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论孤独和独处
(2012-10-11 16:35:42)
标签:
杂谈 |
性以及基本的孤独体验乃是人生意义问题之思考的前提。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斯托尔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节选自周国平《孤独的价值》)
叔本华论孤独的价值:
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有一个有思想头脑的同伴就足够了。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拉布什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人们单调的个性使他们无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饱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
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欢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并无价值。
社会历来将孤独视为一种不好的状态。然而多数成就巨大的人往往有着孤独的性格。很多人也将孤独上升到一种高度。
从生物学而言,人自来就是群居动物。这样就令人感到很矛盾。难道孤独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进化?或者仅仅是社会内部多元化的一种“分工”?
——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