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简介(4)
(2014-03-04 17:43:32)
标签:
动态高年级教学法修订草案部分 |
分类: 课题理论学习 |
第二节 我国小学科学标准的研制
——收集人:金坛市薛埠中心小学
顾桂凤
一、我国20世纪的科学教育回顾
我国正规的科学教育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虽然一直分科设课(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但发展变化的趋势大体一致。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同,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权重、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经历了多次变动。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小、高小设置“格致”课,内容为“动物植物矿物及自然物之形象”。1910年后,“格致”科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博物”。
1912年,教育部制定的《小学校教则和课程表》中规定高小设置“理科”,内容与“格致”课相同。
1923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自然(包括自然园艺)课程纲要》。自然课包括自然和园艺,自然的内容为动物、植物和矿物及自然现象,园艺的内容为普通的田间作业。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法定的有关科学教育的教学大纲。
1929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自然》课程暂行标准。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小学自然内容包括自然现象、生活需要、卫生知识三部分。
193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小学自然内容包括自然现象、生活需要两部分,删去了卫生知识。
1936年,小学低、中年级开设了常识课,高年级开设自然课。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标准》。小学自然内容与1929年的基本相同。
1942年颁布了《小学高年级自然科课程标准》,自然科内容与1936年的基本相同。
1948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标准》,内容与1941年的基本相同。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一直开设自然课。在80年代以前,一直在五六年级开设,80年代,五年制学校在三、四、五年级开设。1992年以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各年级都开设自然课。
1956年,中国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规定从一年级开始进行系统的自然教学。规定初小阶段(即一至四年级)的自然课内容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除语文课编有自然课文之外,大纲规定每周要专门拿一节语文课来上“自然专课”,以使学生能有机会从事与自然科学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到高小(即五、六年级)单独设科,每周两课时自然课。
196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因全国多数初小语文教师反对在语文课中承担自然教学任务,教育部又坚持初小不单设自然课,所以这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即五、六年级)的自然教学任务,而过去初小的自然课或常识课无形中就被砍掉了。学习内容除生物界自然外,增加了动物、植物知识和人体保健知识。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扭转了十多年来小学自然教学的混乱局面。该大纲规定,小学阶段只在最后两年开设《科学常识》课(每周两课时),而低年级的科学课仍然空缺。同时,由于设在高年级的《自然常识》课不仅包括了50年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自然课的所有内容,还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增加了许多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所以,当这个大纲的征求意见稿发至各省市时,教师们普遍反映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偏深、偏重,不适于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全国普遍实行小学五年制学制)学生学习。1982年,因各方面人士对1978年大纲草案的反馈意见,教育部修改了小学自然教学计划,将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提前至三年级开设,从而使学习时间增加了一年。此次大纲的编写研究,借鉴了国外经验,教材在部分地区实践试用,逐渐走向了世界六七十年代的改革目标。
1981年又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指出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并把原来在小学最后两年开设的自然课增加为三年。同时,教育部发出《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第一次提出自然课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还要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1988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小学自然从一年级开始,各年级都开设。初审稿审议通过后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1992年6月颁布供五、六年制小学使用。
1994年小学自然课减少了34课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也作相应调整。删去了知识点21个,删去了高年级“生物”单元的“动物的进化”,降低部分教学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我国近十年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科学教育的普及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科学课程难学,致使许多学生对科学课望而生畏,或放弃,或敷衍,这对科学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现状,应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增加趣味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同时要转变唯知识的单一评价目标。
2.对科学价值观的理解问题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感到,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符号和概念体系,并不会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仅仅将科学简化为工具。尽管在科学教育中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加强科学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是,科技活动始终游离于科学课程之外。因此,对科学课程本身的改造是势在必行的。
3.教师科学素养问题
(1)科学知识匮乏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偏差。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科学知识”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认识不清楚。对科学究竟是什么没有真正理解。
(2)科学性质教育不足。虽然经过培训,教师对于科学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教师没有结合学过的专业知识,在科学性质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不足。
(3)忽视科学研究的经历。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专业毕业的寥寥无几,即使是师范院校培养的科学教师,自己也都没有亲自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
4.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功能问题
翻阅我国的科学教学大纲,基本上都给出了主要是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多数教学大纲给出了教学内容的详细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用的课时。这些都便于一线教师直接操作,对一线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不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学工作规定过于细致,对于教材的特色和个性发展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我们国家发展极不平衡,这种规定过多过死的教学大纲,不利于一纲多本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这样,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功能问题就被提了出来。
三、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在中国建国50周年的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该计划着眼于未来40-50年,立足中国国情,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的全社会作用,目标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到2049年,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使我国成年公民具备的科学素质,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
成立了由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组成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项目的负责人是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郝京华博士。核心组成员广泛搜集了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资料,查阅、比较研究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调查了我国历年的有关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以及自然科学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了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研究了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理论进展,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鲜明的特征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和发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生活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保护自然的观念,并能关注一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此次科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大,它淡化了学科界限,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把自然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整体。
第三节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分析
我国现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以往的《自然教学大纲》相比,从粗到细,从抽象到具体,从标语口号到具体内容标准的展开,在质量和层次上都是一次飞跃,不仅让我们知道小学科学教育的方向,更让我们把握住了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舵。
一、《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
《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还有一个附录,共五部分。其中,内容标准是《标准》的主体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介绍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六个部分组成。
第五部分为附录,包含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组成部分的五个部分就是子系统。从纵向看可以用竖式图解表示。认识课程标准内容的系统性,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有序的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动态中最优地实践课程标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