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案例
(2016-09-15 06:50:23)分类: 教学案例 |
后进生转化案例
应旭洪
后进转化对象介绍:
曹航翀,男,学习态度差,上课不想听课,偶尔会发言,属随便性格型。学习习惯很差,作业字迹潦草,做作业速度慢,家长常反映在家做作业常做到很晚,有时课堂测验不能完成。劳动积极性低,比较懒惰。优点:比较听老师的劝导。
转化后进生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转化过程:
一、老师对后进生要全面了解、有的放矢、灵活操控。我把它归纳为“望、闻、问、切”。(1)所谓“望”就是观察。老师日常细心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后进生长处和短处,这样,可利用其“闪光点”树立其信心。(2)“闻”就是听。这里不但要听科任老师的评价,也要深入班级同学听其他学生之间的看法,更要洗耳供听,耐心听后进生本人的述说。这才能了解他心灵深处的东西。(3)“问”。既要问学校老师,又要问学校学生;既要问后进生的过去,又要问现在;既要问后进生的学习,也要问生活……(4)“切”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不同表现,认真做好分类记录,并建立后进生档案,对症下药。接下来,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病因”采取多种形式,寻找适当时机给予教育。给他们一个平等,温暖,改过的机会。
二、引导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后进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空间
对于后进生来说,它们的学生兴趣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我在讲课时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新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看书,然后谈从书知道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弹性评价,使后进生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没有了压力,他们自然也得心应手,由厌烦学习变成乐于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后进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课堂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对老师所讲内容提出意见,也可以让他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只有点滴进步。
三、架起爱的桥梁,恢复后进生的心理平衡。
1、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与学生才会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航翀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更是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2、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转化工作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转化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转化,航翀同学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进心增强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