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2016-02-07 19:13:58)
标签:

春风

喜庆

年丰

守岁

文化

分类: 诗风雅韵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风送暖,旭日初升,
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
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
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
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
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诗句冲淡、平和,
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
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
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
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代)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
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
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
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甲午元旦》
(清代)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
第三句过渡,借分赠。
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
后四句转入写元旦。
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
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癸巳除夕偶成》(其一)
(清代)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除夕之夜,
时间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慢慢逝去。
诗人孤独寂寞,一人站在市桥之上,
长时间仰望星空,陷入沉思。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又是新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
新年里诗人自然特别思念家乡、思念家人。
但诗人却被贬到了遥远的天边之地,千里迢迢,
欲归不能,只好独自潸然泪下。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迎春》
(清代)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从树木的角度写春的到来,
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
显得冬天不雕的松树有了些老态。
春节中的人,因为高兴饮了过多的屠苏酒,
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元日(玉楼春)》
(宋代)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
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
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
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
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
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
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诗词迎春,开门见喜:最经典的十首春节诗词
 《拜年》
(明代)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
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来源:古典书城(ID:gudianshuche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