就是社会变异使然。想必这也应该是作者在其当下所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吧!
    文章在塑造人物上,抓住了人物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如:“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简单几笔,其侠义勇武的个性跃然纸上;再如:“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那种开朗、豁达,特行耿介的豪放品行更是一览无余了。   


『译文』
         
       方山子是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隐居的人。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讲侠义的人都以他为榜样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就改变了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代大干一场,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住草房,吃蔬菜,不同社会接触;放弃原有的车和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平时总是步行来往。山里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看见他戴得帽子方型而且高高地耸起,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因此就叫他方山子。
       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刚巧碰见他,吃惊地说:“哎呀!这是我的老友陈季常啊。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吃惊地注视着我,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告诉他来这里的缘故。他低着头不回答,接着抬起头来大笑,招呼我住在他家里。他家里空空地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
      我既肃然起敬又感到他非同常人,又想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仆人,自己挂了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喜鹊在前边惊飞起来,方山子叫骑马的仆人追赶射它,没有射中;方山子猛抽坐骑使马愤怒奔驰,独自追去,一箭就射中了那只喜鹊。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方法和古往今来用兵的成败之道,自以为是当代的豪杰。到今天已过去多少时间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眉毛之间隐隐显露出来,难道他真的是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庇荫做官,假使他能够从事政事,那么现在他一定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再说,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跟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土地,每年可以收取成千匹丝织品,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快乐的生活。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这荒山里受苦。
        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有很多奇怪的人,他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者见过他们吧!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