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压顶时,如何守住心中那束教育的光?
(2025-08-21 15:55:30)
标签:
教育 |
十三年前,作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接受采访时,我这样说道:“不管生活有多么疲惫,只要一进教室,就像浑身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能量。”三年前,在全县教师讲座上,我自信地分享:“在座的老师有一点没法和我比,职业幸福感我觉得我可以排第一。成为一名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讲台是我最渴望的地方。毕业后,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事情,这样的每一帧每一秒都妙不可言。”梦想成真,我的幸福指数一路攀升。那时的我,仿佛与教育谈着一场不能离婚的热恋。然而,如同世间没有永不降温的恋情,教育的天空也并非总是晴空万里。不知何时起,我感到头顶那片教育的天空有些昏暗,空气有些沉闷。一片无形的乌云低垂,压得人心生烦躁。我和同事们带着孩子们奋力向前奔跑,渴望带他们远离这片阴霾,去呼吸前方新鲜温暖的空气,去沐浴那片湛蓝明媚的阳光。我们不停地奔跑,可怎么也跑不过头顶的风起云涌—在风的裹挟下,乌云越来越密,追赶得越来越快。有些孩子累了,停下脚步:“老师,我不走了,这里挺好的。”有些家长心疼了:“老师,我给孩子带了伞,让他在这儿歇歇吧。”有些同行倦了,学校也有些担忧了,他们支起一个又一个临时的帐篷,试图庇护师生,不停地向我呼喊:“陈老师,过来啊,别跑了,我们跑不赢的!”“陈老师,马上下雨了,把学生带回来,别淋着他们!”“陈老师,快回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正是这最后一句关切的呼喊——“保护好自己”——让我瞬间愣在原地,陷入前所未有的进退两难。教师,是我从小的追求,是我虔诚的膜拜,至死不渝的热爱啊!我只知道,“只有在教育的净土上可以快乐地做自己”,始终坚信“真心可以换真心”……十五年和教育的朝夕相伴,如今,在这条注定与教育“白头偕老”的路上,我的第一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反应,竟成了:“别动!保护好自己。”从去年这届毕业生刚刚初三起,我便在便签上不断记录着班主任管理、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那些历经反复试错才获得的宝贵经验,我踌躇满志,计划着在下一届落地实施,大展身手。然而,每记下一条,内心总有一个声音隐隐浮现:“这样做有意义吗?我首先得保护好自己,不是吗?”诚然,我并未遭遇过教育的“背刺”或“暗伤”,但也确实遇到过“叫不醒”、“教不会”、“没法教”(这“没法”常源于我的束手无策)的学生,遇到过“不讲理”、“护犊子”、“爱指挥”的家长。更目睹了许多满怀激情的同行,如何在现实磨砺中渐渐变得“佛系”。是的,我们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手脚,被无形的牢笼禁锢了思想。我们并非不再思考,只是那一次次热辣滚烫的思考,常常是“热火朝天地来,悄无声息地死”。于是,我们学会了“悄悄地思考,傻傻地说好”,以为唯有低调、悄悄地,不被世俗所关注所审视,才能“保护好自己”。可这样的我,这样的我们,真的快乐吗?困惑、迷茫,倦怠感如影随形……直到参与此次《教师博览》首届全国中小学人文教育研讨会,我才如拨云见日,为迷茫的心灵找到了方向。我豁然开朗:滋养自己,才是保护好自己的根本前提。我深刻领悟到,过往那种被束缚、被禁锢的倦怠,其根源在于一种割裂:在现实的重压下,“保护好自己”被简化甚至异化为一种防御性的沉默与逃避,这与我投身教育的初心—那份“真心换真心”、在净土上“快乐做自己”的赤诚—形成了痛苦的张力。而人文教育,正是弥合这道裂痕的坚实桥梁。我们要找回那个“眼里有光”的自己。诚如张祖庆老师所言,“爱自己,悦纳自己”是人文教育的起点。职业倦怠绝非失败,它不过是长期倾情投入后自然的疲惫信号,是“热恋期”后必经的阶段。坦然接纳这份疲惫,而非苛责自己“热情不再”,是践行自我人文关怀的第一步。我们要做鲜活、自由、幸福的“人”。
王绪卫老师指出,“人文教育是个人自由幸福地生活”。首先,我自己必须成为一个鲜活、有感受力、有生活情趣的“现代人”。阅读、写作、养花、种地……热烈而真实地去生活,让生活本身成为最生动的“人文教材”。正如我校培养“四有少年”中“眼里有光”的目标—一个自身幸福的、眼里有光的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当我们真正拥有了“创造幸福的能力”,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感知、追求和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人生。这份精神的传承与点亮,是教育最深远的“保护”,也是我们职业价值最璀璨的体现。我们要有深厚的人文涵养作为核心力量。王木春老师强调的“教师的人文涵养”至关重要。我意识到,对抗倦怠,不能仅仅依赖外在技巧的积累(尽管记录经验依然有其价值),更需向内寻求力量之源。这力量,就蕴藏在重拾对文学、历史、哲学的热爱之中。“文学即是人学”,阅读经典,便是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由此方能理解人性和生命的复杂与深邃。这份滋养,将不断丰盈我的精神世界,赋予我在面对教育困境时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稳定的内核。行动,从当下、从微小处开始。王木春老师提出的“从底线做起”、“从今天做起”,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与其焦虑于无力改变的大环境,不如专注于我能掌控的“微小善行”:尝试在班级管理中营造真诚交流的空间,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哪怕仅仅是课间几分钟发自内心的问候与关怀。每一次这样的开始,每一份这样的坚持,都是对“保护好自己”最深刻的诠释——保护的是那个始终热爱教育、心底依然相信美好的本真自我。至此,我豁然开朗。“保护好自己”,绝非等同于明哲保身、消极避世。真正的保护,是守护住内心那方教育的“净土”,是防止自己的教育热情和人文情怀被现实的琐碎与压力所磨灭。它是通过持续的自我提升(悦纳、阅读、思考、鲜活生活),建构一个强大而丰盈的精神内核,确保自己在风雨来袭时,不会迷失方向,不会丧失前行的力量。头顶的乌云或许不会瞬间消散,但我心中已燃起新的火焰,甚至渴望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已看清前进的方向—向内扎根,丰盈自我;向外联结,聚焦于人;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于细微处坚持做“对的事”。这条路,不再是疲惫的奔逃,而是觉醒后的笃定行走。我深信,当我自己真正成长为一个被人文精神深深滋养、眼里有光的“人”,我不仅能彻底摆脱倦怠的阴影,更能在这条与教育“白头偕老”的漫漫长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幸福,并用这束重新点亮的光,去照亮更多前行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