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活动校本化研究 课题——问题的提出
(2011-03-20 20:50: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学科学校本化研究课题资料 |
小学科学活动校本化研究 课题——问题的提出
中山 苏文辉
案例一:“不听话的豆芽”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离不开的空气”活动2“豆芽的生长”。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教参指出:“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实验,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对比实验,因而老师在课前没有亲自去做一遍。在课堂上,老师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并制定出小组的研究方案,然后根据教材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实验。
活动很顺利地进行着,然而在一星期后的交流汇报课上,学生们很积极,老师傻眼了:几乎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恰恰相反——盖着塑料薄膜即缺少空气的一组绿豆长势很好,而没盖塑料薄膜即空气充足的一组长势较差,进而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生长不需要空气”。
案例二:“温度计坏了吗!”
四季的形成不是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造成的,而是因为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直射与斜射的区别,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课《春夏秋冬》设计了“直射与斜射”的活动,还是利用的对比实验:把2根普通的红液温度计分别绑在2块金属板上,其中一块金属板垂直台面摆放,另一块金属板倾斜着靠在一个小木块上,用镜子把阳光从室外反射到2块金属板上。
课前,老师专门等到了一个晴朗的天气,准备好了所有器材,可是10分钟、20分钟、1个小时过去了,2根温度计的读数居然是一样的。学生围着老师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的温度计是不是坏掉了?”
案例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0课“保护心脏”活动1“心脏的工作量”。
老师按照教材要求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让4人小组每人开始拿着纸杯一杯一杯地把水从盆里倒入水槽。活动才开始2分钟,有的同学就把纸杯仍在水盆中,有的小组甚至起了争执:“老师!他把水弄到我的书上”。交流汇报时,老师问:“通过这个活动你体会到心脏的工作量大吗?”学生有的回答:“没有”,有的回答“不知道”。
课后,老师反思道:这个活动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案例四:小铜环闯关
学生们兴冲冲地上讲台参加挑战,下面的学生们也很积极地盯着灯泡看。“碰到啦,灯泡亮啦……”、“他碰了2次”、“挑战失败”……学生们是这样说得。几个学生做完游戏,老师问它们:做完这个游戏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我想知道怎样才能让铜环不碰到铁丝……”,完全忘记了活动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使用者”。因此,结合实际,创造性设计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