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心理干预之三:丧亲儿童
(2011-05-26 17:53:13)
标签:
危机心理丧亲儿童 |
分类: 心理空间 |
孩子,给我你的手
由于儿童心智尚未成熟,遇到亲人故去往往不知如何抒发心中的哀伤及思念,也不知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易造成创伤。成人常认为儿童不懂事,不会有哀伤,因此儿童的哀伤因不易被察觉而往往被忽略。在这类事件中,成人自己常陷在哀伤中而无法自拔,无暇顾及儿童。甚至有的成人常不自觉会将哀伤及愤怒发泄在儿童身上。所以,儿童应列为实施生死教育的优先对象。
由于儿童年纪较小,对死亡的认知不足,当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因为下列想法造成再度伤害:认为死亡是血腥、暴力与痛苦;认为亲人死亡是自己诅咒造成,深自责,不安与内疚;认为亲人死亡是自己做错事或不乖的惩罚;认为死者会再回来。
如果儿童对死亡无知、焦虑及恐惧无法得到适当的疏导和调适,心灵失落的伤痛及情绪的长期压抑,儿童常会以异常的行为及特别的方式反应出来,甚至在事件过后的两三年后才呈现出来。
儿童丧亲,如果缺乏适当的心理辅导可能会有下列创伤:
生活方面:注意力缺失,做许多事往往无法集中精神;学习能力降低;情绪常失衡,易冲动或过动;有被遗弃的感觉;缺乏安全感,会担心自己及活着亲人的健康,安全及生活恶梦,尿床等。
人际关系方面:如隔绝自己,社交退缩,对外在刺激反应低,对许多事情表示毫不在乎并掩饰自己等。
注:儿童的失落除死亡带来的失落以外,如搬迁,父母的分居离婚,父母事业失败,生病,失业,退休,遗失东西,宠物死亡等,也应给予特别关怀。
如何告知儿童“死亡”:
告知语不要说:××睡着了;××没有真正的死;××只是去旅行;你长大后就会知道,现在不必问,也不要问;尽量不要说×××被上帝带去或上天堂。
告知的原则:
配合儿童认知与情绪的发展,以儿童能接受的方法告知,而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
要诚恳接纳儿童的疑惑与质问。
鼓励儿童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恐惧。
要诚实回答儿童的问题。
要坦诚表达自己的悲伤及对失落对象的思念。
要衷心告诉孩子他是被爱的,是被支持的。
当要告知儿童“死亡”时,应该思考和学习什么是儿童需要知道的、想要知道的,以及用儿童能了解的言语告知。
另外,告知的时间、地点、用辞和肢体语言(如拥抱,握手等)的温馨感觉配合也很重要。
向儿童谈死亡较适当的用辞:
死亡:死亡是指一个人的身体永远停止工作。
濒死:运用象征语言描述,如“TA已经昏迷,就像是在一个虫茧里面,TA不能再说话,但是TA还活着,可以听到你说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件事情,甚至还可以听音乐,很快在一、两天内,发生蝴蝶身上的也会发生在TA身上,会像只蝴蝶,破茧而出。”
忧郁:伤心与绝望的感觉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内疚:感觉某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因为自己做错了某些事。
悲伤:是亲近的人过世时,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可能感觉到伤心,生气,否认或内疚。
引领丧亲儿童走出哀伤的辅导方式
(一)恳谈:适时,适地,温馨,尽量让孩子表达,而不只是被告知。甚至流泪,哭泣都是很好的方式,眼泪对哀伤的孩子是健康的经验。
(二)参加丧礼:这对大多数的孩子有正面的意义及功效:
1、孩子看着亲爱的人缓缓入土是件难过痛苦的事,但这能帮助孩子接受死亡的事实,并将悲伤情绪做第一阶段的整顿。
一般从死亡发生到入葬,此时大家因办理丧事而有寄托。但葬礼后回到家,突然空洞洞了,这才是思念及另一段触景生情哀伤的开始。往往第一年是最难度过的,每逢佳节或是生日等特别的日子,情景依旧而亲人不在,将特别难过。大人除了要调适自己外,也要特别关心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共同分担哀伤及思念。
2、在葬礼中,亲朋好友的参加会让孩子以去世的亲人为荣,会让孩子知道大家很敬爱他死去的亲人,而且亲友们互相扶持关爱,会疏导孩子紧绷的情绪。
3、一般家庭最疏忽的是,在葬礼中应该有家人专门照顾小孩,自然观察孩子的心情及反应,并做适当辅导。
4、有些孩子对参加葬礼会害怕或排斥,如疏导无效,可考虑尊重孩子的决定。
(三)其他方式:
绘画;写作;故事;角色扮演;照片(包括愉快及不愉快);
宠物死亡的机会教育;
防范于未然:平日生死教育的实施,帮助儿童建立较健康的生死观念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