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物归原处习惯养成细节
(2018-09-17 16:51:04)“妈妈,我的拖鞋呢?”——这是每天晚上洗澡前女儿常问我的问题,好像鞋子是长脚一般,我无奈的很。心想这记性还不如我这个生过二胎的人。
女儿的这个毛病,让我头疼:缺乏物归原处的意思。喜欢随手乱扔东西。
刚开始我也会帮忙收拾残局,也会满客厅的帮忙找拖鞋,一次次教育后,第二天可能有点效果,但是一切都是短暂的,我的耐性输给了她的一如既往。
孩子就是大人自身的镜子,我不得不反省自己,决定一切从自我出发,做个表率。
孩子没有物归原处的原因
1、孩子的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为图一时省力而随手乱扔东西,意识不到将物品物归原处不仅整洁有序,还能方便自己和家人对物品的使用。
2、家长代劳太多。经常替幼儿收拾东西,使其认为乱了也无妨,收拾是大人的事情,因此缺乏物归原处的意识。
3、平常家教方法中最根本的一点失误------没把物归原处的原理直观地展示给孩子。
4、家庭规则制定容易,执行力不强。每次要求孩子整改,结果没有监督,导致一次次威严扫地。
帮助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在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习惯养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温馨整洁、错落有致的家庭环境,往往会潜在地传递给宝宝做事整洁、条理清楚的健康信息。
1.培养孩子的物品分类。可以让孩子参与整理房间,比如整理衣服,区分和归类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爸爸妈妈和弟弟的,衣服和袜子放到对应的橱柜。
2.借助绘本来加强理念。孩子出去玩回来会找爸爸妈妈,玩具宝宝找不到家找不到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通过故事让孩子更好的改善自我和理解物归原处的意义。
3.给玩具一个家。比如收纳玩具的箱子或者收纳柜子,让宝宝想整理的事情,东西也有所去处,而不是从这个角落搬到另一个角落。
4.经常和孩子一块儿整理玩具架,整理好了,一块儿欣赏。美的感受能力要尽早培养。
5.当有一天孩子主动收拾玩具了,哪怕只放好一两件,就要大大表扬。表扬对巩固行为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扬的行为容易再出现。
6.激励式督促,告诉她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可以把玩具从哪里拿然后放回哪里去。(因为小孩子的线性思维,所以你要孩子做什么一定要语言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很具体地交代)。
7.家长要以身作则,家中随时都要收拾得干净、整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就不好意思随处乱扔东西了。
在幼儿园,学校是巩固和加强幼儿良好习惯的地方。
2.
曾看到过一段令人深思的留言: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
幼儿物归原处好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好习惯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这种好习惯的形成,会进而扩展到让孩子们在一生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