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五氧化二磷使乙醇脱水的实证探索与反思

标签:
第三结论高酸原理科学出版社教育 |
分类: 听评课(一)品味大师 |
http://www.jxteacher.com/cy/column12866/e3490d3e-2288-4b5e-8d16-118b7567e2dc.html
王金龙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扬州
摘要
关键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苏教版)讲述乙醇性质时,如图1所示,采用p2o5做乙醇脱水反应的催化剂[1]。在仔细阅读实验设计后,我们走进实验室,对乙醇脱水反应的全过程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索。本文拟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1
实验1[2]
|
1.4 |
表1
2
rconh2
ch2(cooh)2
h2ncoconh2
h2so4
实验2[3]
实验过程中,如果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置在试管口片刻,石蕊试纸变红。我们有理由相信,出现的白雾是硫酸酸雾,白色晶体则是so3晶体。
种种事实说明,p2o5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吸湿性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它的脱水能力不逊色于浓硫酸。
3
实验室制取c2h2的传统做法是采用浓硫酸做催化剂,由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生成c2h2的同时,会产生co2和so2气体,严重影响c2h2的性质实验。采用脱水性更强的p2o5代替浓硫酸应是很好的方法,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室温12℃)。
实验3
实验4
p2o5溶解于乙醇,迅速发出大量的热,局部温度较高,使得少量乙醇气化。
实验5
(2)将烧瓶浸入冷水中,分数次慢慢加入20ml无水乙醇(约15.8g),边加边振荡。
(3)按图示连接好仪器,采用水浴{控制温度(t1)在90℃、70℃}和酒精灯两种方式加热,进行3次实验,反应时间(t)分别为60min和5min,同时测定反应温度(t2)。
(4)停止反应后,称量具支烧瓶(含产物)、温度计、导管、25ml量筒(含冷凝液)的总质量(m2),测量冷凝液的体积(v)。相关实验数据见表2。
表2
|
第1次
第2次
|
(5)观察到第1次实验得到的液体呈黄色,其他为无色。分别量取液体5ml置于3支大试管中,慢慢滴加10滴水,发现液体均有分层现象。前两支试管内的水层在下方,振荡后出现轻微乳浊现象;第3支试管内的水层在上方,振荡后分层界面消失且澄清。
向液体中滴加水出现分层现象,振荡后变乳浊,判断有酯生成。后续研究表明,磷酸酯具有一定的亲水性(水解);第3次实验并无酯生成;经过简单的鉴别,确定冷凝液是乙醇,可以解释为温度较高时挥发脱离反应体系的乙醇较多。3次实验前后物质质量发生了3.3%~5.3%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c2h2气体的散逸,也可能是乙醇的散逸,或兼而有之。究竟有没有c2h2气体生成呢?为何酒精灯加热时没有发生酯化反应呢?这些都是我们目前不太清楚、而又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4
我们查阅了扬州大学图书馆所有馆藏《有机化学》教材,讲解乙醇脱水机理时,只看到浓硫酸和活性al2o3是乙醇脱水反应的催化剂,均未提及p2o5;《无机化学》教材有关磷的氧化物章节,也未提及p2o5能使乙醇脱水。仅在《无机化学丛书》中查看到相关内容[4]:p4o10和roh(醇)作用,因反应物相对用量不同,生成酸性或中性的磷酸酯。
p4o10
紧接着,我们在中文期刊·专业文章网站维普资讯网(http://www.cqvip.com/i-
ndex.shtml)输入关键词“磷酸酯”,检索到学术论文2651篇;经过简单分析、判断,再次输入关键词“烷基磷酸酯的合成”,检索到12篇论文,从中选择与乙醇关联度较高的3篇论文确定为“核心文献”(带有*号),另外3篇作为“支撑性文献”,分析、总结有关制备磷酸酯的用途及工艺技术特点。相关内容见表3和表4。
表3
编号 |
1*
2*
3*
4
5
6 |
表4
编号 |
1
2
3 |
符号说明:ppa-聚磷酸
国外有关制备高纯度单烷基磷酸酯(简称map)的研究,自80年代以来有了较多的文献报导,如德国henkel公司、日本花王公司,针对map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推动了map的合成工艺技术及应用技术的发展;1991年天津轻工业化学研究所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单烷基磷酸脂合成工艺研究”,已于1996年通过了国家中试鉴定验收,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5]。
(1)单烷基磷酸酯[(ro)p(o)(oh)2]具有类生物膜结构,与皮肤有很好的亲和性,非常适用于皮肤洗净、化妆品乳化等方面;短碳链单烷基磷酸酯和醇胺反应可得到烷基磷酸酯胺盐,由于同时含有磷和氮,在阻燃过程中可以产生磷-氮协同效应,所以它是一种具有增塑和催化双重作用的阻燃催化剂,可以大大改善目前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火等级。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提高单烷基磷酸酯的纯度和产率,是精细化工和材料研究等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
(2)分析结果可信度高
(3)提高反应限度
(4)控制反应温度
(5)反应产物
5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验探究,我们认为p2o5与乙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磷酸氢乙酯和磷酸二乙酯,它不能催化乙醇发生脱水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p2o5
6
我们时常看到有关p2o5做乙醇脱水剂的报告[8][9],笔者也曾在“乙醇脱水制乙烯的创新实验设计”[10]一文中默认这种观点。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至少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设计简单
(2)原理迁强
再次分析上述脱水机理时,我们发现质子(h+)是形成中间体的关键。也就是说,浓硫酸能使得乙醇脱水,除了它具备脱水性以外,强酸性也是重要的性质之一。磷酸是中强酸,达不到浓硫酸的高酸度,不能使乙醇脱水。它与乙醇反应生成磷酸氢乙酯和磷酸二乙酯,这一点却与稀硫酸性质相似,自然也就称不上是催化剂了。我们必须明白,浓硫酸具备脱水性不是乙醇脱水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与并不是所有的强酸都能使得乙醇脱水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科体系缺失
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223(2009-4-7)
附录练习一题: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考临门一脚试卷11题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http://s10/mw690/78ad4a7agde3f71d20689&690
A.装置①依据褪色快慢比较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装置②证明CH3CH2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C.装置③观察红纸褪色证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D.打开装置④中的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观察到红色的喷泉
【答案】D
【解析】第一个实验,草酸远远过量,难以实现目的。第二个实验最新有研究证明得不到乙烯,得到的是酯类。第三个证明的不是氯气而是次氯酸的漂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