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的角度讲,汉字字形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对汉字这一符号工具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书写更加便捷。由小篆进化到隶书就是最好的证明。过去小篆书与官方字体,但书写比较麻烦,而一般下级官吏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把小篆繁复弯曲的笔画逐渐简化,变成方折明了的汉汉字,这也是“简化字”被称为“隶书”的原因,因为它出自下层人,下级官吏之手。具体讲,导致汉字字形变化的因素,大致有这样一些。
(1)
实现记录语言、传递信息这一功能。比如,甲骨文将“集”字的上部由“隹”(表示鸟)繁化为“雦”(表示众鸟),其目的就是为了明确传达信息。再如原始文字的字形在结构上相对自由,而后来则逐渐规范化、定型化,这同样是处于明确传达信息的需要,再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就有了小篆对战国文字的取而代之。
(2)经济便捷的要求。比如“隶书”的产生,就是为了书写文字时更便捷、更省力。
(3)书写工具和载体材质的变化。甲骨文用硬器在兽骨上刻字,所以字形硬瘦,一些难刻的细节亦有所省略;秦时,毛笔已大量使用,文字被写在简牍或绢帛之上,因此小篆、隶书才能在书写中被普遍使用。
(4) 书法艺术的影响。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一开始就与“美术”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所谓“书画同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汉字从产生以来,其形体变化就一直受到审美原则的影响。
(5) 影响汉字形体变化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政治原因也可以导致某些字形的变异。比如武则天的明字叫做“zhao”,本来是从火,声作“照”,但一些文人嫌这个字不够气派,就另造了一个日月当空的“曌”,这个字就保留了下来。
纵观汉字形体演变的全过程和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是从新旧形体演变的矛盾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趋势有二:一是稳定与变动,二是由繁趋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