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huageli英彦
huageli英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25
  • 关注人气:1,3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

(2024-09-06 14:37:19)
标签:

赏评

杂谈

分类: 名作赏析(专辑)



[自编:N0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评:
    
    这是一篇苏轼为官之时,正式呈进给皇帝宋哲宗“进御扎子”。这在我们所欣赏的苏轼作品中,不为多见。因为它是“进御扎子”,所以它不仅正式,也较其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其内容也更为可靠,也更为详尽,也更少了一些拖泥带水的多余之文饰。故更能显现出苏轼文彩的“真才实料”与学识的渊博与高度。
    
    所谓“进御”,是指献给皇帝使用;所谓“扎子”,即为在帝王时代所使用的一种公文形式。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苏轼等人未经皇帝要求而自行对唐时宰相陆贽为官时的一些奏议,即后人所编的《陆宣公奏议》而进行了校正后,写了些扎子请求呈献给宋哲宗。其目的是“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从文章正面看,这是苏轼想为皇帝提供一些治国安邦的正能量;可是它也含了一个不可明言的用意:皇帝的治国能力不足,当朝缺少栋梁贤材。__这或许也是他们(包括苏轼在内)“遭受排挤”,后继又被贬谪不无缘故吧!
    从写作上看,本文确乎称得上“讽劝鼓舞,激扬动人。”而所征引史实,又有条不紊,所使用的比喻既确切,也对照鲜明。其:“药虽进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等,即切合了作者,陆贽,哲宗之关系,又使文章(扎子)娓娓动听,更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本评认为:
    苏轼的这篇《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扎子》,的确不愧为一代杰出的文学大家的典范之作。   


『译文』
       臣等以粗浅鄙陋的才学,担任侍读和侍讲之职。陛下的圣明乃是上天所赋予的,学问每天都有所进步。臣等才学有限而圣人的道德学问却是无穷无尽的,心里想说但语言却不能表达明白。臣等因此而自觉惭愧,不知道如何是好。私下里想着人臣向君王进谏忠言,就好像医生用药,药虽然是经过医生的手而进献上来的,而药方却多是古人所传。若是药方的功效已为世人所承认,那就不必全都再由医生自己来研配了。 
       我们觉得唐朝的宰相陆贽,论才能他本就应该成为辅佐君王的人,论学问他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于事情的深刻见解,他的话语总是带着对于道德的精辟论述,他的智慧如同张良而文才却要超过他,他的雄辩如同贾谊而所提的主张却不像他那样空疏难行。对上,他能纠正君王思想中的错误;对下,他能知晓天下人的心愿。但他也很不幸运,仕途上总没能碰上好的时运。唐德宗以苛刻为能事,而陆贽劝他要忠厚;德宗以猜忌作为统御之术,而陆贽劝他要推广诚信;德宗崇尚武力,而陆贽认为减少战争才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德宗喜欢聚敛财物,而陆贽认为散财于民才是当务之急。至于用人纳谏的方法,治理边事、统御将领的方略,以及凡事要归罪于自己以收人心,改正自己的过失来顺应天道,去掉奸佞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官爵宝器以封赏有功的人;像这样的劝谏,数不胜数。可谓是进献苦口的良药,治疗危害身体的重疾。假使唐德宗能尽皆采纳他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就有可能再次出现。
       臣等每次从西阁退出来,就私下里谈论,以陛下的圣明,必定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圣主和贤臣之间意见能够相合,那就如同君臣同处一世。从前冯唐谈论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就因为这样的贤才难寻而叹息;魏相列举陈述了晁错、董仲舒的对策,汉宣帝因此而实现了中兴。若是陛下想自己找到老师,则没有比就近从陆贽那里取得教益更好的了。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不是没有观看的必要,它们都蕴含着治理国家的良方;只是圣人们的话语隐晦、用意深远,诸子百家和史学的理论又支离零散,好像山岳一样高渺,大海一样深邃,很难根据一两点可读之处就对其进行选择和推崇。但像陆贽的言论,一看就能明了。它聚集了古今的精华,的确是治理乱世的参考和极好的借鉴。臣等想要选取他的奏议,稍加校正,抄写下来以呈献给陛下。希望陛下能把它放在座位的旁边,就好像见到了陆贽一样;将它反复熟读,就好像和陆贽谈论一样。这样做,必能启发出天子生性高明的地方,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天下大治的功业。
       臣等不能将诚恳的心意完全表达出来,请陛下裁夺。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