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备课思路及教学设计
(2012-04-12 12:56:12)
标签:
杂谈 |
九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备课思路
《孔乙己》
单元要求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教益和启示,而且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本课目标
2、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文章的主题及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备课思路
第一课时
一、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多媒体展示: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2、提问:你心中的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能在文中找到理由。
重在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及初步感知人物的能力。
3、找出文中能表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句子,并批注其心理活动。
4、总结归纳,指导写作。
教师在师生交流后总结归纳表现人物、塑造人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写作实践:为同学画像。
请观察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 、朗读个人写作,师生共同点评,转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探究主题思想。设计问题如下:
1、孔乙己最终命运如何?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词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悲剧的命运。
2、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源。
重点抓住“笑”字的分析,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死亡。师生共同探讨体会“笑”声中饱含的辛酸和悲哀,从而进一步揭示文章主题思想。
3、对比阅读:试比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两文情感的不同,再次认识孔乙己。
《孔乙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相关词语;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点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主题及思想意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笔下的经典作品《孔乙己》就再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世界。下面我们一同走进《孔乙己》,去认识孔乙己,去感受一个笑中带泪的辛酸故事。
二、初识孔乙己
1、多媒体展示: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鲁迅
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2、提问:你心中的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1、找出文中能表现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句子,并批注其心理活动。
多媒体示例: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心理描写:你们可要看清楚,这可是现钱,足足九大文钱啊?你们谁舍得?让你们再笑话我。
2、请生看示例,动笔写一写
三、总结归纳,指导实践
1、多媒体展示: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形象。
————鲁迅
那么在现实写作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成功地塑造人物呢?
板书:
表现人物,塑造人物的方法
2、写作实践:为同学画像
请观察班上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孔乙己,也共同研究了如何描写人物。 鲁迅先生为我们开启了智慧的大门,也使得我们写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后老师把鲁迅《致赖少麒》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
多媒体展示: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鲁迅
这句话不仅把他写作的经验告诉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其为人的勤勉,就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学会作文,学会做人。
五、作业设计
课后思考: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并试着分析其原因。
六、
表现人物,塑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